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实践研究
2017-08-10李虹霞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工作内容、方法、载体等的创新发展。本文系统提出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创建策略、目标成效以及经验反思。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实践研究
本位为为2013年教育部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成果
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载体等创新突破,切实培养学生心理品质,为其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笔者紧抓时代契机,于2013年创建“空间怡心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以下简称“网络心育平台”),通过立足平台建设、强化平台运用,创新开展心育服务工作,实现了网络心育应用的常态化和高效化。
1 新方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创建
(一)整合资源,从“融资-融智”新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多主体格局。
建设网络心育平台要依据“顶层设计+共建共享”的建设思路,借鉴“智慧众筹-融智”模式开发精品心育资源,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单主体独建”旧路,多方整合力量,主动吸纳校内外智能,吸引师生合力共建空间资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多元、自主、泛在”新常态。
以“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平台为例,一方面联合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教师、各系心理辅导员专干、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等多支队伍,建成了包括主园区、机构园区、主题特色园区和朋辈交流群在内的11个心育空间,每个空间建成了集专业性、实践性、趣味性和开放性于一体的数字化资源库,有效激发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级组织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为学生全方位赋能,利用空间开放共享、动态拓展、高交互性等特点,吸纳学生好友参与资源共建,引导学生对各类心育资源进行上传、探讨、交互、反馈、分享,成功将学生学习体悟转化为“空间怡心园”生成性心育资源,营造了良好的自助-互助-他助协同心育氛围,构建起心理健康教育多主体格局。
(二)创新方法,从“单维-多维”多渠道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可结合多种现代信息化媒介,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知识宣传、课程教学、咨询服务、活动引导、危机干预等网络化专业服务功能,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支撑。“空间怡心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四种渠道开展丰富的心育工作。
一是空间+微信灵活推介心育知识宣传。平台精选呈现海量优质心育资源,同时链接“一米阳光心灵花园”微信平台,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平台心育资源的呈现注重用户体验,将文字、图片、声像、动画等方式有机结合,使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印象深刻。
二是打造空间名师课堂+微课开启课程教学新常态。笔者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启动系列微课建设,建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空间课堂,深度开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变革,有效确保了课程教学在心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功能。
三是咨询服务实现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平台利用学院“人人有空间”、“人人建空间”、“人人用空间”的良好局面,对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及时、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通过链接“班级晴雨表”心理危机排查系统及时发现处理危机个案,确保心理危机零事故记录。
四是心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平台坚持阳光心育,创设性的开展形式丰富的心育品牌活动,如阳光寝室评选、心理格言征集等,吸引学生参与体验,从中启迪思维视角,优化心理品质。
(三)创新载体,从“线上-线下”双路径合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空间怡心园”各心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灵活采用“线上-线下”双路径展开。活动从开发设计、宣传引导,再到展示分享和推广辐射,依托网络平台完成;活动组织和实施通过线下实践体验,拓展活动参与面和受益度,弥补了传统心育工作成本高、实效低等不足,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才。
(四)转变理念,从“闭合-开放”引导队伍协同创新开展工作。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创建,可遵从以个人空间建设为基点,以团队协作创新为辐射点,以师生共建共享为兴奋点的实施路径,打破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原有的闭合格局,团队成员通过交叉、协同,着力创新网络心育理念、方法和载体,努力打造特色心育工作,实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的预期目标。
2 新成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运行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拓展心育平台、创新心育形式、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发挥心育工作引领示范作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搭建了心育工作新平台
网络心育平台克服了传统心育工作受时空限制、服务对象有限、经费投入较大和心灵开放程度较低的局限性,通过线上-线下双路径方式,使心育工作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提升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创新了心育工作新形式
网络心育平台通过构建集知识宣传、课程教学、咨询辅导、活动引导、危机干预于一体的网络心育服务机制,开展形式丰富的心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集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支持系统和便利的自我教育和展示平台,较好的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构建了心育队伍新队伍
网络心育平台通过整合学校多支队伍优势互补,合力开展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与理论研究,切實提升了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水平。
(四)提升了学生“心”品质
功能完备的网络心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学生及时疏导心理困扰,开发心理潜能、提升了其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技能性人才。
(五)发挥了心育平台新效应
网络心育平台运行的工作特色和成效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省同行来访交流,很好的发挥了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3 经验与启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反思
网络心育平台的构建与运行要取得预期成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支撑。
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平台建设有保障,在政策导向、运行经费、组织管理、考核评比等方面做好激励引导工作,对于平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及时予以奖励,确保平台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抢抓机遇,平台建设有创新。高校要紧抓教育信息化契机,将网络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管理深度融合,深化服务,提升育人成效。
三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有团队。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学生处、教育处、信息处等须紧密配合,通过制度建设和考评激励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满足需要,平台建设有支撑。注重用户体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方式采集学生需求,及时了解学生对网络心育平台的界面设计、资源建设及运行情况的满意度及反馈意见,并以此为依据针对性设计开发心育活动,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五是拓展内涵,平台建设有成效。教师在网络心育理念、方法、渠道等方面着力创新,打造出特色心育工作,并对当前网络心育的挑战及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对工作实践中的积极成效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孟维杰,张晓书,网络心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思与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51-153
[2]孙明亮,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4):62-63
[3]李虹霞,基于云计算的高校网络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空间怡心园”为例[J]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5(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