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最爱
2017-08-14周建辉
周建辉
摘 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然而,如何把握好有限的45分钟,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如何提升效率,提升学生的喜爱程度,一直都是教师们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课改发展历程及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出发点,提出入课要简、点拨要适、讲解要清、练习要精,以此不断引导学生探索,调动数学学习兴趣,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引导者;科学性;潜能
课改从启动到现在,经历了激情—困惑—务实三个阶段[1],课堂教学也逐渐从表面的热闹形式回归到课堂的实效性上来。在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与思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那么教师如何用好课堂这片主阵地达到更高效的目的呢?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我认为应落实以下几点:
一、入课要简
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仔细分析这一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什么,采用怎样有效的教学导入才能使他们既轻松又迅速地领会到教师的意图。一堂课的最佳时间是课堂开始的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学习状态最佳,注意力最集中,接受能力最强,思维最活跃。因此,教师切入教学重点的过程要简略,导入环节千万不要做无用功,过于花哨的情境导入就是一种时间和学习状态的浪费。
二、点拨要适
课堂上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2]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关键时候进行适当的点拨,以便明确探究方向。
如在一些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上,学生在经历“猜想、操作、推理、验证”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有什么新的发现可以先和小组同学讨论,注意把你用到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描述清楚。”这种点拨既能促进学生边动手边思考,培养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又能为后面的讨论交流环节做准备,做到言之有据,从而提升数学思考水平。再如,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可用“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直观表现出胜、负、平三种可能情况,其中一方胜另一方负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引出“还有三分之二哪儿去了?”(胜负平各占三分之一)这种点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双方赢的可能性都是三分之一”的现实意义。这种教学模式,更通俗易懂,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游戏的公平和公正。同时,教师作为一名成功的引导者,要善于倾听学生掌握了什么,还要了解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才能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有效点拨,以便促進学生持续、健康发展。[3]
三、讲解要清
教师要注重修炼自己良好的表达能力,语言要做到科学、规范、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尤其面对数学这样系统性强、结构严密的一门学科,必须要把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摆在第一位,必须做到严密、准确,否则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局面,使学生误解,甚至导致失败的教学。同时还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运用幽默的语言教学,一方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学生对于学习的畏难和惶恐情绪。当然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有新的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良好的语言表达是为讲解做准备,讲解的内容要做到清晰准确、言简意赅、有启发性。教师清晰的讲解对学生掌握知识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呈现,重视有关数学思维策略的价值和作用的阐述,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3],逐步认识数学思维的特点。另外,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向学生呈现解题步骤和答案,更要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学会提炼解题方法,形成系统的解题模式。
四、练习要精
数学课堂的练习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不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习惯的习题往往只会事倍功半,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不能从练习中更好地领会知识的结构,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练习的设计既要考虑它的对应性,又要考虑它的应用性和拓展性,要保质保量。
在课堂练习中,我们可以设计三组题,在带领学生探究了教学重点内容后出示不同功能的题目,学生在选择题目时首先观察哪一组更适合自己,学困生可能选择较为基础的那一类题目,优等生则可以选择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以人为本的练习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能力。又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们可以设计“小明家离学校xx米,小丽家离学校xx米,小明家与小丽家之间有多远?”这类变式题,学困生可能想出一种方案,思维活跃的学生可能就能想出多种方案,这样的练习就为学生提供了平台,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只有认真分析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和探讨,并进行总结和反思,才能使数学课堂更有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率,真正激发学生无限潜能,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最爱。
参考文献:
[1]戴莹,杨道宇.从理论化课改到实践化课改:课程综合改革的实践诉求[J].当代教育科学,2014(23).
[2]李炳祥.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课[J].教育界,2012(7).
[3]张振东.提高初中数学课教学效率的四点建议[J].新课程学习,2011(5).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