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城市新家庭”早期育儿观

2017-08-13刘雨萌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

刘雨萌

[摘要]目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逐渐成为年轻父母的主体,由于他们本身多为独生子女,且在城市中成长,因为形成了“城市新家庭”。家庭是早期儿童教育的主要场所,其中父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角色,“城市新家庭”的父母对此深感认同,但是在早期育儿方面也存在着盲目性、低效性及表象性的问题。因此,“城市新家庭”父母需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做到因材施教释放儿童天性、注重规矩和爱的统一以及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的统一,才能促进儿童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城市新家庭;早期育儿;盲目性;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7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9-0037-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9008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指出:“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也是主导教育。它给孩子深入骨髓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也替代不了的。”[1]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早期婴幼儿的教育多在家庭中完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育儿观念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构建科学的育儿观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新家庭”的早期育儿问题凸显

目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成为了父母的主体,他们成长在市场经济改革以后,同时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在城市中的这部分人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因此,这一群体是与其父母成长环境大不相同的新一代年轻父母,从而逐渐形成了“城市新家庭”。伴随着国家 “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这一批父母,其家庭结构将主要转变为“421”或“422”,即四个老人、父母和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年轻父母的生存压力显著上升,尤其在为人父母后,在平衡工作和家庭两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此,祖辈在此类家庭早期育儿方面的参与度逐渐提高。

与农村年轻父母相比,“城市新家庭”的父母更为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和相关观念的及时更新。究其原因,首先,在早期教育理念的传播下,城市中的父母对于自我角色的认知程度在提高,他们大都接受父母同样需要学习、学习如何当合格的父母的观念。其次,各种早期教育机构的出现,育儿咨询、教育讲座、微课堂和婴幼儿教养课程在城市中受众人群的扩大,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城市新家庭”父母的早期育儿观。因此,在育儿观上,这些父母与其父辈、祖辈之间有明显差异,被深深地打下了这个时代的烙印。这样一来,在“城市新家庭”中,隔代教育的问题以及两代人育儿观念的冲突变得极为常见。同时,这些城市新手父母本身对新的育儿观念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新家庭”的早期育儿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

二、“城市新家庭”的育儿现状

(一)早期教育受重视但存在盲目性

随着育儿书籍的普及、早教机构的兴起和发展,“城市新家庭”对于早期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家长会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先进的育儿理念和有效方法,开始意识到教育不再只是学校的事情,逐渐弱化了通过高压手段教育孩子的想法。另外,现代人的竞争观念也促使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关注逐渐提前,谁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机构在中国尤其是大城市中遍地开花,将国人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从三岁直接提前到刚出生甚至是胎教,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使父母选择早教机构作为早期教育方式的热度持续高涨。

但是早期教育在“城市新家庭”受到重视的同时,也存在盲目性。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仅仅局限在经济投资上,持功利主义的态度,将早教机构看作培训班,期望孩子通过早教课程学会说话、走路甚至唱歌跳舞,将早教机构神化,忽视了家庭教育以及早教在家庭中的延伸。另外,许多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的过程中盲目从众,在没有全面了解各个机构的差异和是否适合自己孩子的情况下,本着不希望自己孩子落后的想法跟风加入早教机构的行列。

(二)早期教育方式多样化但存在低效性

在信息时代,书籍和网络将各种早期教育理念传播到寻常百姓家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认识到婴幼儿喜爱游戏及其他能获得丰富体验的教育方式。因此,孩子阅读的书籍不再只是单一的画报,还有多样的儿童绘本,有涉及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情商训练的,甚至还有关于死亡和性教育等一些原来被视为敏感禁忌內容的。随着城市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带孩子旅行也成为时下风尚。父母期望通过旅行让孩子亲近自然、认识世界,同时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新家庭”父母參与其中。

尽管“城市新家庭”早期教育方式日益多样化,但低效性的问题也日渐凸显。由于早期教育的效果很难用客观指标去衡量,因此,一些父母尤其是祖辈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效果产生了一定的疑惑。父母在了解了丰富多样的育儿活动后,也常常出现三分钟热度或者看心情执行的情况,缺乏系统性和耐心,以至于很难把活动的教育意义传达给孩子。早期教育往往是渗透型和浸入式的,过程较长,见效较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态是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方式来提升育儿效果的。

(三)早期教育重言行但存在表象性

“城市新家庭”中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整体较高,大部分人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父母这一角色,但在婴幼儿养护方面也需要上一辈的帮助。他们认识到与孩子的良好关系是从点滴相处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这些父母更加注意对自我言行的规范,希望能够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更多的“城市新家庭”父母开始带着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做手工、一起参加游戏,舍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种对自身言行的重视一定程度上让父母进行了二次学习,也让更多的人认可和接受了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观念。

但目前看来,这些言行也存在表象性的问题。由于这些年轻父母成长于比较娇惯的环境中,因此自我约束力并不强,尽管他们知道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持之以恒。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逐渐占据了“城市新家庭”父母的时间,被孩子经常认为爸妈被手机“拐”跑了,也导致孩子迷恋电子产品。一部分父母顺势将自我角色转交给了电子产品,购买早教机、点读机等,认为孩子喜欢,可以让其接触新鲜事物。这一切导致父母的陪伴变成了只是在同一空间里各自和电子产品对话。

