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高效学习
2017-08-14赵春艳
赵春艳
摘 要:自学能力是指能对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对全新的知识进行初步认识,对已学习过的知识可以通过深入思考拥有新的理解。在小学时期培养语文自学习惯,不只在语文方面受益,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科目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语文
新课改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时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有深刻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三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一、在预习中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这一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将教师要讲解的内容进行预习,可以提前了解所讲内容的构成,对所讲知识进行初步了解,这样可以在教师上课时着重听自己不了解的内容,而不是全无头绪地听讲。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其实,课后复习也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体现,可以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对《大海的歌》这篇文章进行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在课下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提前预习这篇文章。首先,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生字、生词进行自学,把不认识的字词自己课下查字典,并进行标注。其次,思考以下问题:你见过大海吗?谈一谈对大海的感受。通过阅读课文,自己有什么感想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设定,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让他们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最后,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标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了解。这样的由浅入深,学生在对课文的预习中,自己的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在认真阅读中提高自学能力
阅读是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在阅读中我们一定要认真,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认真阅读要做到“四到”“四读”。“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四读”是指读通、读懂、读熟、读活。在阅读时不只走马观花地阅读,而是应该由心出发,对文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边看边勾画,这些对于阅读来说尤为重要。还有,应该对文章内容整体上进行理解和认识,能首先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掌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就是将文章读活,能对文章内容进行灵活的运用,举一反三,将内容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这将能达到阅读的良好效果。
在阅读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古人有句话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读书的过程中,主动对文章内容进行勾画。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在平时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对阅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细心地给学生讲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一些勾画符进行规定,对不一样的内容运用不同的勾画符。比如,需要勾画的内容包括生字生词、段落分层、中心句、重点段批注等。在对这些内容进行勾画时,学生肯定能对全文理解透彻,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在及时复习中提高自学能力
在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听完后,可能学生所掌握的只是一半不到,他们在上课时所听到的内容,记忆只是一时的,不可能一直长时间保留。所以,在学习中,对上课所学知识的复习尤为重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自身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的保留时间还是短的,只有自己在后期进行温习,才可以对知识进行深刻的记忆与理解。而复习也只是一次就好,而是应该反复复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遗忘规律提醒学生多次复习,及时巩固。
例如,在小学学习中,学生对一些汉字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欠缺,而对汉字的学习也是小学语文的重点。所以在对生字生词的认识上,教师在每讲完一篇内容后都应该让学生对不会的字词进行巩固学习,然后是在老师讲完一单元的课文时,将这一单元的生字生词进行巩固;再然后是在进行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时,我们再将这些生字生詞拿出来复习、巩固,从而就能达到良好的对生字生词的记忆效果。除了定时的复习以外,学生也应该用其他方式进行记忆,对一些形近字、同音字等具有相同特点的字词进行分类记忆,这样可以提高自身的记忆效果与记忆速度。
总之,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帮助。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能有意识地自主学习,不必老师或者外界的催促,很自然地能自律,对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都有较为良好的意义。因而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不只是有益于学生,而且对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的提高都有较大影响。所以,必须将这项艰巨而又有意义的任务坚持到底。
参考文献:
[1]同吉登.试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方法[J].读与写,2014(15):119.
[2]林显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中外交流,2016(24):213.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