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机理与路径研究
2017-08-12郝华勇
摘 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工作的主线,主要任务表现在调优结构、调绿方式、调新业态、创新驱动、基础支撑、深化改革六个方面。农业型特色小镇具有彰显特色的现代农业、融入文化元素、兼具旅游功能、基础设施完备、环境和谐宜居等特征。农业型特色小镇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的机理表现为:特色产业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环境宜业宜居倒逼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搭建改革平台。打造农业型特色小镇要采用立足农业挖掘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叠加旅游功能,从突出市场主体运作、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来保障实施。
关键词:特色小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7)04-0042-07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工作的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宏观经济、农业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产生的新问题而提出。在宏观经济方面,经济增速换挡回落,财政收入增速减缓,导致对三农的投入增幅回落;然而,仍处于低迷复苏的经济阶段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外出打工机会减少、工资收入增长受限。农业结构方面突出表现为四个“不适应”:农产品供给不能适应已经升级的市场中高端需求;传统生产方式不能适应资源环境约束下倡导的绿色生产方式;农业竞争力不能适应于国际农产品涌入国内的激烈竞争;农民增收面临传统动力减弱、新动能尚未完成形成。
特色小镇源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改革探索,凭借特色产业支撑、地域特色文化植入、旅游功能叠加、环境宜居宜业、体制机制富有活力等内涵特征取得了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村镇传统产业升级、带动了村镇农民增收、改善了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了村镇功能品味[1]。浙江在特色小镇方面的先行探索目前已在全国推开。2016年7月,国务院三个部委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开启了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的序幕。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有所提及: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可见,特色小镇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精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已有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展开。一是从产业发展和促进结构升级的视角研究。盛世豪等把特色小鎮作为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来阐述其特征,认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根基必须要有良好的产业生态位,即产业生存、发展和演变的生态环境,具备了产业生态位才能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经济新常态下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优化产业空间组织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明显[1]。白小虎从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角度分析了特色小镇的作用,认为区域层面的城市群理论和微观层面的产业集群理论是优化空间布局的理论指导,特色小镇作为城市群优势区位上的综合发展平台,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相互匹配,再配置多元化的功能,体现出独特的集聚优势[2]。二是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研究。陈宇峰认为特色小镇规划是产业布局集中化、模块化和专业化的集中体现,特色小镇建设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要求[3]。马斌认为特色小镇是融合了特色产业、城镇社区、历史文化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人文化产业型社区,它对地方产业转型、功能多元、制度创新的贡献和作用很大[4]。三是从特色小镇的特色选择与彰显视角研究。王小章认为特色小镇的特色彰显必须立足于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而不断主观臆想、脱离地方实际;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着眼于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得更好,而不能偏离这个初衷[5]。陈立旭论述了文化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需要强化文化特色、彰显地方独特文化魅力,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6]。四是从政府定位和公共政策供给方面研究。张蔚文探讨了政府在创建特色小镇中的定位,尤其是省内地方政府的角色[7]。闵学勤、姚尚建分析了特色小镇对促进城乡融合的作用机理及治理举措[8][9]。还有学者立足于特色小镇内涵,构建涵盖产业维度、功能维度、形态维度和制度维度的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估框架[10]。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有从宏观视角展开意义、作用、效应等研究,也有从某一视角开展探讨,如围绕产业、特色、政策、文化等方面。这为我们探索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理论基础,但已有研究多聚焦于浙江的特色小镇进行解剖、将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类地域单元展开研究,而立足于村镇系统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少,对特色小镇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探讨显得薄弱。因此,把握特色小镇的核心内涵、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明晰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与保障对策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部署: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通过“三优化”(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三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两个转变”(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根本途径仍是依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11]。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任务。
(一)调优结构
重点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减少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升级的消费需求;不同区域依托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为市场提供差异化的特色供给;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适应规模化高效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二)调绿方式
推进清洁生产方式,以有机肥逐步替代化肥,规划绿色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推广农业节水工程,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集中治理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三)调新业态
