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的创新教育
2017-08-13孟祥龙任园园
孟祥龙 任园园
摘 要: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大学生未来的立足社会,积极发展能力的基石。当前教育追求的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必不可少,但目前大学教育模式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带给予大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本文从大学本身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总结了当前大学的创新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弊端,查缺补漏,做好大学生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关注创新素质教育,但是对于大学应试教育来讲,创新素質教育做的比较欠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民族是不健全,更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我国所列出的《高等教育法》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学生。大学生代表着祖国未来的发展,代表着整个时代的进步,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是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自己夯实创新理论基础。
一、提高全校师生对于创新教育的关注度,加强思想认识
目前,虽然许多国家都将创新素质教育纳入到重点关注的对象中,但是在具一层层实践的时候出现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不相统一。因此想要使得高校的创新教育获得良好效果,就必须从提高师生全体的创新意识开始,加深创新的思想认识,加强创新的理念引导,才能够使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获得良好效果。师生必须理解创新含义,创新就是在拥有丰富理论知识、技术等基础上灵活运用从而有所前进,有一定的突破,表现的是对于现有事物的革新改造。而創新教育指的是运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给予受教育者,鼓励支持他们善于运用创新意识处理问题。创新意识是一种颠覆先前固定思维的怀疑意识,是一种敢于向传统意识做抗争的求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创新意识的中级阶段,是创新意识融入自己内心上升为精神的一个阶段,是创新活动的支撑灵活。创新能力指的是人们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创新精神的支撑下,创造并且形成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者物质财富的能力;也可以指解放思想、放飞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办法措施。在大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二、教师利用科研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之一,且是核心人物,身处在经济社会高速运转的这个时代,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超越以往的任何时代,教育学生要运用创新思维、创新办法将学生带入到创新课题的研究当中。教师利用创新科研活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积极参与创新科研活动,把握所教授学科的前沿学术动态,敦促自身创新教育理念才能够在当前创新教育大环境下游刃有余。大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科研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管理能力的提高,增强个人教学管理的魅力,提高大学生参与科研研究的积极性。
三、教管层制定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参与创新教育模式积极性
大学期间的学生处于人生最有活力的时期,是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进取心强烈的时期,应该快速激发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因此,教育管理者须从管理层面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转变教学观念,建立起以每个学生个体独特发展为目标的培养体系。众所周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代表着潜能创新无限发展的个体,必须自上而下支持鼓励这种创新教育才能够系统引导学生用心接受创新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提供有营养的土壤,有新意的氛围。
四、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首先教学管理者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解决创新教育参与者的后顾之忧,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创新教育实施者的兴趣和创新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其次教学指导者应该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创新教育实践的积极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只有教学管理者的支持鼓励,教学指导者的认真负责,教学对象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使得大学生创新教育系统工程复杂而有序,科学而合理的开展,最终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贾霄燕,高艳.激发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案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1).
[2]郭毅芙,匡令芝.美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04).
[3]王民.以教育创新推动创新教育[J].江西教育,1999(03).
[4]王太昌.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J].教育探索,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