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阅读教学言意转换的基本路径及着力点

2017-08-11刘兆刚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基本路径着力点

刘兆刚

摘 要本文阐释了对“言”与“意”关系的理解,揭示了“言意转换”的规律以及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价值,探究“言意转换”视域下初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及基于“言意转换”阅读教学的四个着力点,对初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言意转换 基本路径 着力点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着一种现象:不少教师将文本内容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甚至对文本内容上挂下联,大加发挥,将语文教学变成了单纯的人文精神教育课,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没有被根除;有些教师即使象征性地讲讲写作特点,那也只是脱离文本内在结构和意脉的不痛不痒的架空分析,语文教学依然处于无效、无趣、无用之中;不是深入研究文本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言来表意的,只将功夫和气力花在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不断翻新上,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的做法。所有这些,都背离了语文的言意本体。语文课程的唯一使命是让学生面对现实世界有自己正确、独到、智慧的“意”并具有以“言”表“意”的能力。

一、言意转换的内涵与价值

1.“言”与“意”关系的理解

从《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到《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再到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以及后代的“以意为主”“意在笔先”,证明了“言”与“意”是语文的两个基本范畴。以孔子为代表的“言能尽意”说,认为语言的本性是可以指称事物,规范并且调整客观世界的。而以老庄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说,则认为语言所珍贵的意义,是语言不能充分传达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识记任何东西,而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所“意”会到的一切,语言又往往难以“言”传。这说明语言功用巨大但又不是万能的。依据“言能尽意”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进而把握文本是怎样运用言来表意的;依据“言不尽意”说,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言、象、意”所营造的言语环境,体验那“言尽意不尽”的美妙意境。这样在言意的丛林中不断摸索、体验、思考,经历言意带来的惊奇、仰慕、新鲜的审美感受,从而破译文本的言语图式,构建言意表达的新图式和思维的生长点。

2.“言意转换”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阅读教学既要由言语形式掌握言语内容,又要通过言语内容来学言语形式。而从“言”到“意”的转换是一个“言语理解”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言语”——“字字句句,不可轻易放过”,从而获取文本信息,还要把学生驱进文本与言语作品进行深层对话,尽一切所能化平淡文字为真实生活情景,将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那么,文本作者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感知客观世界的,进而又用怎样的言意结构方法进行“言语表达”的呢?这就是“言意转换”的另一个维度,即从“意”到“言”的转换。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寻求作者如何运用意化的“言”来编码,把心中之“意”诉诸文字,从而生成一篇篇活泼灵动的文学作品。

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就是“言意转换”,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1]。语用的过程正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理解感悟文本之“意”,再由“意”看作者是怎样用“言”表达的。重锤敲打“言”的内核之后,自然就对接了“意”的内涵,从而使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悟在阅读教学中“言意共生”了。

二、阅读教学中言意转换的基本路径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在“言”与“意”之间实现转换呢?笔者根据言意转换理论,探究言意转换观照下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1.整体感知:“言意转换”的起步

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所代表的一定意义符号,转化为直观的、具体的客观物象,进而对语言不断进行解码,使得物象与文本之“意”相互纠结,实现“外部言语”逐渐内化。由此再综合众多个别的、分散的感觉材料,对文本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学生在对文本全方位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研究,才能始终围绕主题进行阅读,就不会有支离破碎之感,这样的研究就更深入。钱梦龙老师在执教《驿路梨花》[2]时,通过设计主问题“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学生围绕“这小茅屋究竟是谁造的”感知文章引人入胜,故事环环相扣,进而明白小茅屋原来是路过的解放军建造的;也有学生感悟文章很有特色,主人公梨花姑娘并没有出场,但我们眼前好像活动着一位热心而又天真可爱的哈尼族小姑娘。这既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思维空间,又强化了学生的阅读初感。在接下来的逐点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文本之“意”来表达。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由整体到局部的解读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想象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倾听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2.多重对话:“言意转换”的深入

所谓“多重对话”,就是阅读教学中编者、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四者之间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3]。因此,“言意转换”是言语主体间的对话,是主体间进行的平等精神交流。在交流中调动自己主观能动性,驰骋想象,对文本符号进行解码,进而相互叩问、相互聆听,不断发现文本的空白之处,丰富作者所创造的文本形象,并进一步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再现生活图景。在这样互为敞开的对话中,建构出作者没有创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打破文本“言”“意”的平衡状态,不断寻找新的视界,这种视界将成为阅读者内心所同化的新的“意”。由此,文本世界、生活世界和藝术世界水乳交融,形成了一个个言语智慧的“交汇点”,让学生流连、观赏于“言”与“意”之间的美妙境界中,一步步走向文本更深处。

