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2017-08-12冉珑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微时代网络平台大学生

冉珑

【摘 要】 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微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总结了“微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较为可行的四点对策:转变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丰富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增强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政治信仰教育网络教学模式,完善政治信仰教育的网络建设;构建政治信仰教育的新环境,实现政治信仰教育的网络互动引导。

【关键词】 微时代;政治信仰教育;大学生;网络平台

2015年2月3日,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49亿。2014年新增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38.8%,学生群体网络舆论的表达意愿日趋强烈,特别是10~19岁网民网上发言的积极性最高,其次是20~29岁的网民群体。通过手机、微博等“微介质”传播“微内容”的“微媒体”已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现代社会俨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微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新兴“微事物”的出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在“微时代”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和思考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微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全面、准确、系统的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生处于2011年至2014年连续四年对学校2011级全体本科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滚动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参与调查的学生共计4413人,占2011级学生总数的80.6%,问卷有效率95.8%;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2.8%,女生占47.2%;城镇学生占41.7%,农村学生占58.3%;涉及全校20个学院;学科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农科。

通过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绝大多数学生的政治信仰正确且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当前高校的政治信仰教育提出了挑战。

2、结果与分析

(1)入党态度积极与消极并存。调查显示,2011级81.0%以上的学生“积极争取”入党,其中大一所占比例最高88.9%,大四所占最低81.8%;11.1%以上的学生对入党持“无所谓”或“不加入”的态度,这一数据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通过分析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入党意愿强烈,对中国共产党高度认同并积极追求入党,其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要求是相符的,但随着社会思潮的日渐多元化、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主流政治信仰在高校中边缘化的趋势开始凸显,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变得不再纯粹和单一,特别是进入大四后,这种凸显更加显著。由此导致学生入党态度积极与消极并存状态的产生。

(2)入党动机非功利性与功利性并存。调查显示,37.0%以上的学生在入党动机方面选择“追求理想和信念”,其中大四的学生比例达到47.2%,这在四年数据中是最高的;12.0%以上的学生选择“对党的执政地位和理念有信心”,其中大四学生比例占12.7%,这在四年数据中是最低的;同时,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谋求仕途发展”。以上数据表明,一方面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长期影响和引导下,大多数学生坚持了入党动机的纯洁性,对党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能够遵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判断,继而对大学生的政治选择产生影响,使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功利性倾向逐渐突出。而且,近年网络上有关学者和部分网民对共产党执政的恶意诋毁,媒体对一些相关事件的失實报道,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对党的执政地位和理念产生动摇,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不认同并存。调查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的观点,85.0%以上的学生表示认同,其中大一85.8%,大四91.3%,这在四年数据中是最高的;另外,十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不认同或“说不清”。分析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认同和支持态度。但是,在当今世界互联网络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和垄断的,他们在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宣传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方面占据优势,少数学生受其影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知,对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不清晰,政治立场不坚定,对此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学习,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二、“微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

1、“微时代”对政治信仰教育工作者构成了挑战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教育工作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但在“微时代”中,微博、微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者信息优势的地位,对其构成强大冲击。虽然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但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威性、可控性依然因其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的改革滞后性而受到影响。

因此,作为政治信仰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特点,不断提高自身网络能力,准确把握大学生的虚拟话语习惯和生活方式,与大学生进行充分地网络交流,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使其网络化、数字化,促进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形成。

2、“微时代”对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构成了挑战

大学生作为积极主动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群体,一方面依靠“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彻底改变传统由教师讲授或书本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不再过分依赖教育者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大量未经过滤和处理的信息迅速传播,无节制地涌进大学生的信息接受渠道,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政治取向造成影响。这都给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加大了培养正确政治导向的难度,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效果面临巨大冲击。

3、“微时代”对政治信仰教育的形式构成了挑战

长期以来,传统的政治信仰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材料或一些典型的事例在课堂上对教育对象进行特定的信息宣传,从而促进教育对象的政治认同。然而,“微时代”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得到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大大超出教育者所能掌控的范围,仅依靠课堂教育无法及时将学生接触的反面信息排除掉,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政治信仰教育则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

4、“微时代”对政治信仰教育的环境构成了挑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政治信仰教育环境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传统的政治信仰教育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展开的,而微博、微信地出现,使教育延伸至虚拟世界,因此在“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新形势下,如何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准确把握大学生的虚拟话语习惯和生活方式,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实际入手,实现与受教育者的网络互动,搭建“微时代”政治信仰教育的新平台,对教育环境加以优化,增强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微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思考

1、转变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弱化了政治信仰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教育中的话语主导权和对学生思想的可控力,这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要求教育者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的理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良好的信息网络技术,及时了解最新的网络应用及动态,熟练运用微博、微信等相关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鉴于此,高校应当加强对教育者的培训力度,使其从思想和实践层面深刻体会到利用微媒体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帮助其会用并用好网络媒介,并能够通过网络这一有力媒介将正确的政治信仰潜移默化的渗透进学生的主观意识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了让指导教师更好利用数字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牵头,定期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全校教师开展教育技术与应用的系列培训,效果良好

2、丰富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增强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微时代”网络平台的多样选择性使信息化交流愈发方便快捷。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容易受到西化思想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以至于对自身的政治信仰和共产主义追求产生怀疑。因此在新时期,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工作者应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微软件教学,把最新的社会资讯与政治信仰教育理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海量信息的判别,丰富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并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准确把握和解决大学生当前最关心的问题,进而引导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深度思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就“中国梦”、“十八大”精神、“国人的信仰危机”等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对话与互动,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充分实现社会政治信仰与大学生个体人生信仰的相互交融。

3、实现政治信仰教育网络教学模式,完善政治信仰教育的网络建设

“微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受到大学生广泛青睐,为适应新形式,高校基于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顺应时代发展。运用微课、慕课等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政治信仰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教学不再受固定教育场所和规定教学时间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实现随时随地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实现了政治信仰教育教学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另外,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学习主动性被忽略,网络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得到提高和重视,教学实效性得到有效提升。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在尝试构建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教学资料,选择和观看教学视频,激发学生对政治信仰学习的兴趣。

4、構建政治信仰教育的新环境,实现政治信仰教育的网络互动引导

“微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不能仅立足于通过网络微媒体等工具或者只通过现实工作来开展,应当促使二者有机结合。网络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与现实密切相关,网络虚拟世界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必然有其现实的根源,思想问题的解决始终离不开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因此,政治信仰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即时信息通讯工具,建立“微博群”、“微信群”等虚拟“微社区”,与大学生“互粉”(相互关注),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深度,准确把握学生的虚拟话语习惯和生活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线上线下”二维一体,有效统一,构建政治信仰教育的新环境,强化教育效果。

“微时代”既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提出了挑战又提供了新的契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形势下,探索新模式,创新教育途径,推进政治信仰教育长效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news.mydrivers.com/1/381/381898.htm.2014.

[2] 徐曼.“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3] 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在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34-40.

[4] 朱琪.“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学教育,2013(5)92-93.

[5] 杨晓东,陈君,高俊峡.“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96-97.

[6] 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3-65.

【作者简介】

冉 珑(1980-)女,汉族,陕西商洛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微时代网络平台大学生
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