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提问的捷径
2017-08-14张杨
张杨
摘 要:问题和提问已经成为教学与学习行为的核心,然而教师对课堂提问技巧把握不够到位,仍然存在“三无”式提问,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旨在根据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现状,探寻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提问的捷径,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提出“三弗”式提问,迈向有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离不开“提问”二字,它似乎成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沟通的纽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不二法宝。问得好,可以让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打造有效课堂;提得不当,就会让课堂变得枯燥沉闷,导致低效课堂出现。本文旨在改变陈旧的提问方式,追求有效提问,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三无”式提问,派生低效课堂
正如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所说:“教师的提问是学生的生命。”由此可知,我们因为忽视了提问的重要性,或对提问艺术没有灵活掌握而扼杀了多少“学生的生命”,使得多少学生对语文课堂不再感兴趣,思量起来,倍觉心酸。笔者对身边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关于提问的误区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做了深刻的反思,将该些误区归纳为“三无”式提问。
1.无民主式提问
有的教师所提的问题只针对个别成绩好的学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忽略了问题设置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教师应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全体学生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有效提问的形成。
2.无针对性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问繁多且重复,很多老师上课时总爱设置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总是处于交集状态,有太多重复信息。一个又一个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游离与教学目标之外,让学生头晕眼花,缺少针对性且效率低下。
3.无发展性提问
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层层递进,使学生的讨论与探究也是浅尝辄止,这类问题都说明该问题的设置不具有发展性。所谓的发展性提问,是指在问题抛出,学生积极探究寻找问题答案之后,仍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问题的兴趣,仍能持续下去,并且能保持他的研究热情的提问,也可理解成“问题的余热”。我们提的问题应有发展性,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让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探究意识得到发展。
这里列举的是部分现象,但是尤其突出。“三无”式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频频出现,把学生的话语权一步一步给剥夺了,问题问了一箩筐,可是效率却很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三弗”式提问,迈向有效课堂
于是,“走向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是什么”便成了我们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难题。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学记》中就告诉了我们一条捷径。《学记》云:“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就是说君子教育学生,重点是诱导,而不是强牵着学生;主要是鼓励,而不是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关键是开导,而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在课堂提问时也要做到“弗牵”“弗抑”“弗达”。
1.备课备生同步,方能“弗牵”
许多教师设置了一大堆的问题只为了把学生带到教学目标所指的那个地方,可是许多学生就是不往那个词或那句话上靠,这种情况下教师硬把学生往自己备好的课上带,甚至最后一着急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这就叫做“强牵”。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准备好先前的“道”。“道”即“导”矣,引导之意。我们课前备课之时就应要想好哪些地方要引导,哪些地方要设问,再把问题抛给学生,前提引导得好,学生自然能达到你所期望的高度。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到梅花山》这节课的开头有个词——“早春”,如何让一年级的孩子明白“早春”不是指“春天的早晨”呢?我在导入时先让孩子们自己感受外边的天气與冬天有什么区别,让孩子们知道刚刚步入春天仍旧有点寒冷。关键就是导出“寒冷”二字,读第一句话,之后再提问“如何理解早春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发现第一句中有“寒气还没退尽”,立马联想到“寒冷”这个词,然后对“早春”的理解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2.鼓励与等待并举,方能“弗抑”
研究表明,教师提问的范围往往呈现从讲台开始的T字区(第一排及中间两排),提问的对象往往是优等生,这样班级提问方式缺乏民主性,我们必须明白提问的对象应该面向全班所有的学生,设计出的问题应从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开动脑筋进行积极的思考,要尽量避免太难的问题使多数学生成为配角,鼓励的言语与眼神有可能会给孩子们更大的进取心,更加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另外,教师要学会在每一个问题抛出之后学会等待,众多关于等待时间使用效果的研究,说明和证明了使用等待时间是完全必要的。
3.时机与启发同抓,方能“弗达”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的就是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练就“火眼金睛”,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当他们有所领悟,却又无法言说出来的时候,即进入了“愤悱”状态。我们要避免提问过早,有的老师在学生对文本还不太熟的情况下就抛出了一些系列关于文本分析的问题,这样很难达到由启而发的结果;提问过迟,问题已解决,答案人人尽知,提问成了“马后炮”。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行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教师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遵循启发性原则,才能做到“弗达”。
从“三无”到“三弗”,我们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我们只做穿线的针眼,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相信他们会超乎你的想象。
参考文献:
[1]叶珠丽.浅谈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
[2]陈达平.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