3.独特体验:“言意转换”的融合

学生经由言意转换开启文本之门,与文本产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这就是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静止的文字符号何以跳跃于学生的心灵田野,从而奏响情感的美妙乐曲呢?这就需要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与文本对话。行走于幽静的文字丛林,徜徉于作者的心灵广场,实现与文本作者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使其心智得到生长。学生必将感受到自身精神成长的愉悦,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里所说的“体验”,是指学生在一般认识基础上对文本世界在“言意转换”时所独有的深刻理解和鲜活的感应境界。在此过程中,体验消解文本独特的结构,破译文字的密码,从而让学生在言意之间驻足、斟酌,使得学生心灵世界与文本豁然贯通,感悟到文本世界超然的意义。

4.意义建构:“言意转换”的创造

“言意转换”是一种对文本意义建构的敞开活动。首先,文本是面向学生敞开的。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符号所代表的话语意义而形成一定的意识,进而透过文字的缝隙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志和观念等,与学生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如果学生依其原有的思想、感情、意志和观念等去建构“这一个”文本的意义,就会形成不同的解读方式,使得“这一个”文本所彰显的意蕴与读者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全面的语境意识,既重视自然语境,又重视社会语境;既重视共时语境,又重视历时语境;既重视主观语境,又重视客观语境”[4]。这样,学生进入作者所营造的语境场中,文本的意义就会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得以建构和创造。而“言意转换”的本质就是“读者的理解和解释都要站在自己所处的特定立场”,以“特定的观点和视界去理解并解释”[5]文本的意义。

三、阅读教学中言意转換的着力点

1.着力于“意”的领会

要想让学生理解“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那么必须让学生首先知道这篇文章的意念到底是什么,所以首先要着力于意的领会。意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只有抓住了意才能领会全篇文章的奥妙。否则所有的教学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成为毫无意义的教学。余映潮老师教学《春》时[6],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四读”,即全文朗读、分段自由读、用“台词串联”引读、用赞美的语气读。然后余老师让学生说说《春》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通过这样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读出“这一篇”的感情,继而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学生就自然领会了文章的奥妙之处:全文洋溢着赞美之情,节奏生动明快,结构精致,充满诗情画意。学生由景入情继而感动于心,“意”就体悟到了。

2.着力于“意象”的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意象是以言达意的中介,只有抓住了意象,分析意象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就要抓住“于勒”这个意象,学生通过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之后,从而领悟于勒就是菲利普夫妇唯一的一根精神上的救命稻草。由此对文本的意义就有了新的认识:莫泊桑并非要刻画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的形象,而是深深地理解了菲利普夫妇与于勒一样的穷苦。而他们一家人每个星期日的散步,那是调节灰色生活的步伐。这样,学生触摸到了他们生活的脉搏,以悲悯的情怀来设身处地感受小人物的生活,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从课文的表达层面看,文本的意脉、曲折的情节就显现出来了。

3.着力于“结构”的探究

正如清代李渔所说,“结构”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才能“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因此,结构是文学作品中一切意义的基础。如果打乱话语的顺序,而重新将语言编码,作品中话语的潜在意义就表现不出言语主体深层的意蕴和文化背景。“结构作为艺术的本体范畴,它是艺术的全部复杂性和神秘性的深刻根源。”[7]所以,分析一篇文学作品必须分析其结构。还以钱梦龙老师教学《驿路梨花》[2]为例,钱老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文顺序编写复述提纲,然后再逐点进行复述,从中体会倒叙和插叙的写法,继而又让学生按顺叙的方式进行复述。学生通过比较两种不同叙述顺序的表达效果,学习悬念跌出、平中见奇、巧妙曲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结构方式,理解这种形式对主题表达的价值和意义。

4.着力于“意境”的体验

意境是指作者将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融合而构成的艺术境界。只有进入意境才能更好地体验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如《紫藤萝瀑布》是用深远的意境来表现作者的刹那情思。全篇即景会心,由事生理,将紫藤萝比喻成流动的瀑布。文章的意脉随着花瀑的流淌而层层推进,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刹那间被物化为花瀑,情不自禁地回忆了昔日紫藤萝不幸的遭遇:花朵的稀落、伶仃地挂着、花串消失的虚境,情思充盈,弟弟身患绝症的焦虑和悲痛之情成为支撑情感结构的隐形静脉,生命如瀑布之水飞泻而下,不可逆转,心中之痛在看到“藤萝”的瞬间得以释怀,物与人息息相通,景与情彼此交融,由此理解生命价值的永恒。

参考文献

[1] 张悦群.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15(1).

[2] 钱梦龙.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M].彭尚炯,编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 彭保荣,宁玉坤.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建构[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

[5] 马建明.言意转换:语文教学的理解视野与范式建构[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2016(5).

[6] 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7] 林兴宅.艺术是结构性存在[J].文艺研究,1994(6).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基本路径着力点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基于审计视角下推动国家完善审计治理路径分析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
英语小班化教学模式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及其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如何紧紧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
浅谈煤炭建设企业转型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基层政府内部审计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