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精英对村庄发展的影响

2017-08-12吕悦李金祖谢洋胡佳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

吕悦 李金祖 谢洋 胡佳

【摘 要】 本次研究注重考察农村精英对村庄发展的影响。我们采用了学界普遍认可的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的分类,调查解析了延安市某乡A、B、C、D四个村庄村精英对村庄发展的影响。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村精英部分或全部扮演着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角色,即本文所提出的多类型集合体的精英。他们往往扮演着成功的资源链接者、引导者的角色,与村庄发展特点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农村精英;精英类型;角色扮演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冲击着依旧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村经济,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使以往农村松散的组织结构面临巨大的挑战,农民与政府之间冲突不断,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支持,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连接政府与农村的就是村干部,村干部对农村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但同时在与政府和村民的沟通过程以及实际治理村庄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许多学者早已意识到村干部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研究。王思斌教授运用边际理论分析了村干部的地位与行为,认为处于行政管理系统和村民自治系统的边缘位置的村干部,在两个系统产生冲突时会更偏向于民系统,这其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可能会造成农村社会管理系统功能失调,因此他建议应该收缩村干部的权力,使其更好地回归民系统(王思斌,1991)。还有一些是将农村精英分类以后进行的研究,一般的分类是按精英掌握的社会资本不同将其分为政治型精英、经济型精英和文化型精英,陈莉就经济精英与村域发展进行了研究,她认为经济精英在农村精英中所占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经济精英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整合,但也阻止了资源垄断(陈莉,2008)。张润君以甘肃省定西市Z村为研究对象,对传统精英在婚丧嫁娶 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进行了阐述,进而在三个不同类型的分析机制的基础上对他们在社区建设上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讨论。另一种分类是将农村精英分为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叶本乾认为,体制内精英主要指村干部,体制外精英则主要指在村庄中有一定政治社会影响力的村民,如宗教首领,经济乡绅等,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的人的论述,他指出精英在处理事务时的更偏向谁,这是造成农村产生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即精英作为边缘群体所无法避免地点随机性(叶本乾,2005)。

综上所述,现在学者对农村精英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研究内容还是主要围绕在村干部对村庄发展的影响上,其实在许多地区,先富起来的一些“经济乡绅”逐渐开始扮演比村干部更重要的角色,他们掌管着村中大部分的经济资源,与政府有更多沟通的机会与渠道,对村庄发展起着不和或缺,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一个团体。

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大致都认同对农村精英的研究是属于社会结构或社会分层的范畴,但在对农村精英的界定上根据不同标准将农村精英划分在不同的范围。在传统社会中,对于农村精英的主要以土地、权力、经济为划分标准,乡绅地主因为掌握着土地资料,占有经济和权力属于传统农村社会的精英阶层;在改革开放之前,对于精英的划分,主要以阶级和政治身份作为划分标准;以往的政治运动建构出了阶级身份的概念和阶级分层的假象,并形成了基于阶级身份的社会分层,且主要是以基于政治身份和政治资源的分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党员、干部、贫下中农、“五类分子”。因此贺雪峰把农村社会改革开放以前主要以政治性为标准的社会分层体系称为“政治——身份型”分层体系(贺雪峰,2000);而改革开放后。对于精英划分标准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再是单一标准,以经济、声望、权力都成为考量一个农村精英的标准。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国内学者对于农村精英的概念在其范畴的认同上具有一致性,都认为其属于社会分层的概念中;而主要农村历史时间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分层标准,将农村精英划分到不同的群体之中;而其分层的标准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对于农村精英的分类上,国内学者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模式:

第一种类型是最为常见的分类方法,即按照农村精英发挥作用的领域或者掌握资源的类型可以将农村精英分为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

经济精英即掌握经济资源或是在本村庄经济发展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在他们的权力结构和资源构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物质财富,且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物质财富影响村民甚至村庄的经济(郭正林,2003)。

关于政治精英的界定学界比较认同的是李婵的观点,她认为,“政治精英指的是在农村社区生活中发挥着领导、管理、决策、整合等功能的人,其代表人物就是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代表的村干部,还包括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声望并热心政治的村民。”(李婵,2004)政治精英一方面在基层政治体系中,利用公共权力确保国家制度政策在村庄的顺利推行,另一方面作为村庄利益的保护者,凭借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争夺公共资源为村庄服务,筹集资金开发项目,带领整个村庄的发展(贺飞,2007)。

文化精英主要是指那些在人品、能力、经验、威望等方面优于普通村民,并得到其他人自然而然尊重的人,这些人的精英属性不仅体现在自身,同时也体现在村里人对他们能力的认可。这类精英最重要的任务一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重建和地方性文化的保护与延续,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其主导作用。

