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2017-08-13刘占冬
刘占冬
[摘 要] 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和载体的新媒体近些年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以计算机、手机为终端,以微信、微博、个人公众号、豆瓣、网络社区等形式的广泛传播、应用为代表,对以报纸、杂志和电视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传统媒体内部的结构和发展方向带来了巨变,甚至给传播学研究领域也带来了很大影响。新媒体以网络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途径、速度、对象和传播内容都发生着改变,促进传播研究不断转型。从新媒体时代的界定、新媒体的影响以及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转型几方面进行阐述。
[关 键 词] 新媒体;传播;研究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5-0182-01
一、什么是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媒体形态。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本质是数字化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包含文字、声音、图像等,而且在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上更加迅速和广阔,可以随时、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被数字化信息覆盖的地方。新媒体的明显特征为海量信息、信息碎片化传播、虚拟化信息传播。
二、新媒體时代的到来对传播的影响
(一)促进搜索引擎的发展
从网络媒体诞生的搜索引擎,近些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电视、电台和智能手机等传媒形式上,搜索引擎也能够使用。搜索引擎的发展是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人们的日常思维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社交媒体迅猛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另一重要标志就是微博、微信、豆瓣等网络社区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媒体信息交流速度快,内容丰富多样,且交往的方式和渠道灵活多变,已成为现代人人际交往、展示自我的主要平台。例如,现代人通过微博发布照片和动态,平台上的成员都可以进行浏览和评论,还可以转发,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
(3)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由于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网络资源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关于网络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网络资源不仅涉及用户规模的扩大,也包括体育、文化及其他各种品牌资源。
三、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的转型
(一)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媒体诸如报纸、杂志、电视,都是单向的传播,传播者制作好内容输出给受众,由于载体在版面和时间的限制,传播内容有限,传播方式和展示的形式较为单一,不能跟受众进行互动。这种单一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在采集、制作传播内容时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革新,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利用手机和互联网就可以制作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传播。新媒体时代在传播方式和展示形式上也更加丰富,渠道更多样化,实时传播可以让受众和传播者进行在线的实时互动,对后期的内容制作和传播影响也是巨大的。
(二)传播对象的参与度大大提高
传播媒体的传播对象通常称之为“受众”,新媒体时代实时传播和多样性传播的实现,“受众”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互动性极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也极其密切。无论是新闻、热点事件还是热点传播作品,一经报道,各大新媒体用户的评论、参与讨论都会铺天盖地而来。媒体不再是单一的舆论导向,还要接受“受众”的评论和评价。因此新媒体时代,“受众”多被称为“用户”。传统媒体要想在新媒体时代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转换思维,建立服务用户的理念,建立公众与媒体之间平等交流的平台,为公众发表看法和言论、与媒体进行互动提供桥梁。另外,传播对象的参与度极大提高,并不意味着对其言论奉行完全听之任之的态度,媒体要注意把握言论的“度”,抵制反动、消极的言论,确保健康、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保护国际和人民的利益。
(三)传播主题被重点认知
新媒体时代,信息海量化呈现,公众不再被动地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来自由地选择想要获得的信息,对那些不想要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和淘汰。这样传播主题的概念就被重点提及,在信息极为丰富、获取信息的方式又极为方便和自主化的今天,要想吸引更多的用户,获得更多的浏览、点击和订阅,必须要制作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传播内容,内容为王,靠内容取胜。新媒体时代,公众获取信息和新闻的方式多种多样,垄断一词早就停留在了传统媒体时代。只有制作出了其他媒体代替不了的传播主题和内容,才会获得公众的青睐和选择。所以传播的成功、传统媒体的成功转型,重视传播主题的选择、传播内容的制作,不仅要紧跟热点发现热点,更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坚定的态度,获得大多数用户的认可和喜爱,才能有生存下去和继续发展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刘宣妤.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转型探究[J].中国报业,2016(22).
[2]张伟华.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