运用新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形态和附加值,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推进农业电商发展,实现农资设备、现代化商品要素“走进来”和优质地方土特产、中高端农副产品“走出去”;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加工延长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创新驱动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满足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科技需求,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五)基础支撑
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强化农田基本建设,保护优化粮食产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污水处置、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凸显普惠化和均等化;健全教育、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注重提高脱贫质量,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通过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夯实共享发展基础。
(六)深化改革
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要激活市场潜力,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又要激活生产要素的动力,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还要激活主体,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适应先打农业发展需要。
三、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与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理
准确把握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明晰特色小镇效应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合点及作用机理,通过打造特色小镇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
农业型特色小镇既具有特色小镇共性的形态特征,也具有农业主题的鲜明特色,识别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形态特征是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
1.彰显特色的现代农业
特色小镇的灵魂就是特色产业,彰显特色的关键要靠产业支撑。农业型特色小镇就是立足农业主题,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独特魅力,运用现代产业理念打造大农业的产业形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行业,各区域围绕各自的发展基础和独特条件,遴选差异化的种植业、養殖业、渔业作为主题,以此按照全产业链式的上中下游布局,提高附加值。例如一些农业型特色小镇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要求,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以种植珍稀品种的特色花卉、中草药材、高端农产品或发展生态养殖、有机养殖,满足市场升级后的高端、小众需求[12]。这些小镇的农业形态均呈现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涵盖了农业产业链条上中下游的诸多环节,将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多元化产业业态。
2.融入文化元素
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消费的趋势也渗透到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创意元素融入现代农业既是世界先进农业的发展方向,也代表了农业型特色小镇的文化特征[13]。农业型特色小镇越来越多地植入文化创意元素,比如在水果蔬菜种植业中,依靠科技支撑和文化创意形象结合,开发不同形状的品种或者采用文化性包装,形成文化创意农业装饰品、农业工艺品,让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也消费了文化,提高个性化、艺术化的满足感。此外,新型城镇化唤醒人们对乡愁的回忆,而农业型特色小镇可以依托农耕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传统农耕技术与生产工具、农耕风俗、语言谚语、乡村文学做体验式旅游开发和展示。
3.兼具旅游功能
特色小镇除特色产业支撑、融入文化元素外,放大特色小镇正向效应的功能就是兼具旅游功能。农业型特色小镇不仅有现代农业的产业形态和文化创意元素的融入渗透,还必须兼具旅游功能,体现特色小镇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小镇居民收入、吸引外部生产要素集聚等多重功能。农业型特色小镇的旅游功能往往通过体验式采摘、观赏休闲、度假旅游、健康养身、商务旅游等形态展现,旅游功能的开发,会涉及旅游产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仅会拉动特色小镇的农产品、土特产品消费,还会促进特色小镇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周边环境配套,让特色小镇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4.基础设施完备
一直以来,小城镇、农村与城市在基础设施上的差别很大,城市基础设施日益现代化,村镇基础设施普遍滞后,而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的小城镇和农村,它以空间形态小、基础设施好、产业特色明而成为区域经济的新亮点,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与城市并无差别,水、电、气、暖、网等一应俱全,让生活在小镇的居民和到小镇旅游的游客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小而精致的空间布局。农业型特色小镇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市政设施,还要有与现代生态农业相匹配的生产设施,如节水型灌溉设施、资源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的工作条件。农业型特色小镇在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时,还要同步推进城镇化,配置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顺应产城一体的发展要求。
5.环境和谐宜居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载体,发展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型特色小镇需要具备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即要求小镇的规划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整体格局和风貌具有地域典型特征和独特风貌,建筑彰显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镇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小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
(二)农业型特色小镇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理
1.特色产业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农业型特色小镇为强化产业支撑和凸显特色优势,必须立足农业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农业的生产、旅游、生态等功能。但若把视野仅局限在单纯的一个产业环节,则无法充分彰显特色,唯有向产业两端延伸,将产业链条上游的研发、创意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适应市场个性化需求,在产业链条下游的物流、营销、服务等环节提高特色优势和顾客体验,这样才能通过全产业链放大特色、彰显优势、形成品牌,而在此挖掘特色主题、培育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延长了农业链条。
