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2017-08-14潘丽琳
潘丽琳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音乐欣赏课教学,是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今的音乐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欣赏教学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许多教师认为音乐教学只要把歌唱好就行了;有的教师尚未找到真正“适合”学生欣赏音乐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音乐欣赏就是让学生听音乐,一遍遍机械地听,破坏了学生原本对音乐的兴趣,更不用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良好品格修养了。而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因为有过丰富的生活经历而从容地感知和体验。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欣赏”时,学生们表现出一副茫然的表情。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来激发学生感悟音乐的能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本文就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作几点阐述。
一、学会聆听,感受音乐
“听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情绪、情感活动等。艾伦·科普兰曾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但是“倾听”与一般的“听听”是不同的,倾听是一种有意识的带有注意的“留神听”。它不仅需要注意力的参加,有时还需要感情的参与。倾听是一种能力,需要有目的地去培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在聆听中感知其美的蕴含,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引发心灵上的火花。
欣赏音乐是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的。学生在欣赏时总感到很难完全进入欣赏作品的境界,因为音乐作品在创作年代和风格上存在着时空的差异,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并不丰富,所以,教师在准备给学生欣赏某个作品前,应了解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程度。如教师可以简明地介绍作品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加强认识,深入理解作品,引起情绪上的共鸣。
二、多元互动,积极参与
音乐比较抽象,不像美术那樣具体直观。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地听,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在课堂中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元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中来。
参与角色情境就是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演奏、演唱或表演等形式来感知、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生可以采用打击乐器参与演奏、表演或创造性地为音乐作品作节奏伴奏;也可以让学生扮演音乐作品中的角色,按照音乐所表现的形式进行角色表演、歌唱或演奏;还可以让学生将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想象,通过绘画、诗歌、散文或演讲等形式表达出来。
三、体态律动,舞蹈设计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所以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会出现各种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这是他们表现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在欣赏器乐演奏曲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的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有些音乐作品具有叙事性,让学生在音乐故事中进入角色去欣赏作品,对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如在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课中,让学生表现妈妈讲述的故事情节,在这种角色的扮演中,更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激发兴趣,听唱结合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歌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尤其是高年级的欣赏课,歌唱主题可以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欣赏体验。例如,在欣赏管乐合奏《祝你快乐》时,在欣赏前先出示两段主题的谱例,学唱两段主题的旋律,对两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学唱,让学生对音乐主题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接着完整欣赏时,让学生说出作品的曲式结构,这时学生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一边听一边记录,很多学生都能听出ABACA的回旋曲式结构。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学生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为基础的一种多层面的心理体验活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感受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能力是各个领域音乐学习的基础,只有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真正地懂音乐、理解音乐和享受音乐。
参考文献:
[1]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文漪.小学音乐欣赏教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10.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