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音乐院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改革
2017-08-13黄晶晶
黄晶晶
[摘 要] 从音乐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以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例,阐述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管理的成功举措,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措施。
[关 键 词] 音乐院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5-0231-01
高校中,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着眼于满足学生的需求。无论是管理主体还是管理的客体,都是活生生的人。音乐院校学生人本管理的基本方向应是如何深入认识、挖掘并遵从人的本质,如何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将鲜活的学生个体人作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音乐院校学生特点
音乐院校的学生特点,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专业成绩突出但文化基础普遍薄弱。(2)师徒传承关系强而班级意识薄弱、追求独特的個性发展,但以自我为中心,集体协作意识差。(3)情感丰富,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烈,但理性相对不足。(4)富有创造性,但缺乏认真踏实的精神。
对这一群体进行管理,无论从管理的终极目的、手段,还是内容看,必须遵循人本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二、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以人为本”管理的举措
笔者曾经在《浅谈音乐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研究》一文中,以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例,提出该系在遵循学院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做到管理“以人为本”,尽可能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合理需求。具体表现在:
(一)自主选择专业
三年级开始,有五个专业供学生选择,分别为钢琴、声乐、音乐理论、合唱指挥、自弹自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以及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进入“专”的时期,而之前学习的各项专业技术课程与主项的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更适合社会的发展。
(二)自主选择教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专业技术水平、性格特点有进一步认识,进入三年级之后,随着主项专业的重新选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对学生而言,选择中意的教师,其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提高,老师的身体力行与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以及专业技术的水平。
(三)自主选择课程
音乐学院属于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不过除了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属于学校规定的必学课程,学院任选课程、系内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就学分而言,校内选修课程只要选够10分即可,至于课程类别、时间都由学生自主决定,系内选修课包括即兴伴奏、键盘交响、自弹自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较适合自己的课程。
(四)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避免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僵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性化理念要求课堂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气氛,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对话和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再是单向的控制关系,而是双向的交往关系。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交互作用——情感和思想的交融,性格对性格的塑造,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
三、依托“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但仍旧存在的问题
音乐院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尚缺乏对人本管理理论的真实理解和深入研究,人本管理各项制度还不太健全。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方面,偏向依赖规章制度,推崇量化管理,缺少情感管理,低估艺术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校园文化浸染下的校园艺术活动有限等。
四、解决措施
(一)导师制——全员育人
导师制其实一直存在于音乐院校中,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情感深厚,学生对专业教师充分信任,愿意向专业教师袒露自己对专业、对生活、对未来的真实想法。管理者在管理中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综合素质培养,更应强调导师制,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尤其突出专业教师的重要性,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性格养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将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校园的学生社团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并定期开展有特色、有影响的艺术领域和人文领域的学术活动。同时,积极向校外拓展学院的艺术影响力,让优秀的大学生艺术作品和艺术创新人才被社会所熟悉。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的具体内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等方面的多元化。
(四)增加情感管理和人格化管理
学生管理者要以真挚的情感,搭建起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渠道,重视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研究。加强学生人格的锻炼,系统开展新的心理健康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培养他们不仅能在顺境中发展自身,而且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的精神。
综上所述,在音乐院校学生管理中,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突出“制度管理”,强调刚性、统一性,但却忽视了艺术大学生作为鲜明个体人的需求,忽视其发展需要的差异性,忽视其专业素养的差异性,不利于艺术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及良好专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音乐院校学生管理,必须把制度建设和人文关怀真正融合起来,既严肃又活泼,既考虑学校管理的可操作性,又考虑学生专业特质和生命特质的柔韧性,真正做到人本管理、弹性管理、柔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