2.特色小镇环境宜业宜居倒逼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特色小镇均具备乡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功能,这就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完备、环境干净整洁,特色小镇的旅游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后,让农民切身享受到特色小镇旅游业带来的多重效应,自然会提高广大村镇居民爱护环境、清洁环境的积极性。吸引游客对乡村生态的偏好、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会激发村镇居民用绿色生产方式取代原先的粗放种植养殖模式,进而带动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3.特色小镇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
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符合现代产业体系特征,势必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之匹配,并催生新的经营主体不断成长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依托特色小镇的平台可以进一步集聚生产要素,新型经营主体为适应市场和顾客升级的需求而对供给侧做出调整和适应,在市场竞争中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市场主体成长壮大过程中能够切实体会三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能够从融合发展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4.特色小鎮搭建改革平台
特色小镇能够异军突起、吸引市场主体进驻,体制机制创新是重要的优势,从行政审批、简政放权、奖惩扶持、金融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打造政策高地。而这些体制机制创新不仅提高了特色小镇的吸引力,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提供了要素保障和服务环境,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金融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搭建起现代农业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
四、打造农业型特色小镇的路径与对策
依据特色小镇的共性内涵与农业型特色小镇的特殊性,以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导向,打造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实现路径与保障对策主要致力于以下内容。
(一)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实现路径
1.立足农业挖掘特色
特色小镇是否有品牌影响力和感召力,关键在于特色的定位和彰显,农业型特色小镇必须围绕“农”字做文章,细分市场、差异化定位、提炼主题,根植于地方独特魅力或新颖富有创意的开发主题都能够让人耳目一新,不宜涵盖面太广而陷于空泛,应瞄准具体某一领域做足文章。当然,挖掘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必须立足于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切不可凭空臆想、脱离实际地盲目跟风[14]。例如,有些地区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的独特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态农业的观光旅游业,凭借有机农业、有机餐饮打造有机生态农业小镇;根据历史传承发展农业文化展示和体验,为满足游客赏花的消费需求发展特色花卉、珍稀花卉的种植业等。
2.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
农业型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若只有新颖的创意而产业素质和形态陷于低端,同样不会获得发展的高效益。必须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发展新型产业业态,采用“互联网+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改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监测统计、分析预警、病虫害防治、信息发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农产品向外配送和外部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从单一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从单纯养殖种植向上游的研发培育、下游的深加工、物流、品牌拓展。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一是要让农业“接二”,即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逐步培育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自身竞争力;二是要让农业“连三”,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能把农业的功能仅局限在提供农产品上,把农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多种功能充分释放出来,通过农业生态旅游放大现代农业的多重效应。
3.发展文化创意农业
特色小镇的特色通过特色产业来支撑和彰显,而特色产业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15]。文化创意是赋予特色产业和特色小镇创新的元素和源泉,农业型特色小镇也需要将文化创意嵌入农业生产、发展的全过程,将科技创意、包装创意、栽培创意等转化为实物产品,例如依靠科技手段种植盆栽果菜、异型果、晒字果;无土栽培蔬菜水果,供游客自己采摘;将农作物秸秆、禽蛋蛋壳、鱼骨等废弃物赋予文化创意加工成工艺品,用桃核、核桃壳、杏核等壳类做雕刻工艺品;在大片种植油菜花、茶花、向日葵、麦田的区域塑造不同类型图案景观;开发地域独特、富有文化品位的创意饮食。
4.叠加旅游功能
旅游小镇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就是旅游,农业型特色小镇需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当然包括农业的旅游功能。因此,打造农业型特色小镇需要叠加旅游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产业的多重融合,提高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复合功能。立足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区位、产业、生态、文化等独特优势定位旅游主题,配套建设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各环节旅游设施,旅游功能的发挥对吸引游客、延长农业产业链、农民增收链效应显著。特色小镇叠加旅游功能,不同于以往的乡村游和农家乐,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尤其是“互联网+”的运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年轻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旅游业态的层次,发展小镇智慧旅游,提高线上线下组织营销效率,放大一些小镇的传统文化魅力,适应市场需求升级后的高端消费,开发民宿旅游。还可以依托田园乡村的文化基因,与国学教育、素质培养等教育培训机构合作,覆盖社会不同年龄段的各种群体,打造国学书院,将国学教育、亲历游学融入特色小镇。
(二)农业型特色小镇的保障对策
1.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化运作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建设同样要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高效率的配置作用。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须明确投资建设主体,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应让企业为主体推进项目建设,企业更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适时做出决策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且企业更讲求投资效益和效率。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依据不同开发主题、投资规模和运营资质选择适合各地的企业。
