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为音乐教学增添光彩

2017-08-13施小璐

新课程·中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音乐教学德育

施小璐

摘 要: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然而,对于德育,人们普遍认为是班队活动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学无关。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教育。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以“育人”为教学的根本,让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根据教材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德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音乐课堂

目前,随着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基础音乐教育已经脱去了它沉重的冬衣,远离了空洞的概念和枯燥的说教。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努力探讨学科之间的整合,学习多媒体技术,音乐教学不再传统。然而,教育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所以将德育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去,会使得教学效果深刻而有力。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音乐课堂更加饱满、更为有效呢?

一、在感受与欣赏音乐中渗透德育,滋润心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切音响效果都有赖于听,一切音乐实践也是在听的基础上进行的。感受与欣赏教學是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凝聚高尚的道德感情的音乐作品,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是净化心灵的有效途径。教学中以欣赏音乐为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对音乐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并用激昂有力的语气给学生分析讲解:“《黄河大合唱》唱出了敌人的凶暴,人民的灾难;唱出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这时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意境。紧接着播放黄河壮丽雄伟、中国人奋勇杀敌的视频,有的学生说出:“中国人真牛!”这便足以说明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中华人民英勇团结,中华民族不畏牺牲、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整堂课中不仅学生们注意力集中,保持兴趣,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音乐表现形式中渗透德育,陶冶情操

1.在歌唱教学中渗透德育

歌唱是音乐教育中培养情感美的最直接的手段。演唱的形式多样,有独唱、齐唱、合唱等。歌唱教学自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节奏、力度、速度、艺术表现、情感处理、理解音乐等能力,通过介绍歌曲的背景,正确的歌唱训练使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受到教育,在情操和品格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影响。因此在教唱歌曲时,教师要引导、讲解、示范,让学生在歌唱中倾听,在倾听中分辨,在分辨中进行比较和反思,从而改进自己的演唱,体会自己的歌声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尊重音乐艺术规律的教育,无疑更能发挥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巨大的情感教育功能,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如歌曲《粉刷匠》,由于低年级学生以感性和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调动他们学习歌唱的兴趣,我首先用猜谜导入,接着让学生说出描写劳动场面的歌曲并演唱,把劳动的画面印在学生脑海里。学唱歌曲时,我让学生手拿刷子,边唱边刷,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觉,同时提高了学生“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

2.在演奏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器乐演奏教学对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创造性能力和完整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乐器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乐器演奏出悦耳的音乐,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通过演奏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具有坚持不懈的品质才能成功,对于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而正是这种训练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例如教授《时间像小马车》,我们知道竖笛是基础音乐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学乐器之一,我在本课中加入了竖笛的演奏。对这首歌曲学生已经朗朗上口,而竖笛的加入使学生重燃兴趣。有的同学对乐器的感知灵敏,短时间就学会了,而部分同学则心烦气躁,最终没有完成演奏。这时,我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一小组吹奏一个乐句,分配几个完成演奏的同学作为每个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并且帮助组员完成乐句的演奏,练习后把每一乐句相继吹奏,接着每一小组交换乐句,最终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奏。借着这一契机,我说:“学习乐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是只要换一种方式,心平气静,坚持不放弃,会发现其实并不困难,在互帮互助的情况下,我们找到了演奏及合作的快乐。”整堂课学生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因此音乐教师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演奏音乐,让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3.在综合性表演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综合性艺术表演对音乐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它包含音乐律动、音乐游戏、集体舞、儿童歌舞、音乐剧、歌剧等形式。这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必须和他人合作。它能帮助学生发展个性,能给学生带来合作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角色,积极参与表演,建立起一种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教授音乐童话剧《黄鼠狼拜年》,学生对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兴致盎然,有表演欲望却又害羞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当他上台表演时,同学都嘲笑他,结果这个同学把黄鼠狼的角色演得很好,和羞涩的他判若两人。学生看后掌声四起,而他非常自信地回到座位。我赶忙抓住这个教育机会说:“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我们不能因为他(她)一件事做的不出色而看不起他(她)。就像这位同学,多么值得我们为他骄傲地鼓掌。”我又顺势说道:“多帮助学习或者生活有困难的同学,能让你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快乐。”课堂中可以发现学生比平常多了一份相互理解、平和的感受。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综合性表演,学生不仅表演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锻炼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提高音乐教师自身修养,渗透德育,健全人格

音乐教师自身的形象、素质也是渗透德育的不可忽视的方面。可想而知,一位教师如果缺乏爱心、缺乏对事业和生活的热忱,那么他就无法发现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内涵,无法将德育渗透到课堂中。相反,教师端庄的形象、声情并茂的歌唱和演奏、准确娴熟的指挥、生动的语言,都会使学生耳濡目染。尤其是教师的师德,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言教不如身教,在生活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榜样作用,用教师身上的高尚品德感染学生。此外,音乐教师要不断阅读学习,扩大知识面;加强音乐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关注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能力。充分挖掘音乐教材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并让德育的功能在学生身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德育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对此绝不能轻慢。音乐课堂上,除了让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境地。

参考文献: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音乐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