本文根据学界普遍认可的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三种类型对农村精英进行了分类。经济精英往往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支持者,他们既通过直接提供物质、资金以及投资修建基础设施,帮助村民或村庄发展,又通过介绍工作等方式为村民增加了挣取生活来源的机会,使村民能够自立自助。政治精英扮演着边际人的角色。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系统中,村干部由于处于边缘地位所帶来的角色冲突难以避免的,且其行为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王思斌,1991),其角色期望与角色实现之间是否匹配成为村庄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和满足村民的需求之间做出平衡是这个角色的主要任务。文化精英往往扮演着信息提供者的角色。他们对村中婚丧嫁娶等传统风俗最为了解,是重建乡村传统文化和保护与延续地方性文化的重要力量。

二、研究情况介绍

我们选取陕西省延安市某乡作为调查地点,该乡位于延安市区东10公里处,总流域面积为175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2034户,10140人,是陕西省退耕还林第一乡,宝塔区苹果重点乡镇之一,其中两河口流域苹果示范区是区级重点建设示范区。本次调查采用立意抽样方法选取了四个行政村(A村、B村、C村、D村),并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以乡村精英为个案进行研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采取访谈法和问卷法收集资料。因为精英的类型与生活经历各异,难以收集到可量化的资料,因此针对精英,本调查采用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其次,为获得更多辅助性资料,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为了更好的突出不同类型的精英对村庄发展所起的作用,后文将会挑选几个在采访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进行个案分析。

四个村子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A村位于乡政府以南10公里处,全村356户,1142人,基本农田1280亩,以种植玉米、苹果为主。B村距乡政府5公里,基本农田810亩,退耕地面积455亩。全村共有人口168户,471人,其中流动人口十户,36人。该村产业种类少,除了少量人从事养殖业、运输业,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C村位于乡政府以南3公里处,全村107户,约有531口人,全村有基本农田1100亩,果园面积760亩(其中新栽700亩),川地约有800亩,果树面积5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1870亩,人均4.1亩。 1997年C村大兴水利农田,发展山地苹果和川地苹果,目前村中产业以果业为主。D村位于距乡政府12公里处,是三村合并而成,有907人,退耕还林面积4700多亩,果树面积2700多亩,以种植果树为主,也有许多人外出打工、做生意。

由此可知,这四个村子同属一个乡政府的管辖下,地理位置相近,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类似,村中农业都以果树种植为主,村中村民都以外出务工或务农为主。因此,农村精英在村庄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发挥的功能具有相似性,但村庄近几年却呈现出大相径庭的发展方向与规划,这与作为村庄领导者的农村精英密不可分。

三、农村精英的角色与功能分析

前文已经提到,关于精英类型的划分,最为普遍的是以功能为标准,将精英划分为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

然而在对陕北四村的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农村社会的复杂性,个体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单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精英只能算作一种理想类型。不同的情况下,个体承担多重角色,并且各个角色也发生着转换。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陕北四村的这三类精英都能在一特定人群中达到统一,即村干部群体,他们往往也是较高学历或较多经验,以及经济实力较好者。换言之,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领袖,往往是经济精英、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的集合体。如A村的村支书,是村庄里较早一批通过外出做生意富起来的人,在村庄中属于经济精英;其母亲是民办学校退休的老师,自己的文化水平是高中,也是村民认可的文化精英;在A村的村支书选举中,他连续两届以最高票当选,这让他从城市回到村庄担任支书,成为村庄政治精英。这种多类型集合体精英,除了能够扮演上述理想中三类精英所扮演的角色外,还能扮演特定的角色,并发挥其无可代替的功能。

第一,多类型集合体的精英是成功的资源链接者,他们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都优于村庄内其他人,使得他们拥有覆盖面更广、异质性更强的社会资本,在村庄治理的实务中,他们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社会资本,为村庄争取各类资源,促进村庄发展。如A村的村支书通过自己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人际资本为村庄获取了安装路灯的资金支持,又凭借自己对政策和村庄的了解为村庄成功地争取到项目资金用以修建果库,为村民发展果树种植业,打造良好的硬件设施。

第二,多类型集合体的精英还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他们对村庄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成都起到了引导作用。A村的村支书对村庄的经济发展规划是,改变传统的谷物种植而发展果树种植,为此他鼓励村民从事苹果种植,为村民修建果库,村庄逐渐走向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形式;同时他凭借自己作为经济精英的资金积累,个人出资整修了党员活动室,为村庄党员学习交流和村民农余活动提供场所,使村庄形成向心力。而D村的村支书则是鼓励村民外出务工,并且利用自己在生意上多年经营积累的资本,为村民提供工作和生意上的合作机会,村民在经济上的竞争和积累意识极强,人均收入也大幅高于其他三村。

