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2017-08-12景晓枫林雯朱天萍
景晓枫+林雯+朱天萍
摘要:现代金融业往往形成一种集聚的场面,大量金融机构、金融人才、资本集中于某个城市或区域。根据区位经济学理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可带来经济效益,而这种金融集聚现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计算珠三角地区区位熵,发现珠三角地区①确实存在金融集聚现象。那么该现象是否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某种关系呢?为进一步分析此问题,本文合成金融集聚指数,并使用C-D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最终得出珠三角金融集聚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基于此结论,提出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利用金融中心辐射作用等建议。
关键词:珠三角 金融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区位熵
引言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金融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推动作用,同时对产业结构优化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金融业往往形成一种集聚的局面,这些金融企业越来越多地集中于某个城市或区域。而对金融业产生集聚现象的解释涉及到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珠三角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经济圈,对外贸易和大规模的吸引外资使其资本产生大规模的流动,从而使金融集聚成为可能。本文尝试对珠三角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珠三角及周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是国内外对产业集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三大分支之一。关于金融集聚的研究,国外有Pak(1999)研究发现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集聚经济的存在,金融集聚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促进各行业的信息交流。Davis(1990)根据对金融服务业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大都市区域里,大、中、小型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存在集聚的趋势。
国内相关研究有周立、王子明(2002),他们得出了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结论,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刘焕、任燕燕(2010)使用生产函数构建模型进行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结论为金融集聚对全国各地的经济有正向促进作用。韩德功、柴玉菲(2015)通过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2004—2012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
细化到珠三角的研究有:陈爱艳,宁军明(2008)收集了2007年数据,合成金融集聚度指标分析金融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GDP的关系。结果表明,珠三角九市的金融集聚指数与其GDP总量之间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姜冉(2010)使用赫芬达尔(HI)指数测度泛珠三角地区金融业的集聚程度,建立协整方程观测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论是泛珠三角地区存在金融集聚现象但发展不平衡,金融集聚促进了经济增长。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过去的研究少有涉及到珠三角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机制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使用C—D函数构建模型,选择金融业相关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量化金融集聚度并使其内生为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收集珠三角九市十一年的样本点,更深入地探讨珠三角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珠三角金融集聚区位熵分析
对于产业集聚度的测算方法有许多,比如Isard指数、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集中曲线以及熵指数等等,本文选用区位熵指数来判断珠三角是否存在金融集聚现象。区位熵是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1.数据说明
Y:经济发展水平。代表指标:地区生产总值的真实值。以2004年为基期,剔除通胀因素对于货币变量的影响,衡量珠三角地区各市真实产出水平的增长
K:物质资本存量。代表指标:资本形成总额真实值。以GDP平减指数代替价格指数对名义变量做处理。一般来讲物质资本存量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本文暂假定两者之间存在正协整关系。
L.人力资本存量。代表指标:年末就业人员数。同样,该变量指数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本文暂假定二者为正相关关系。
Q:金融集聚指数。根据层次分析法结果对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居民储蓄余额、金融机构数、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进行加权计算;其中,对于前三个货币变量名义值做平减处理,因此金融集聚指数也是真实值。金融集聚指数越大,表明金融集聚程度越高,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構的集中程度越高,越能通过规模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假定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PAT:地区专利受理量。鉴于地区专利受理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的科技创新水平,本文选用其来描述当地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水平。
C,α,β,γ,是待估计的参数,分别表示常数项、物质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人力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金融集聚指数的产出弹性和专利受理量的产出弹性。ε为误差项。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省2004-2014年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
2.金融集聚度指标选取
为了进一步分析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引入了金融集聚指数Q,为后文经济模型的分析奠定基础。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珠三角九市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居民储蓄余额、金融机构数、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五个指标,确定这五个指标各自的比重,再加权成为一个代表金融集聚度的指标Q。
将各市2004-2014年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真实值)、金融机构贷款(真实值)、居民储蓄余额(真实值)、金融机构数、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根据此指数加权之后得出金融集聚指数Q,Q越大则说明区域金融集聚程度越高。在2004——2014十年间,广州、深圳的金融集聚指数分别居于一、二位,而惠州则居于末位。
(三)实证分析
首先进行Hausman统计量检验,得出结果表示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i=1、2…9分别代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
模型解释度为0.9757,显著性水平为0.00,说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模型具有很好的解释意义。实证结果表明2004年—2014年,珠三角地区金融集聚度每变动1个百分点,GDP将同向变动0.2468个百分点,金融集聚度对于GDP增长有显著的影响,部分解释了珠三角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的原因——金融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正外部效应。另外,东莞和珠海两地截距项相对较大,说明与其他地区相比,资本、劳动力、金融集聚度、创新度以外的因素对于东莞和珠海的经济增长水平影响更大。
四、结论与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珠三角各市的金融集聚指数与GDP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有着促进作用,金融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为了利用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重视金融产业集聚,并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各项机制。虽然金融集聚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不应该仅仅追求量上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各金融机构的质量,更快更好地发展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二、利用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珠三角周围城市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粤东西北较为困难的地区;三、从各市金融集聚度的大小可以看出珠三角各市的金融集聚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这种状况,可以在珠三角区域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中心,形成功能互补。比如在银行业占有相对优势的城市着重发展银行业,在保险业占有相对优势的城市重点发展保险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化珠三角金融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