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某社区居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调查研究
2017-08-11杨洁魏东生罗利俊
杨洁,魏东生,罗利俊
武汉市某社区居民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调查研究
杨洁,魏东生,罗利俊
目的:调查武汉某社区居民中脑卒中高危人群脑血管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武汉某社区居民2726名,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进行规范性健康教育;1年后对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筛查发现高危人群378例(14.16%)。经规范健康教育后,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知晓率、预防用药使用率、慢性基础疾病规范药物使用率、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采用脑卒中筛查表可以有效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进行规律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控制各项危险因素并促进患者康复。
脑卒中筛查;高危人群;社区;健康教育
脑卒中的并发症多,患者及其家属往往缺乏相关健康知识,在发病后错失最佳时机,导致诸多后遗症。本研究通过对某社区居民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健康教育,干预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1年后,对该研究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脑卒中防控体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择武汉市硚口区辖区下属某社区居民为目标人群,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年龄>40岁的本户籍辖区居民2726例,男1229例,女1497例;年龄40~85岁。由于数据重叠、信息脱失等原因,最终进入筛查2670例,高危人群378例(14.16%)。本研究入选标准:脑卒中危险因素评分≥3分;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诊断标准[1],或症状持续>24 h(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排除非血管性病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患者意识清楚,家属配合,可定期随访,接受检查及治疗,并接受健康宣教等各项管理措施。排除标准:伴意识障碍的患者;严重认知障碍、失语或理解表达障碍;思维和行为紊乱精神异常者。
1.2 方法
1.2.1 对社区居民进行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根据中国卒中数据中心脑卒中风险筛查的要求,对社区全科医师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筛查。首先对同意参与筛查的社区居民统一填写人口统计学资料,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的等信息;其次对筛查居民进行体格检查、既往病史、吸烟情况、家族史、血脂分析及心电图调查。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做血糖、血脂、血压检查,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并记录;最后将高危人群的相关信息填报到网报系统。
1.2.2 规范性健康教育干预方法 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干预1年:①知晓脑卒中危险因素[2]。不可变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人种,家族史以及低出生体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肥胖、呼吸睡眠障碍等。②知晓脑卒中症状。常见症状:偏身麻木瘫痪、行走不稳、言语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头昏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昏睡昏迷等。③生活行为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情绪调整、戒烟戒酒等。④用药指导。对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高危患者,实行一级、二级预防,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由社区医师每月随访管理1次;对既往有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要求规范使用抗血小板凝聚及降脂固化斑块等二级预防药物。⑤康复指导。指导脑卒中患者进行简单的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⑥绿色通道快速就诊。发放绿色通道快速就诊流程图;对孤寡老人联系一对一帮扶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医师;合理拨打120的方法;指导家属现场急救措施;超急性期溶栓治疗的获益等相关健康知识。
1.2.3 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 明确患者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后,按照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要求,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①制定健康教育管理课程,在两周内由专职护士上门完成规范化教育,如健康知识、饮食行为、用药、心理、康复及就诊指导;②由上级医院派出专家团队每月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普及卒中知识,对目标高危人群进行答疑解惑;③对有慢性基础疾病,脑卒中病史的高危人群,开展门诊随访,对结果异常的高危人群,则按月度、季度、年度复查;④建立健全脑卒中病友会,家庭健康教育和社区集体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集中研究对象及家属相互交流、鼓励和帮助;⑤制作健康宣教手册、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视频,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给目标高危人群。
1.2.4 健康教育干预后评价方法 1年后由上级医院脑卒中筛查中心筛查医师对干预后效果进行评价。入选时及健康教育干预1年后分别进行:危险因素知晓率、预防用药使用率、慢性基础疾病规范药物使用率、慢性基础疾病达标率、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评估;危险因素包括:既往有无脑卒中及TIA病史、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等其他心脏疾病、高龄、肥胖、吸烟、少体育锻炼等;预防用药包括抗血小板凝聚及降脂固化斑块药物;慢性基础疾病规范化治疗包括减压药、降脂药、降糖药使用情况。慢性基础疾病控制目标具体如下: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2.59 mmol/L或减低幅度≥30%[3];血糖水平:餐前血糖≤7.0 mmol/L,餐后血糖≤11.1 mmol/L;BI量表由上级医院神经内科专科医生完成。同时对健康行为方式进行记录包括:每日有氧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睡眠情况等。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社区居民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
经社区全科医师筛查及多种形式健康教育1年后,上级医院随访调查,选取最常见10项危险因素,知晓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另有6例因搬迁及其他重大疾病死亡等导致失访。
2.2 预防用药使用率、慢性基础疾病规范药物使用率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一、二级预防:非心源性栓塞人群(323例)给予抗血小板凝聚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所有高危人群(372例)给予降脂治疗;高血压患者(318例)给予降压治疗,并使血压值达标;合并糖尿病患者(257例)给予降糖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106例)给予叶酸及B族维生素治疗。在实施干预后,规范药物使用率明显增加,依从性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慢性基础疾病达标率及日常生活能力
