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学生品行规范教育校本课程及学生品行评价体系的探索

2017-08-12张永红�オ�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7年9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张永红�オ�

[摘要]设立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及达标标准,建立“学校—班级—学科”三级学生品行规范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开发应用独具特色的教育奖励用品,创建相辉映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品质、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独辟蹊径、初见成效的教育机制与教育方法,为有效解决当前学生品行教育的困境走出一条探索之路,且易于形成鲜明的校本德育特色。

[关键词]学生品行;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德育特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7008903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亦是国家新课程改革实验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而以下學生品行评价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困扰及造成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1.学生阶段性品行培养目标缺失,《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呈现的是学生小学阶段品行养成教育的终结性目标及较为宽泛的行为准则,缺失各年段具体的、细化的行为准则目标。

2.现有品行学科教材资源匮乏,除《品德与生活(社会)》这一国家品行学科课程教材,以及如《心理健康教育》《民族教育》《安全教育》等一些地方性教材以外,所要求开展的学生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及学生常规品行养成教育,无明确的课程计划与课程目标、教材资源。教师常常只能依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个人经验等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活动的计划性、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德育目标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的规范行为。

3.学生品行评价活动过程关注不足,对于学生阶段发展的品行评价,多数学校均依据教育局等上级部门编制的《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手册》或同类手册中每学期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表及班主任期末书面评语对学生进行品行方面的评价鉴定,学生品行评定往往由教师凭经验、印象给出,随意性较大,针对性不强。

4.在学科学习中,重点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现象,造成了当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科素质培养与评价活动的缺失。

5.上级各部门德育主题活动,与学校日常的学生品行养成教育活动不能有机融合,造成时空上的挤压,活动过程呈现“运动化”,实效性不强。

因此,探索、建构一个促进学生品行规范养成的学生品行课程体系及品行发展性评价体系,以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是当前有效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切入点。

一、建构学生品行规范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及学科学习过程学习素质目标评价体系

(一)规范细化学生生活具体行为准则,制定各年段《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及达标标准》,建构学生品行规范教育课程目标体系,为学生品行规范教育校本课程提供课程目标及评价依据。

《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及达标标准》内容要求与制定原则:

1.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为主要依据,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提出学生校园生活具体行为准则,并从各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对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训导目标。

(1)横向上,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目标划分为如下四项培养目标,可以“行规之星”、“校园好孩子”等易于学生心理认知与接受的形式呈现。如:

①生活星。主要涉及培养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心理素质、自我保护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技能,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②学习星。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③礼仪星。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交往规则,提高其交往能力。

④关爱星,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小学生提出了要求,包括爱父母、爱家庭,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人民、爱祖国、爱社会、爱自然等。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

(2)纵向上,将达标标准分解为一至六年级段,做到梯度分明,符合学生年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培养目标和评价指标的划分,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规律,彰显科学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校本化等特点,从学生良好道德、心理、学习、卫生习惯的养成出发,关注、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与习惯、人际交往以及心理素质的建设。

(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学科学习素质,制定各学科各年段《学科学习过程评价标准》,建构学科学习过程学习素质目标评价体系,为学生学科学习中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等学科素质提供具体的培养目标要求及评价标准。

《学科学习过程评价标准》内容要求与制定原则:

1.小学生应具备的学科素养均包含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之中。因此,要综合评定学生的学科素养也需从这三个维度去全面考虑。既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学业内容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情感、态度,以及学科学习习惯等非学业内容评价。内容标准可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拟定。

2.学生学科素质培养目标,亦可遵循《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及达标标准》目标划分的相同原则,依据学科特点,横向上,划分为四项培养目标,也可以如“学习过程之星”等易于学生心理认知与接受的形式呈现。如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学科为“情感态度星”、“自主探究星”、“合作学习星”、“校外实践星”,英语学科为“情感态度星”、“自主探究星”、“文化意识星”、“校外实践星”,科学学科为“科学探究星”、“合作学习星”、“情感态度星”、“校外实践星”,体育学科为“运动参与星”、“社会适应星”、“身体健康星”、“心理健康星”;纵向上,同样将达标标准分解为一至六年级段,做到梯度分明,符合学生年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建构实施学生品行规范教育校本课程和学生品行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结合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与活动开展,充分运用学校视觉识别及应用要素系统(VI),形象化与物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目标,并应用于学校教育奖励用品设计,创建符合小学生年龄认知特点,易于学生心理认知与接受,极具激励作用且具有校本化特色的评价激励手段。

形象化与物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目标,使其内涵与概念意识透过具体的、形象化的事物形象地留存在学生的意志意识之中。同时,将其作为要素理念,迁移运用于学校教育奖励用品设计中,更利于刺激产生目标追求的动力。为此,随着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目标的确立与设置,一个运用学校视觉识别及应用要素设计产生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目标的物化人物形象就可应运而生,如下所示:

其有以下特点:

1.运用学校视觉识别及应用要素,并与之统一融合,如学校标准色、吉祥物形象等,充分彰显校本文化特色,张扬视觉感官印象。

2.以不同代表色的校园吉祥物作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目标的物化人物形象;并以融入该物化人物形象元素设计的如“大抱枕”、“小挂饰”等实物,作为该类争星评比活动各级奖励物品。

3.依据评价目标的类别、层级确立各级奖励物品,如上述列举的校级“行规之星”(综合评定) 和年级“生活星”、“学习星”、“ 礼仪星”、“关爱星”,分别以各色“大抱枕”和黄、橙、蓝、绿四色“小挂饰”为争星评比活动奖励物品。

