学生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2017-08-14陶代和
陶代和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方法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常来说,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行动起来,让学习环境适宜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教学,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助推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学习轻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知识,更要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事实上,很多教师没有真正地了解过学生到底能够掌握多少,这也极大地扼杀了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因为小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学习非常反感,他们不希望识记太多的理论内容,他们也不喜欢背诵大量的知识点,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中还是以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无形中进一步扼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化教学模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学生更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展开。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师就应该努力创设怎样的课堂,这都需要教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接触新事物,喜欢探寻新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老师的套路,再生动的语言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小学数学教师普遍缺乏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教学流程陈式化,无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學生的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必须要运用自主学习,学会探究。一般来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之外,还要告诉学生进行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过程中找到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不应该压制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是想办法利用他们的天性进行教学,将他们引入到课堂当中进行学习,在进行教学时,设定的情境不能枯燥无味,必须具有一定趣味性,寓教于乐,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具体的,可以在教学当中添加猜谜语、玩游戏和猜故事这些环节,使之生动有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仅是教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也是小学数学课程对其教学方式的要求。数学知识只有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时,才会使学习数学更有意义。数学的逻辑思维习惯与现在小学生所处的思维习惯并不相同,它具有高强度的逻辑性,而小学生还是处于形象思维,慢慢向逻辑思维进行过渡的阶段。因此,要引领小学生进入逻辑思维,教师则需要充分利用情境模式进行教学,“由需到实”达到进行数学教学的良好效果。这些,都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转变理念,遵从教育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课堂教学。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贵在于疑,只有提出了疑问,才会寻求解决办法。对问题进行研究也是不断更新知识的过程。小学数学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设立一个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只有产生了好奇心,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才会乐意学习思考,并且创造性的思维也能得到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关于“小数的性质”时,可以以1、10和100这三个数字加上什么单位时可以相等为问题,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如加上货币单位或者长度单位时,1米就等于100厘米等于1000毫米,或者是1元等于100角等于1000分,从而得出相等的答案。
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大问题的难度,询问学生:如果使用相同的单位,如元时,又如何使这个等式成立呢?这时因为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学生们可能会遇到难题,而感到疑惑找不到正确答案。这样的一个过程,先是让学生知难,产生好奇,并对其有过思考及探究的过程,之后教师引出“小数的性质”这一新知识点时,在10和100这两个数字上加上小数点,就可以得到1=1.0=1.00元的答案,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难题,在加深知识点印象的同时,也就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锻炼。
又例如教学生“余数的概念”时,可以采取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平均分配物品。将班上学生分成3个人一个小组时,给予每个小组5颗苹果、6颗梨,在小组内进行平均分配,在分配的过程当中,自然会存在苹果数量不足的问题,各小组进行讨论和计算,也就会深刻体会“余数”的概念。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如果能掌握一些数学知识,那么对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应当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或者感兴趣的事物为基础,结合数学重要知识点,加强理解。在进行“三角形的特性”的学习时,可就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举例,如衣架、窗户的挂钩以及自行车等,也可以在课堂上拿三角形模型与多边形模型的实体进行比较,对其进行按压或者伸拉,从而得出三角形稳定性的结论。相信无论哪种方式,都比简单地在课堂上灌输结论的效果好。
又比如生活中经常会遇见的一个例子,学生和家长一起去商场购买物品时,如果手中现金只有500元,购物清单上需要购买的物品却有4种,价格各不相同,那么一共有几种购买方案呢?这一问题涉及简单的计算过程,学生可以就其进行讨论,说明理由为什么要这几种物品以及花费是否超标等。这样的讨论过程不仅使数学教学更加生活化,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能得到锻炼。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性地分小组学习,在小组内进行互相讨论交流,进行集思广益。因学生其个体存在差异性,所以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每个人会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会就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而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讨论的情境,让学生们针对同一问题发表见解,在不断争论的过程当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从而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理清思路。就“元、角、分”这一课时进行教学复习时,就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给出练习本、铅笔和铅笔刀的价格,以及3元现金,然后设计购买方案。小组成员就其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最后得到解决方案,同时锻炼了自身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去实验,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头脑风暴训练中提高思维能力,也可以运用竞赛和辩论的形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兴趣的驱使下,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定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
[2]李星云.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8(11).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