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以美为旨

2017-08-13杨伟

新课程·中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朗读

杨伟

摘 要:诗歌是人类审美的集中体现,它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比如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等。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必须关注这些因素,必须通过诗歌的语言、形式品味诗歌的韵律美,必须赏析诗歌的意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必须了解诗人的境遇读懂诗人的情感。纵观以往语文美育方面的研究,往往选取数篇诗文的一部分来佐证作者的观点,这虽然能让一线教师准确清晰地了解这些典型的案例,懂得其中蕴含的语文美育方面的思想理念,但是对一线教师在一篇完整的课文教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指导较弱。在此,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来探讨在一篇完整的诗歌中如何以美为旨,帮助学生层层挖掘诗歌的美,真正读懂诗歌、读透诗歌。

关键词:诗歌美育;诗歌教学;朗读

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通过描写意象、营造意境有节奏、有韵律地表达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它讲究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抑扬顿挫的语言美、意韵悠长的韵律美、内涵丰富的意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说诗歌天然地饱含着美的因素,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阵地。再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挖掘诗歌中蕴含的美的特质,精心打造美的诗歌教学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提升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同时,提升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甫的《登高》一诗文质兼美,历来受人们的喜爱被选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里,下面就以这首诗歌为例从导入到新授层层设计、逐步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美。

一、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美的事物能够激起学生饱满的情绪情感,激发起学生浓烈的求知兴趣,从而加深對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学生的审美意识高度发展才有可能对美有比较完善的认识。另外,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当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的时候,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所蕴含的美。教师如果在上课开始就直接进入诗歌的理解教学阶段,学生会觉得十分枯燥无聊,难以接受,共鸣便不会发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借助语言、事物、音乐、画面等手段,创设课文需要的情境,在学生和课文之间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我在教学杜甫的《登高》一诗时,设计了情境导入环节,旨在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学习的诗歌上,同时,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所渲染的氛围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播放音乐《二泉映月》,同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有感情地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和我一起想象。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在1200多年前的这一天,长江边上,一位身患疾病的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抬眼望去,狂风猛烈地吹着江边的树,枯黄的树叶漫天飘散。滚滚长江水奔流而来,凄风中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他深邃的眸子里满是凄凉。他,一生坎坷,穷愁潦倒。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此情此景,老人不禁放声高吟。播放朗读音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听完后问学生这位老人是谁?(生答杜甫)板书课题《登高》,师生一起跟着朗读音频再诵读一遍。学生在老师形象而动情的叙述中,伴着凄凉的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里重现杜甫登山所见、所闻、所想,迅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甚至将自己幻化成杜甫,痛其所痛、悲其所悲。

二、把握节奏,品味诗歌韵律美

诗歌是极富韵律美的,那和谐的音节,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那回环荡漾的韵脚,只有在诵读吟咏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龙泉明教授也说:“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不能得其神韵。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但是,现在不少学生读诗歌还处在唱读拖腔拉调、念读呆板平直的状态。为了引领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语调、读出意趣、读出情感,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读,凭语感画节奏、标重音,找出韵脚,再让学生说明自己的依据,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参考答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并进行诗歌的简单讲解,渲染沉郁悲苦的朗读氛围。再用幻灯片投影朗读要求(语音正确无误、语调抑扬顿挫、表情准确到位、动作恰当适度),让学生小组内互读点评再选学生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就在这一个个用幻灯片辅助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学生能够有方向地反复吟诵,读准诗歌的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三、品析意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自古以来,诗歌创作讲究“立象以尽意”,即诗人在诗歌中描绘蕴含诗人主观情感的自然景物的形象图画来创造诗歌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这些景物意象,去领悟意境美。我先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修饰词,再让学生说说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先把镜头聚焦在远方的“急风、天高、哀猿、飞鸟”,描绘出深秋时节辽阔的天地间狂风呼啸,猿猴发出凄凉的声音,回不了家的鸟儿独自盘旋,给人一种萧索的感觉。然后落到近景的“落木、长江”上,写出了生命的短暂,时间的流逝,感叹在漫长的历史中个体的生命如此短暂。最后将镜头对准观景人,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病魔缠身的孤苦老儿此时此刻正拄着拐杖一脸愁容地望着远方。讲解完毕,呼吁学生闭上眼睛跟随朗读音频展开想象在脑海里描绘画面。然后再跟随朗读音频朗读一遍,最后派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读一遍,不断深化学生脑海里形成的画面,从而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四、知人论世,体会诗人的人格美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只有了解作者这个人,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客观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精练,表情含蓄,意韵悠长,仅仅读懂字面上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才能更准确地品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我在学生读通诗歌的基础上针对后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设疑:(1)“常作客”是什么意思?(2)是什么让诗人觉得“苦恨”?(3)从后两联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并用幻灯片展示问题,让学生明确所要思考的问题。待学生思考完毕,讲解过程中用幻灯片展示杜甫的生平: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势艰难,连年战乱,他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在外漂泊。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让学生知道诗人在战乱中被迫离乡背井,生活极度贫寒,心中甚是苦闷;明白诗人不仅哀伤自己的处境,更担忧国家的前程,懊恼自己不能为国效力;感悟诗人无论贫富都心怀天下的崇高人格。

五、美读演绎,做一回“杜甫”

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他认为这种读法“对于内容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了,而且亲切地体味了,不知不觉之间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经过导入的铺垫,新授的体悟,学生对诗歌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朗读的要领。在诗歌教学结束之际,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杜甫来读读这首诗歌。最后他们选派了一位代表配着我们之前用到的配乐脱稿配上动作完美地诵读了一遍。

诗歌饱含美的特质,美依靠诗歌来呈现。将诗歌和美育有机结合形成诗歌美育,并践行到我们的实际诗歌教学中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达成的共识,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诗歌教学才能成其为诗歌教学,美育才能在诗歌教学中得以达成,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在诗歌教学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天翼.语文美育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唐晓军.诗歌美育的因素及实施途径[J].教研天地,2006(9).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朗读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