2.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并不能做“甩手掌柜”,政府的定位要做好规划引导和搭建服务平台。做好规划引导,既要在集约利用土地基础上,给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支持;又要对不同小镇确定的开发主题、特色产业做好统筹规划、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还要着眼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16],特色小镇的市场主体培育、产业发展、创新活动、创业人才引进都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平台,在体制机制、服务管理、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保障市场秩序方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17]。
3.创新投融资方式
特色小镇的项目落地、产业发展都离不开资金保障,农业型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破解资金难题、拓宽融资渠道尤为重要。综合运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产业基金、收益信托、PPP模式等不同手段,破解资金难题。市县政府可以帮助特色小镇向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申请低息贷款;支持相关企业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筹集建设资金,用于特色小镇的公共基础设施;优先扶持特色小镇内符合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的项目,将国家和地方的服务业扶持资金、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旅游、创新创业、文化发展等各类扶持资金覆盖特色小镇的具体项目,借助产业基金扶持特色产业成長壮大,整合相关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补助资金,实施“以奖代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要充分发挥PPP模式的优点,缓解政府资金的短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对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可以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这对农业型特色小镇的项目发展、设施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强化多层次人才引领
特色小镇能够良性循环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保障,就农业型特色小镇而言,在农业主题下的特色主题定位、特色产业发展、新业态经济运作都需要人才引领,若没有外来人才的注入、单靠本地村镇居民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此,特色小镇的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尤为重要,人才支撑也同样需要政府人才和市场人才的相辅相成,即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引进创新创业的企业家人才[18]。具体而言,提高市县、村镇领导干部同志的市场经济理念、服务市场主体观念,可以依托基层党校开展特色小镇领导干部培训班,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服务意识,了解掌握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特色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只有充分了解政策、吃透政策,才能用足用活政策服务企业、服务市场主体。同时,对创新创业的市场人才,要创新人才引进、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好的平台与环境,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力求完善的同时,还要在人才监管考评、人才引进后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服务的软件方面体现出特色小镇的环境吸引力。
自2016年开始全国兴起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潮,开启了小城镇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培育特色小镇是重要抓手,二者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倒逼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改革平台方面有共同的内涵契合。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打造农业型特色小镇,需要围绕农业挖掘特色,通过细分市场、差异化定位,提炼根植于地方独特魅力或新颖富有创意的开发主题;必须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发展新型产业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将文化创意嵌入农业生产、发展的全过程,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点和着力点;叠加旅游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产业的多重融合,提高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复合功能和要素集聚功能。培育特色小镇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突出市场主体运作又要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还要加强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
参考文献:
[1]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2]白小虎,陈海盛,王松. 特色小镇与生产力空间布局[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
[3]陈宇峰,黄冠.以特色小镇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实践[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
[4]马斌. 特色小镇: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战略[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5]王小章.特色小镇的“特色”与“一般”[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6]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
[7]张蔚文.政府与创建特色小镇:定位、到位与补位[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8]闵学勤.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9]姚尚建.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17,(1).
[10]吴一洲,陈前虎,郑晓虹.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规划师,2016,(7).
[11]韩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塑造中国农业未来的关键之举[N].人民日报,2017-02-06.
[12]徐松,张司飞.培育特色小镇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产业[N].光明日报,2017-05-19.
[13]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14]郝华勇.“谷”战略机理透析与对策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9).
[15]徐剑锋.特色小镇要聚集“创新”功能[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16]杨勐.学生创客小微创业的浙江实践——以浙江“特色小镇”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6,(4).
[17]徐梦周,王祖强.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
[18]卓勇良.创新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的重大举措——基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理论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责任编辑:刘琼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