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频共振的力场
2017-08-11
成功的公司多少都有点像。
比如领导者的性格。我们在华为任正非、魏桥张士平、海尔张瑞敏等企业家身上,都看到了强势。比如都具备高效的执行力。执行力背后,是这些企业间相似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这种像,甚至还表现在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老板之间,拥有相似的气质。
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同频。
采访三只松鼠时,章燎原曾说,从任何一个横切面上看,三只松鼠都没有特别之处,做得好是因为公司上下目标一致,减少了内耗。这同样是一种同频。
所以热爱深度思考的老板,往往能聚集一批思辨爱好者;秉承“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马云,吸引了陸兆禧、曾鸣等愿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合伙人。
同频才能共振,进而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只有同频,才能目标一致、节奏相同,迸发出1+1>2的力场,共同抵抗同频力场外的各种引力牵扯。
寻找和保持与员工同频共振,几乎是所有企业的核心硬战。
同频的人从何而来?曾经我们采访的一位老板深有感触。他曾耗费大量精力与财力,招来十几位来自500强企业高管,对企业大刀阔斧地改革。但事后却发现,这些牛人的意识与战略五花八门,很难在决策层形成统一的意见,导致改革不了了之。并且这些牛人自视甚高,天生傲骨,很难对他人的意见从善如流。
所谓源头管理,想让员工同频,不等于硬给出一个榜样,尝试去给他们“塑骨”。而是应该制定严格的人才遴选模型,在企业文化、个人品位,甚至欲望与理想等方面,为他们画像,寻找价值观趋同的志同道合者,将非同频者筛出企业系统。
比如,这位老板曾说:“如果今天开会决定今年要开一千家店,那之后就不允许讨论开一千家店靠不靠谱,只允许讨论有哪些好的方案去完成这个目标。”那么,他就必须寻找到那些能跟他一样,具有狼性,强调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合作者。
所以,在总结企业文化、商业模式、管理制度的同时,作为领导者不妨抬头看一看,那些坐在你身边的人,处事是否还有你的影子。
毋庸置疑,同频是为了共振,但共振的频率与强度各有不同。但凡如任正非、张士平者,他们能够同频者众,不仅靠的是寻找,而是因为自身的强大,足以成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力场中心,吸引临频或者逆频的人主动调频,进而形成了更强大、节奏更快的共振力场。
并非每个企业家都能成为力场的中心,但每个企业都应该尝试同频共振这样的运行模式,甚至将其作为企业战略一部分,让企业与时代并行。
更高维度的同频共振是怎样的呢?
当年,苹果公司用iPhone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进而制定了标准,形成了在制造与消费端的强大力场。众多公司,在设备制造、软件算法等方面力图同频跟进。在激烈竞争中,也成就了更多优秀的智能手机品牌。
智能手机的普及发展,带动移动互联网、内容生产、硬件生态链、物联网等各个领域,不断涌现新的商业模式,最后引导了行业与时代的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