高危人群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干预,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均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1 干预前、后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知晓率比较[例(%)]
表2 干预前、后脑卒中高危人群防用药及基础疾病规范使用率比较[例(%)]
表3 干预前、后预脑卒中高危人群慢性基础疾病达标情况比较(±s)
表3 干预前、后预脑卒中高危人群慢性基础疾病达标情况比较(±s)
时间点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例数372 372收缩压/mmHg 154.2±14.8 128.6±12.8 10.56<0.01舒张压/mmHg 91.5±10.7 80.5±11.6 5.61<0.01总胆固醇/(mmol/L) 6.27±1.39 4.58±1.13 6.93<0.01 LDL-C/(mmol/L) 4.18±1.79 1.98±1.56 6.97<0.01糖化血红蛋白/% 7.43±1.02 6.01±0.96 5.76<0.01 BI评分/分65.7±9.84 79.2±8.65 11.65<0.01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是降低疾病人群发病率的最有效方法,通过社区筛查,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早期干预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减少发病率并积极康复治疗[4]。脑卒中危险因素与相关终点事件密切相关,其中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是我国成年男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们以往的工作重点在患病后的二级预防,但单纯依靠患病后随访及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已不能解决中风后的各种问题。因此,更要关注庞大的高危人群。我国20年前,曾对华中、华北及上海等10个地区,25万社区人群中的4793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多因素干预3年,社区脑卒中发病率下降了49.17%。本调查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健康教育等一般干预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指导的重点干预。患者基础疾病控制较干预前有明显差异,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基本达标。证实了社区规范化健康教育干预能够减少和控制危险因素,对中风人群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帮助。
在健康教育干预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有赖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识别[5]。本研究中,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对高危因素知晓率明显偏低,说明人们对健康预防意识普遍较弱,导致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中风发生率居高不下[6]。在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临床医师普遍不进行健康教育,只是针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治疗,缺乏规范的随诊,导致中风再发率高。通过本研究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后,高危人群对脑卒中的危害有了深刻的了解,并能积极主动的检查并发现自身的高危因素,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中风的患病率及再发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在武汉市某社区内推行脑卒中健康教育,获得极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对脑卒中的防治重在预防,首先从一级预防开始,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有重点地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通过健康教育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是防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 48:246-257.
[2]曹承,兰余年,林兴建,等.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相关危险因素[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7:335-337.
[3]诸骏仁,高润霖,赵水平,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中国循环杂志,2016,10:937-953.
[4]Feigin VL,Norrving B,Mensah GA.Global Burden of Stroke[J].Circ Res,2017,3:439-448.
[5]Dudka S,Winczewski P,Janczewska K,et al.The education influence on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J].Pol Merkur Lekarski, 2016,12:225-230.
[6]Martinez M,Prabhakar N,Drake K,et al.Identification of Barriers to Stroke Awareness and Risk Factor Management Unique to Hispanics[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5,12:13-22.
(本文编辑:唐颖馨)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Population with High Risk of Stroke in One Com- munity of Wuhan
YANG Jie,WEI Dong-sheng,LUO Li-ju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Wuhan First Hospital,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22,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population with high risk of stroke in one community of Wuhan.Methods:2726 residents in one community of Wuhan were enrolled and surveyed by questionnaire.According to the scores of questionnaire,cases with high-risk of stroke accepted normative health education of stroke for one year.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was evaluated one year later.Results:Through community stroke screening,378(14.16%)cases with high-risk of stroke were found.One year later,the data showed that health education helped to increase the total awareness rate of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the usage frequency of prevention drug and chronic basic disease regulation drug,and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Conclusion:Stroke scree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dentify high-risk groups of stroke.Regular and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stroke screening;high-risk groups;community;health education
R741;R743
ADOI10.16780/j.cnki.sjssgncj.2017.04.006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22
武汉市卫计委科研项目(No.WG15C11)
2017-04-27
罗利俊lljgood100@126.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