四、多类型集合体精英与村庄发展特点

由上述可知,多类型集合体精英往往也是村庄的领导者,他们的治理思路和发展规划与村庄发展特点有密切相关的联系。

A村書记于1998年离开村庄在外发展,曾三次被村民选举为村子的党支部书记,于2015年回到村子接任这一职务。上任后,他的治理思路以资源聚拢型为主,村子发展规划以积极争取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实现发展为主。内部资源主要包括A村主任自身资源、村民中在外获得较好发展的人所拥有的可以帮助村子发展的资源以及村民的人力资源等。内部资源的主要形式有资金、人脉、劳力等,如A村书记2015年个人出资16万元修整党员活动室,联系本村在外做生意的村民提供资金安装太阳能路灯,发动村民改善村庄环境。外部资源主要包括政府支持、政策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等,主要形式有政策、资金等。如争取乡政府支持,恢复因强降雨而损毁的耕地,协调资金修建果库。A村发展特点体现为通过资源聚拢,增强村庄拉力,吸引外出村民回流,共同促进村庄发展。

B村支书一直居住在村中,于2013年由乡政府直接任命,担任村支书一职。其治理思路以上传下达、协调纠纷为主,是一个“被动型”的领导者,即只有村民主动提出问题才反应或解决,而不会主动寻找村庄问题或思考村庄未来发展规划。加之B村村民基本上以外出打工为主,人口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在这样的情况下,B村村民处于松散状态,村民的意见更是难以表达,村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B村发展特点体现为村民各自谋生,村庄缺乏统筹发展规划。

C村主任1997年离开村庄外出打工,2013年由村民选举回村接任村主任一职。其治理思路以理论层面为主,村子发展规划以完善基础设施为主。如在对他的访谈中,他表示自己对村庄的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土地流转。然而在随后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村民并不了解其治理思路,且不知道是否已经开展土地流转项目。C村发展特点体现为局限于自身原有发展中,村主任与村民处于“分离”状态,其治理规划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缺乏落实。

D村村支书1983年被选举为村主任,1994年离开村子外出发展,一段时间后返回村庄担任村支书一职,担任村干部逾20年。其治理思路经历了从引进技术发展村子产业到链接资源鼓励村民外出独立发展的转变。总体来说,D 村支书的治理思路以支援村民独立寻求自身发展为主,村子发展规划以依靠村民自身经济水平的提升带动整个村子发展为主。如1994年他在外发展出个人企业后回到村子,通过承包工程的方式带动村中年轻劳动力走出村子发展,并鼓励在外取得良好发展的村民回村子传授技术或者带动村子中其他村民外出发展。D村发展特点体现为带动式发展,即以村支书为带头者,拉动了全村经济发展。

五、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进行整合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与资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农村精英的分类,不能再单纯地划分为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或者体制内精英、体制外精英,而要关注现代农村中出现的多类型集合体精英。他们部分或全部扮演着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所对应的角色,同时派生了成功的资源链接者、引导者的角色。他们既拥有所处体制内职位所拥有的的政治资源与政治权力,又属于经济精英的范畴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拥有可以取代传统文化精英的知识与村庄威望。换句话说,正是其政治能力、经济能力、文化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造就了多类型集合体精英的出现。而这类精英往往也是农村的领导者,其对农村发展的特点具有显著影响。多类型集合体精英的治理思路与对村庄发展规划的侧重点不同,直接影响村庄发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对多类型集合体精英的治理思路及其影响下的农村发展特点进行标准化模型的探索,从而为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农村选择合适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村干部的边际行为与行为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1(4)46-51.

[2] 陈莉,左停.农村经济精英与村域发展[j].人力资源,2008(11)74-79.

[3] 叶本乾.村庄精英:村庄权力结构的中介地位[j].中国农村观察,2005(1)45-79.

[4] 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位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0(4)34-40.

[5] 张润君,刘红旭.村庄精英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角色扮演——以甘肃定西市Z村婚嫁丧仪式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8-112.

[6] 李婵.农村社区精英研究综述[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3)60-63.

[7] 吴素雄,陈洪江.从精英治理到民主治理——村民自治制度演进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4(1)149-155.

[8] 金太军.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j].齐鲁学刊,2002(5)119-125.

[9] 旷宗仁,杨萍.乡村精英与农村发展[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04(1)45-49.

[10] 吕世辰,胡宇霞.农村精英及其社会影响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3-26.

[11] 贺飞.我国农村社会转型中的精英能动性及其局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3-56.

[12] 付少平,祝苏东等.2009.关中乡村精英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4-6.

[13] 郭正林.卷入民主化的农村精英: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3(1)66-74.

【作者简介】

吕 悦,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李金祖,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学生.

谢 洋,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胡 佳,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
An Overview of Cosplay1: Exploring the Subculture角色扮演亚文化纵览
Cosplay Is a Business and It Is Suffering角色扮演行业正在遭受冲击
The Psychology Behind Cosplay角色扮演背后的心理学
角色扮演:让小学英语教学更精彩
角色扮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谈初中地理角色扮演法的实施
探讨角色扮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刘娜: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