(二)建构实施“学校—班级—学科”三级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并开展由学科、班级、学校三层次系列“行规之星”、“学习过程之星”争星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规范养成和学习素质的提升。

1.从学校层面出发,以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建构学校层面德育活动课程,提高学生对品行目标的共同理解与实践体验。

(1)编制《学生入学手册》,开展学生入学教育。

《学生入学手册》主要用于学生入学教育。手册面向新入学学生(含新转入学生),可以学校吉祥物等卡通人物角色介绍学校基本情况及《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及达标标准》等内容。手册的使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尽快地、初步了解即将进入的校园生活的理念、行为要求、活动内容等,明理而知行。

(2)依据学生实际,有机建构如集“学生校本固定主题活动+校本专题德育实践活动+上级部门专题德育实践活动”为一体的学校学期大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开展学生行為认知与德育实践教育。

①学生校本固定主题活动体系。

该活动体系主要由学校层面组织开展学生品行规范教育评价活动,如系列化的“行规之星”争星评比、表彰、宣传活动,及学校结合艺术、体育、学科实践等开展的学期主题活动构成。该活动体系中各项主题活动为常态固定式,它是学校学期大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架构,为长期的、固定的、校本化学生校园主题生活内容。

②校本主题德育实践活动体系。

该活动体系内容,主要为校本主题德育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对规范品行要求的认知意识。主要以校园学生行为常态观察为基础,由德育处等学生品行养成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开展专项自查、专题调查、值周教师值班检查、少先队大队部值勤日检等不同形式的校园行为观察、评估及分析工作,针对本校学生行为普遍存在的认知缺失等,设计专题实施活动方案,以不断加强学生校园行为的矫正与导引,在卫生习惯、公物爱护、文明礼貌等方面树立正确认知理念。它是上述学生校本固定主题活动的补充,是非固定的、校本化学生校园主题教育内容。

③结合上级各部门主题教育活动布置,转化设计为符合学校实际的并组织实施上级部门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丰富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2.从班级层面出发,以探索班级文化建设为龙头,以系列行规之星目标为导引,以营造班级个性文化特征为目的,设计班级学期主题德育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养成。

班级学期主题德育活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题教育与日常警示教育、日常评比活动相结合,具有年段品行目标教育的普及性和学生实际品行问题的针对性。

(2)活动课程内容与品德与生活(社会)、班队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等课程教学内容以及部分涉及班级层面的学校学期学生校本固定主题活动和学期校本(上级)专题德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相结合,有机融合,建构班级的固定与非固定两种形式的班级德育课程内容体系。

(3)固定班级德育活动课程主要以班级系列阶段性的、层次性的行规之星争星活动为主,将学生阶段性品行规范教育落实在班级及学生个体教育层面上。

各班级依据各年段《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及达标标准》,探索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适应班级实际的每学期学生品行规范教育具体目标和评价标准,具体原则要求如下:

①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及达标标准》这一学生品行规范教育的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为具体活动课程提供课程目标及评价依据。

②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凸显年段、班级、学生发展特点,既有品行目标落实的普及教育,又有针对班级学生中出现的主要品行问题开展的针对性教育,具有鲜明的班级品行教育特点。

③体现品行发展目标阶段性、延续性、发展性。

(4)秉持课程活动化、实践性这一课程活动形式特点,活动以多形式开展,如主题班会、主题队会、校内(外)各形式主题实践活动等。

3.从学科教学出发,关注学习过程学生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实现全员育人,使学生在浓郁的发展性评价氛围中明理、知行。

可采取以下评价活动流程及评价方式:

在各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学科行为素养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应采用《学科学习过程评价标准》,采用以下“平时评价+期末综合评定与摘星+评语”的学科学习过程评价模式流程,即学科教师制定学科学习过程评价方案开展平时评价摘星活动

期末开展学期总评,即结合平时表现,引导学生以“1+1”评语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出一条表扬性意见和一条发展性建议),开展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以及家长、学科任课教师他评活动,意见以符合学生年龄口吻的语气表述;在评价中体现个体差异,使这一描述性的评价意见确实起到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与途径,以优势带动其劣势发展,不断追求进步,使其在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

4.以上三级学期主题德育实践活动课程,遵循以下课程结构比列要求安排架构:

课程层级课程内容结构比例课程实施者

学校

入学教育

学生校本固定主题活动

(5个固定主题活动/学期)40%

学校校本主题德育实践活动

(4个主题/学期)30%

学校上级主题德育实践活动

(4个主题/学期)30%

德育处

少先隊

科技信息部

班级

班级层面学生校本固定主题活动40%

班级层面学校校本和上级德育主题实践活动50%

班本主题德育实践活动

(1个主题/学期)10%

班主任

学科学科学习过程评价活动学科任课教师

三、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学生品行教育隐性课程环境

(一)结合红领巾广播站、电子显示屏等宣传栏目活动,将学生校园行为理念宣传等内容,以故事广播、动漫观影等形式,广而告之,使各年段具体的行为要求与行为标准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动漫环境中为他们所熟识。

(二)结合学生品行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品行教育主题长廊和休闲园区建设、文化演绎大厅校园风云人物榜·行规之星专栏的开辟、校园行为警示与温馨提示公告牌的张贴、班级与年级星星板报栏和星星班牌的设置等,创造学生品行规范养成环境氛围,建设展示平台。

总之,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及达标标准的设立,“学校—班级—学科”三级学生品行规范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的建立,相辉映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品质、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独辟蹊径、初见成效的教育机制与教育方法,为有效解决当前学生品行教育的困境走出了一条探索之路,体现了鲜明的校本德育特色。

(责编韦淑红)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