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硬膜下血肿救治经验

2017-08-09孙秀峰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包膜开颅脑萎缩

孙秀峰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2

一、临床资料

自2008年3月至2016年9月我院共收治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85例,男性61例,女性24例,年龄60-87岁(平均71岁)有高血压病史43例,有外伤史45例,原因不明40例,CT检查脑萎缩68例,病程1个半月-3年,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就医者5例,头晕行走不稳者11例,双侧肢体麻木、运动不利者60例,神志恍惚、嗜睡4例,浅昏迷,大小便失禁,伴恶心呕吐、单侧肢体麻木者4例。局灶性癫痫1例,5例记忆力下降。头颅CT40ml者10例,40-55ml者35例,60-90ml者28例,90ml以上者12例,行钻孔引流者81例,骨瓣开颅者4例,骨瓣开颅者4例CT检查示颅骨内板下半月形或梭形混杂密度灶,边缘呈血样高密度包膜样变,并有类反”3”稍高密度影,MRI示低信号和T2高信号,有明显包膜增厚,血肿腔内可见不均匀的间状结构,有条索状分隔。

二、结果

行钻孔引流术81例,术后引流1-7天,单侧硬膜下血肿79例,双侧者6例,术后再出血1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无死亡病例,5例术前头晕症状存在,术后硬膜下积液5例,再次行硬膜下积液抽吸引流而痊愈,骨瓣开颅4例,开颅4例见血肿包膜明显增厚,约5-6mm厚,并伴有钙化,外膜与硬脑膜粘连紧密,不易剥离,易出血,包膜内见淡红色肉芽样黄褐色干酪样物,有分离,含少量酱油样血块,分块刮除,内膜与蛛网膜粘连轻,细心分块切除,术后放置引流管3-5天,复查CT血肿消失,中线恢复,脑受压解除,均于术后4周出院,1例癫痫服药情况下一年内不复发,精神障碍者有所改善。

三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生原因,头部多数有轻微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是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导致,非损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非常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非损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在于占位效应引起的颅内高压,局部脑受压,脑循环受阻,脑萎缩及变性,且癫痫发病率高达40%,长期较大的血肿,其包膜原因有血管栓塞,坏死及结缔组织变性而发生钙化,以及长期压迫脑组织,可促发癫痫,如自主神经功能丧失,甚至有再出血,形成皮質下出血。

Bender将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分四级:1、意识清楚,轻微头痛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或无;2、定向力差或意识模糊,有轻度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3、木僵,对痛刺激适当反应,有偏袒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4、昏迷,对痛刺激无反应,去大脑强直或皮质状态。

本组85例手术病人,有68例存在脑萎缩,相对运动较大,以及脑血管硬化,变性,弹性减低,脆性增加,头部受力作用时,造成桥静脉撕裂的可能性大,而老年性脑萎缩颅腔本身有一定的缓冲空间,所以临床症状出现晚,不明显,易疏忽,而病史长,而CT及MRI普及使该病易早发现。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治疗常用以钻孔引流为首选,大多数可经钻孔引流而得到缓解。但对包膜增厚,有分隔以及机化者较少,术前难判断,手术方法选择困难,我们以为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和包膜是较好的选择,术前CT检查见到边缘呈线样高密度包膜样变,有类反3行稍高密度影,条索状分割性高密度影钙化者应考虑血肿已固化,有条件者应行MRI检查,可进一步看清血肿腔内分隔及纤维条索。

手术要点:(1)骨瓣范围以安全显露血肿为主。(2)完全清除机化血肿,尽可能切除增厚的外膜、内膜,以利于脑组织恢复。

术后血肿复发主要的原因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隆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须注意防范,术后易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术后引流管低位排液,均为按封闭式引流瓶(袋),术后残腔积液,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膨起需要10-20天,应作动态观察,如果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即使硬脑膜有积液,亦不必急于再次手术。

猜你喜欢

包膜开颅脑萎缩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如何预防脑萎缩
脑萎缩会变老年痴呆吗
脑萎缩预示老年性痴呆吗?
马铃薯包膜尿素田间肥效试验分析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YK5959型秸秆打捆包膜一体机
脑萎缩会发展成痴呆吗
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两种不同切口开颅清除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效果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