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兴媒体移动端语言呈现特点
2017-08-14宋南剑
宋南剑
[摘 要]随着人们阅读习惯地改变,媒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媒体移动端作为新兴媒体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影响日益广泛。本文对新兴媒体移动端语言呈现特点进行粗浅研究,并对主要表现手段H5、VR进行探讨,相信不仅对了解新兴媒体移动端会有所帮助,也会对新兴媒体移动端语言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移动媒体;语言特点;H5;VR
新兴媒体移动端主要是指手机媒体,具有交互性强,互动性好,信息发布门槛低等显著特点,主要分为三类,APP类,比如《上海观察》;WAP类,比如东北网M站;MMS类,比如生活播报。主流新媒体平台有微博、微信公众号、QQ、博客和论坛,还有自媒体等等,也包括各类移动终端。新兴媒体移动端语言呈现特点不同于纸媒等传统媒体,也不同于PC端的网络媒体。以其丰富的手段表达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新兴媒体移动端语言风格呈现出新特点
1.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为了适应网络受众的浏览阅读习惯,常常以“倒金字塔”结构呈现。与传统新闻相比较,扁平化的传播语境使得移动终端新闻中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传者中心”被转化为“受者中心”。所谓“传者中心”,传播者处于主动地位即由传播者将信息推向受传者,受众以传播者为中心,常见于纸媒等传统媒体。所谓“受众中心”,是指受众根据自身需求主动搜索、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传播者由主动变为相对被动,受众成为主动者。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转变,进一步使得新兴媒体移动端语言发生转变。新兴媒体移动端更倾向于考虑适应受众,倾向于满足受众的语言习惯和心理需要。从标题到内容分出三个层次,标题,简明扼要揭示全篇主题;躯干,用最为精炼的文字写出大概的新闻事实,传递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让网友快速把握新闻点;新闻的详细内容,将躯干的内容进行较为翔实的报道,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并对有意义、值得关注的细节进行具体的描绘。
2.固有词新用、变用成为常态。固有词语新用,是通过在标题中创造一个跟原词在发音上或者意义上相近的新词,使得受众看到此词汇时产生陌生又熟悉的心理,从而产生深入阅读的兴趣。比如:“黑龙江日报”在报道中共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时,制作了“龙龙的一家人”,东北网制作了“小东同学的这五年”。“龙龙”与“龙江”读音相近,两词之间似有似无的联系让人产生联想,进而产生阅读兴趣。固有词语变用是指在新媒体移动端的新闻标题中,不使用某固定词语原义,而是赋予了眼下特定环境被受众认可的新概念,熟词新用使得标题具有移动端特色,引人入胜。
3.英文简称被堂而皇之地使用。新兴媒体移动端语言相对较为轻松活泼,专有名词的中文简称或者英文缩写,如CEO、PK等常常交互使用,节省受众的阅读时间。
4.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新兴媒体移动端的语言早已告别单纯的文字图片,而是综合运用图表、数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呈现生动活泼,过目难忘之效果。
多媒體技术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声、文、图像等多媒体集合成一体的技术,是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和游戏机等技术融为一体,形成电脑与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的操作环境。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图表、数字、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淋漓尽致地表现。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1)关键特征交互性。用户可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体现在通信系统中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控制能力。(2)同步性。在新兴媒体移动终端上呈现的图像、声音和文字是以同步方式进行的。(3)集成性。能对内容数据信息、多媒体和超媒体信息,脚本信息和特定的应用信息等进行存储、传输、处理、显现。(4)复合性。复合性也可称为媒体的多样化,信息的获取与表现,可以进行加工、组合与变换,创作出更准确、更生动地信息。
二、H5成最为重要的呈现手段,方兴未艾
H5是HTML5的缩写,HTML是超文本标记语言的一个应用,页面内可以包含图片、链接,甚至音乐、程序等非文字元素。HTML5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应用的第五次重大修改。
H5的结构包括“头”部分(英语:Head)、和“主体”部分(英语:Body),其中“头”(英语:Head)部提供关于网页的最为重要信息,“主体”(英语:Body)部分讲述网页的具体内容。
由于极为适合通过手机的展示与分享。H5在微信等移动终端广泛应用,具有诸多优势。比如,控件丰富、动画特效灵活、交互功能应用强大,还兼具数据分析功能。此外,还有灵活性高、开发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的优势。
四大H5页面制作工具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需要具体选择。易企秀:www.eqshow.cn是针对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在线H5场景制作工具,可创建场景应用,动态模板丰富,可以简单、轻松制作基于HTML5的精美手机幻灯片。但是,在模板质量、创意、精美程度上略孙一筹。we+和兔展性价比较高,we+高级定制能力最突出。
三、VR技术被广泛应用,呈愈演愈烈趋势
VR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简称,也称虚拟实境,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Jaron Lani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受众可以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如同身临其境。当受众移动位置时,计算机还可以实时进行运算,将精确的三维世界视频传回,产生极强的现场感。在2016年黑龙江乳业大会期间,东北网就采用了VR技术对大会盛况进行了报道,虽然,盛会已闭幕一年有余,但是,今天只要进入当年制作的VR中,当年大会盛况依然红红火火,引人入胜。
运用VR手段,需要掌握多门技术。比如,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宽视野)立体显示技术、对受众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触觉/力觉反馈技术、立体声技术、网络传输技术、语音输入输出技术,还有类似于HTC vive的激光定位器等技术等等。
参考文献:
[1]郭龙生, 孙振国.媒体语言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韩雪凌.媒体语言:语言的形象与走向[J].记者摇篮;2008年07期.
[4]李杰.媒体新闻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5]林雪漫.网络新闻语言特点及良性发展思考[D].广州大学,2011.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