三、构建科学的早期育儿观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关于儿童发展和成长等问题形成的观点和认识就是父母的育儿观。建立科学的育儿观,帮助家长明确目标,约束自身行为,尽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一)因材施教,释放儿童天性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更好地成长,培养其独立生存的能力。受到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许多旧的教育观念仍在強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而严重忽视了对孩子个体的需求,这不利于儿童自主性的发展。许多父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期盼他们能够实现自己未能达成的目标,导致孩子一出生就承载着上一代的理想。这种观念让下一代的身上承受着太多本不属于其自身的重担。

蒙台梭利曾说过:“人类的高贵来自于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的复制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父母的焦虑往往来自于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企图通过频繁与同龄人比较来激励自己的孩子进步。别人家孩子会爬、会走路、会说话了都会被父母拿来比较。这种在比较中寻找优越感的方式,更多只是排遣了父母内心的不安情绪。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理念浅显易懂,但必须贯彻到日常的教育中去,这样才能够促使家长发现不同气质类型儿童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拿孩子不擅长的方面和其他人比较,粗暴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其自我认可度降低。

同时,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遵从一定的社会性,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即父母对于教育孩子的本质需要有深刻的认识,既不能被社会大环境所左右,也不能一味追求个性化。儿童本能地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乐于通过游戏和体验去学习,这些特质需要父母了解并且给予尊重。儿童期在人的一生中并不长,但对于健康人格的建立以及良好性格的培养却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给孩子营造轻松的氛围,努力满足儿童内心的需求,为其创造自由生长的空间,而不要将大人的观念和标准强加给儿童。父母要给予孩子支持,积极地创造环境,正确看待孩子的不同行为,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

(二)规矩和爱的统一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出生前,父母只期望孩子能够平安健康,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部分父母会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不容许孩子有任何不符合规矩的行为出现。受传统三纲五常观念的不良影响,有的父母希望在孩子面前树立绝对的威严,企图让孩子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然而这对于天性好动、喜欢游戏的儿童来说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理智思考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儿童在生活与学习中运用的表达方式与成人差异很大。如果父母不关注儿童的心理,盲目地用自己的判断给儿童贴标签,会极大扼杀其天性,也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积极乐观的下一代。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家庭“421”“422”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一出生就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尤其被祖辈过分溺爱的孩子,重养轻教,集体观念较差,良好性格难于培养。同时,父母在给孩子制定规矩时,往往出现意见不统一、各执一词的情况,导致孩子迷茫,无所适从,往往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规矩和爱在教育过程中缺一不可。缺了爱的规矩冰冷生硬,不是亲子之间應有的关系;缺了规矩的爱,不能帮助孩子更好得进行社会化,无法帮助孩子建立对规则的敬畏感。遵循规矩和爱的统一,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设立规则,需要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并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孩子,将规矩内化为一种隐性力量。规矩和爱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规矩中蕴含着爱,爱中渗透着规矩,两者统一为一个整体,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对孩子的爱虽然与生俱来,可常常被不正确的行为所影响,导致无法顺畅传递给彼此,从而引发双方的不理解甚至冲突。对此,父母要首先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同时观察自身的行为是否给孩子带来了这种体验,将孩子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不做自认为有意义的事而忽略孩子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将父母的爱传达给孩子,真正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的统一

过去的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和族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父亲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婚姻关系中,家长掌控着一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背,女性成为了婚姻生活的附属品,承担着传宗接代的重任,男性占有绝对领导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亲子关系远远大于夫妻关系。而如今是开放自由的社会,年轻人可以自主选择另一半,孩子不再是维系夫妻感情的唯一途径,城市中“丁克家庭”也并不新鲜,夫妻关系的重要性逐渐突显,提升到比亲子关系更高的地位。不过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比较委婉,这种方式久而久之会淡化形成老夫老妻的模式。但是生活最终归于平静的同时,也需要家人好好经营家庭关系。我们总是很轻易表达出对孩子的爱,而忽视对伴侣的情感流露。事实上,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父母相亲相爱,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谈到:“不要认为,只有当您能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2]和谐的夫妻关系能够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对于下一代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尤其婴幼儿正处在喜欢模仿父母言行的阶段,父母的待人接物、相处方式及生活点滴都是孩子效仿的对象。丈夫爱护妻子、妻子体贴丈夫的亲密关系能让下一代感受到家庭温暖,能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这样的教育方式比起常见的说教更具有温柔而坚定的力量,能滋养孩子的内心。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45

[2] 闫旭蕾,杨萍.家庭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3.

Early Childrearing of New Urban Family

LIU Yume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000,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erson who were born after 1980 and 1990 become the body of parents. Most of them are only child and grow up in the city so that they formed “new urban family”. The family is the main plac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the parents become the main role of educators. Although “new urban fami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re is still blindness, inefficiency and presentational problems. However, the demands of modern society have changed greatly which required parents to set up a scientific view of childrearing. Parents should to teach childr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focus in the unity of etiquette and lov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education so as to help children better growth.

Key words: new urban family; early childrearing;blindnes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責任編辑:刘宇)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谈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高中语文作文分层合作运营教学的实践探索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卷首语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