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2017-08-12李敏�オ�
李敏�オ�
[摘要]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命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7008501
生命是唯一的,近几年随着部分青少年物质追求的迷失、加之自杀行为频繁发生,我国推行生命教育变得刻不容缓。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小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针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的策略,简单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举措,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生命教育实施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中小学教育应开展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04年,正式以试点的形式在北京开设了生命教育的系统课程。辽宁省、上海市、云南省也陆续开始实施。统观国内关于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分布很不均衡。从已查阅文献可以看出,目前主要集中在政治、语文、生物等学科,但缺乏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深度诠释。
二、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在课前对学生设计了一份生命教育的调查问卷。在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笔者对三至六年级的科学教材进行了分析,把其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思考,重组,得到了下面的教学策略。
1.启蒙:感受生命的多样
科学课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让生命世界里的一草一木,伴随着他们的童年生活。三年级是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生命教育定位為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在教校园里的动植物,了解土壤这些内容时,我带着他们去校园里实地观察,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接触到生命。在观察大树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大树是生命,树上的小鸟是生命,树下的蚂蚁是生命,树旁的小草也是生命。学生们通过观察很容易产生对生命多样性探究的冲动,促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
2.参与:感悟生命的历程
在感受生命多样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什么是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带着他们经历一个完整的养蚕过程,看着蚕宝宝一天天的健康成长,感悟生命的历程。
科学学习需要理性的思考,但同时也需要感性的感悟。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形成生命周期的概念。学生通过“蚕宝宝病了”等活动感悟生命与环境的关系。动植物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能得到学生极其强烈的关注。每次科学课前学生们都有数不尽的问题:“我的蚕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它的身体怎么变成透明的了?”如果有的蚕宝宝没有顺利地长大,孩子们会非常的伤心。这些无不流露出他们对这些生命极其强烈的爱。
3.体会:感慨生命的伟大
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之后,对于生命学生们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但这仅仅是对其他生物的关注,可能很容易忽视自己。在前两年学习的基础上,我带着学生们一起学习《我是怎样出生的》,体会妈妈抚养我们的艰辛,感慨生命的伟大。
为了让他们深刻的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在上课之前我让他们回去和父母进行一场谈话,并记录下妈妈怀孕时的感受,他们刚生下来的样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经过这样的一个环节,学生意识到怀孕的九个月是异常艰辛的。后期的负重让她们腰酸背痛,为了体会到这种感受,我让学生在身上背一个等同于孕后期重量的书包,并且在里面装一个生鸡蛋,一整天下来鸡蛋不能破,背着这个笨重的书包,再加上看护鸡蛋的小心翼翼,这样的感受孩子们一直不能忘,深刻地体会到母亲怀孕的辛苦。
4.揭示:珍惜生命的价值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逆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了解生命的起源,成长的艰难之后,要意识到珍惜生命并懂得保护自我,掌握一定的险境逃生技能,才是防火、防水、用电安全以及避灾避险等方面的本领。
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录像——汶川大地震。一场由地球的运动引发的灾难,让学生直面灾难与死亡,直面地震中自救与救助他人的场面,知道避灾避险的本领的重要,结合真实发生的灾难对学生进行避灾避险的教育。在教学中应结合实例,运用多媒体展示、亲历演习等方式教给学生必要的避险知识,掌握避灾避险的本领。
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学生成长的阶段,巧妙地利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进行生命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