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
2017-08-12陈炜娟�オ�
陈炜娟+�オ�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单单只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这將是一种缺乏一定目标和漫无目的的阅读。教师应积极将教、学、问三者联系起来,通过引导阅读、探究阅读、思考阅读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问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7001301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学科,还是一门语言学科,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起学生的语文阅读情怀。
一、教——授之以渔,引导阅读
“教”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方法。古人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其延伸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这个“渔”就变成了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即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方式,着重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比授学生“鱼”好得多。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教会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形成丰富多彩的阅读知识体系,提高阅读境界,并充分掌握语文阅读的内涵。
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为例,这首诗朗朗上口,便于阅读。但是诗歌当中豪放不羁的气势,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读出来的,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认知能力和具备深厚的阅读基础。教师可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并将其与自身的语言充分结合,引导学生完成对该首诗的阅读。在学生正式进入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给他们播放网络上读得好的音频,让他们去感受那种气势雄伟、顶天立地的氛围。然后再进行引导。
师:在诗歌中,面对长征,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集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战士面对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在长征中,红军战士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和磨难,但是他们并没有低沉而丧失意志,他们在长征途中豁达的气势可见一斑。这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生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阅读之前进行情境创设,能够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情,读出自己的气势。
二、学——寻踪探程,探究阅读
“学”是学生在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在阅读之前,领悟阅读内容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的心情,学会设身处地地去阅读,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基本的阅读素养。在“学”中,将学习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还给学生,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鼓励学生探究问题,最后完成阅读,这又是“教”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展现。
以臧克家的《有的人》为例,众所周知,这篇短小精悍的诗歌是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而作。为了实现“学”在学生阅读中的重要指导地位,教师可以向学生普及鲁迅先生的基本背景和概况:他是旧时代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为了拯救身处封建剥削和压迫下的人民,弃医从文,口诛笔伐,用他的思想和语言感化了无数华夏子孙。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阅读问题:“那么,在《有的人》中,同学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鲁迅先生呢?请有感情地回答。”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并运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展开学习和探究阅读,效果显著。
三、问——一推三问,思考阅读
“问”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会问问题,也就证明了学生学会了思考,明白了学习中思考和勤问的重要性。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体现。
以《香港,璀璨的明珠》为例,在进入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根据文章内容,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问题:“在课文中,为什么会将香港称为‘美食天堂?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将思考渗透在阅读中,学生最终就能找到答案:“在香港,人们能够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内地的粤菜、川菜,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佳肴,东南亚各地的饮食,一应俱全,游客们可以大饱口福。所以,人们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
“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寻找答案,也可以在学生阅读完之后,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并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贯彻教、学、问三者的有机结合,着重体现教师自身的引导地位,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并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基本的语文素养。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