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价值
2017-08-14刘尹冬
刘尹冬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代价值;运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多极化以及通信科技化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事业同样迎来自己蓬勃发展的春天。新闻舆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对受众群体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影响非常大。从当前国内新闻事业发展状态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给予新闻事业系统、完整的理论指导,对其长远发展十分有益。学习马克思新闻观,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并将其中国化,防止陷入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当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发展同样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过程。
在长期理论探索以及具体实践使得马克思与恩格斯形成了相对系统、科学的新闻理论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要点主要有四方面:“喉舌论”、自由观、真实性、党报性质。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主要存在于两方面:
1.理论意义。传统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大都从其基本内容以及中国化角度着手,并从各个角度对其内涵概念、结构层次、发展特点等诸多层面进行研究,但单独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影响价值角度着手的非常少,相关理论研究较为单一。近些年来,新闻出版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逐渐成为业界研究热点。
2.实践意义。当前,国内经济社会正在处于改革转型期,新闻观同样出现多元化的思想倾向。新闻宣传工作同样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媒体结构同样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主流媒体在网络数字技术的不断冲击,呈现出逐渐萎缩态势,最终导致传统主流媒体与市场受众群体存在严重脱节情况。陈旧的报道模式和滞后的报道思路,严重影响着新闻可持续性的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利用科学的分析和系统的理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的指导,新闻媒体才能够坚持正确的工作思想和报道方针,维护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涉及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律、基本原则和重要方针。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之下,社会主义新闻价值理念必然紧密与党和人民事业休戚与共,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
对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热点问题,例如舆论监督、新闻自由等等,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都给予明确辨别是非的重要标准。首先,舆论监督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功能,更是其存在的本质特征。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就是批评性报道。针对新闻舆论批评性报道的重要方式和基本尺度,邓小平曾经言及“新闻报纸在批评过程中,应该坚持往积极方面引导,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改进工作”。由此可知,新闻批评性报道的目的在于揭露错误,分析原因,提出改正意见,并正确引导,对社会发展和民众文化起到建设性作用。怎样成为“全国安定团结思想层面中心”?邓小平回答:“新闻报道应该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为辅,宣扬正面表扬本身就是对落后的重要鞭策。”邓小平从根本层面关于正面报道和负面导报的相关观点,直接为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评判标准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新闻自由更是当前社会中国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针对新闻出版自由问题,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不能够完全资产阶级自由化”。《关于坚决、妥善的做好报纸刊物整顿工作的通知》中,则强烈要求与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化进行斗争。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规律来看,新闻自由发展应该坚持以人民性和阶级性为主,首先要遵守社会法律以及道德规范,并在此基础之上讲求新闻自由,注重责任与自由的相互统一,有效发挥公众耳目喉舌之作用。
21世纪的新闻迎来了以网络传播为标志的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时代,这直接使得传统新闻传播格局被颠覆。传统受众群体同样成为新闻的创造者,随时随地的发表自由言论,使得“双向互动式”传播模式逐渐深入人心,更使得广大受众群体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真正主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新闻媒体始终要注意保持“党性原则”,要坚持“求同存异”,尤其是在当下多元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新闻媒体更需要始终掌控大众舆论的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近两年来提到的那样:“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的管理,保证网络技术在运用的同时也能够使网络可控,使我国的网络空间逐渐清明。”我国有关的新闻媒体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立足于理论结合实际,更好的问人民服务,明确受众群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具体的互联网新闻实践中强化舆论的引导作用,使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在持续发展中始终坚持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大众舆论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新闻事业在网络环境中仍然能不改初心,为党和人民服务。
总之,“思想是行為的先锋军”,只有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和真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发挥更大的用途,促进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茁壮发展。
(编辑/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