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写作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8-13周益锋
周益锋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凸显更多存在的问题,使其落后于语文教学的其他环节。从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为出发点,探究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实际情况加以对策分析。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学;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5-0103-01
一、中职语文写作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学生语文积累素养较差
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与其他语文教学工作相比,由于教学环境和生源素质等因素的限制情况,具有工作压力更大、教学困难更多的特点,而中职学生较差的语文知识素养,也让学生对写作教学产生了抵触心理,导致在进行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评价过程中,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学生对自身语文知识素养的否定,也会导致学生对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评价产生负面印象,导致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评价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重新积累写作基本素养。在对语文学科较为感兴趣的学生中,也会由于语文素养的缺陷,导致学生即使能够进行流畅写作或经典作品解读,但却无法表达出自身的作品主题,始终处于想记住却记不住、想听懂却听不懂的狀态,不利于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评价进程的发展,也无法提升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质量。
(二)写作评价方式存在弊端
在中职写作评价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通常会过度重视工具性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加以单一的技能性评价,这样会极大地打击到学生的写作热情,并对语文学科产生枯燥、无聊的负面印象。在普遍的中职写作评价环节,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在评价过程中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评价,让学生要么听不进去,要么听懂了却不知道该怎么改,单一的写作评价模式也无法针对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令其能够在兴趣的基础上明确认识到写作的格式、特征及要点。这种写作评价方式仍受着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对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具重视,也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写作技巧以及写作的魅力,难以实现较高的写作教学质量,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
二、中职语文写作评价质量的提升对策
(一)提升学生语文素质
加强中职语文写作教学水平,需要从学生语文素质这一关键内容着手,从课堂教学中加强针对性,明确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语文知识素养的差异性,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程度,将教学内容加以改进,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理解、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对应用文诗词引用和写作技巧的讲授过程中,就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趣味故事的举例,像是王勃写下滕王阁序后在槛外长江和自留之间,留下了一个字空了出来没有写,当时有人猜是水,有人猜是独,但都督阎伯舆却觉得都不对,派人去追回王勃请他补上,但派去的人回来却说王勃有言:“一字千金,不能随便写了。”都督阎伯舆觉得人才难得,便派人包好白银千两率领众文人来拜访王勃,王勃接过银子却说自己已经把诗写全了,那里就是个空字,槛外长江空自流,一气呵成,时人皆称为奇才。用这样的方式引出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字千金的故事,让学生领会诗词及语言的魅力,让其能够在兴趣的调动下,逐步加强对语文写作环节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发现并认识到写作的魅力,才能在每次写作结束后对写作评价产生期待感。在学生好奇心和期待感的导向作用下,教师的写作评价环节才能有效实施。
(二)改进写作评价方式
教师在中职写作评价过程中,首先应当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思维,才能有效改进写作評价方式,对学生的写作程度不能一概而论,应当重视学生之间语文知识素养的差异性,对每个学生做出针对性评价,明确认识到每个学生的进步或者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指正意见。在写作评价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单一地进行写作评价,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因此在写作评价过程中,并不能将目光只局限在学生存在的问题,而是应当对学生加以激励、赞赏,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满足,才会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学习动力,并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让其能在写作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找寻人生价值及目的,这才是语文写作评价的教育目标。在写作评价过程中应当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在审阅某个学生作品时,在应用文创作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扮演领导的角色,对该作品进行朗读,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作品的优点及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写作水平,从而加强对写作质量的重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彩华.高等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评价标准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79-82.
[2]王卓.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1].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4):112-114.
[3]陈峰.中职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刍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