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核心素养培养角度分析科学课程建设
2017-08-12王朝勇�オ�
王朝勇�オ�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建设以科学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小学科学课程,需要学校立足实际,借助课程资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最终优化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7008401
当前很多小学科学教师依然将知识与技能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这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素质教育理念的高效践行。本文将从科学核心素养培养角度对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策略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渗透乐高WEDO课程实现跨学科学习
为提高小学生在编程、技术、工程及科学等方面的能力,小学科学课应依据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及时引入与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相符的乐高WEDO课程。通常情况下,这一课程涵盖空间科学、地球、生命科学、物理四个领域。比如,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设计的引导性实验有《小孔成像的研究》《材料的性质与用途》《运动与力》《简单电路》《光的传播》《天空中的星体》《位置与运动》《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等,还有很多开放性实验《热在气体、液体中的传递》《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研究雨的形成原因》《研究水的沸点与冰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如何加快物质的溶解》等。比如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就有一节《建桥梁》的课程,需要学生分析怎样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桥梁。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就可用乐高积木自主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搭建三个类型的桥梁:悬索桥、拱桥及平板桥,并借助实验的形式在稳定程度、承受能力方面将三种类型的桥梁进行比较。与传统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应用性、开放性的工程任务可使得学生享有更多的亲自参与机会,使得他们在現有条件下自主进行各种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课程理论知识,并在亲自操作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最终切实发展自身的科学核心素养。
二、重视科学课程与工程教育活动的结合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与艺术、工程、技术、数学等学科的交叉性与联系也更加紧密。因此,要想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快速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大胆将科学课程与工程与技术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不仅可参与科学探究过程,还能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界定技术与科学难题、使用与设计模型、实施与计划研究、阐释与分析数据等,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依据科学课程特点研发STEM课程。在建设以科学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小学科学课程时,学校应恰当地把工程实践与思想应用到科学课程教学中,并依据教材内容,自主研发一系列STEM课程内容,像“设计一座桥”“制造超级肥皂泡”“设计一副3D眼镜”“制造纸火箭”“设计乐器”等。学校研发的STEM学习内容与传统的以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制作单项作品的方式不同,其涵盖有数学、工程、技术、科学四种要素,倡导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并借助讨论修正、分析设计方案科学性、研发解决措施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水平。
三、研发拓展性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依据生产生活实际及现代科技条件,教师应努力创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设计出拓展性课程,尽可能满足多种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两点:①在低年级教学中开设趣味课程,做好学段衔接工作。当前,很多小学一二年级都开设有校本课程,其中就有很多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学习内容,这就为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因此,为更好地让小学科学课程与校本课程衔接,以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在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就需要低年级科学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深入了解校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最好能亲自参与到校本课程教学中,或者借助培训教育的形式尽可能多地掌握低年级学段学生的科学素养情况。在此基础上,能将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校本内容恰当衔接,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课程学习习惯,并最大限度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积极性。②设计创新性的科学拓展课程。学校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建一些科学类社团,像爱迪生启智、海模、遥控航模、模拟飞行、气象科普等,在社团中由科学课程教师队伍与校内各个学科教师联手研发拓展性课程内容,并依据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为各个学段学生设置与之特点相一致的学习内容,还应允许学生依据自身需求跨年级、跨班级甚至跨校区自主选择拓展课程。
总之,建设以科学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小学科学课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学校立足实际,借助资源整合、顶层设计的方式,设计出高位、前瞻的课程教学目标及开放、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得他们在亲自操作、合作探究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科学课程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最终大幅优化自身的科学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