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技术在新生儿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
2017-08-09王莉
王莉
【摘要】目的:分析PICC技术在新生儿外科场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外科于2016年8月-2017年3月收治的86例腸外营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PICC技术应用在肠外营养患者中,并为其提供适宜的护理措施,观察PICC技术的应用结果。结果:54例(64.79%)患儿一次静脉穿刺成功;20例(23.26%)患儿二次静脉穿刺成功;12例(13.95%)患儿三次静脉穿刺成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69.77%)肠外营养患儿的导管成功置入上腔静脉中上段;16例(18.60%)患儿的导管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10例(11.63%)患儿的导管置入右心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技术及护理方法的应用满足了肠外营养患儿的长期静脉输液要求。
【关键词】PICC技术;新生儿;场外营养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1
前言:由于受到消化功能发育不成熟或行胃肠道手术等因素的影响,新生儿常常会面临肠内营养供给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临床上多通过肠外营养供给的方式,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1]。但事实上,患儿的血管条件及各器官功能条件不足以支持肠外营养。PICC技术在新生儿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成果。现将PICC技术在新生儿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流程及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随机抽取我院外科于2016年8月-2017年3月收治的86例肠外营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39例。胎龄33-39周,平均胎龄(36.5±2.5)周。幽门狭窄患儿8例,肠闭锁患儿28例,食管闭锁、脐膨出患儿各15例。
1.2 方法
1.2.1 PICC置管方法
1.2.2.1 手术材料 4块纱布、PICC硅胶导管、可撕裂导入鞘、皮肤消毒剂、止血带以及镊子等。
12.2.2 PICC置管手术流程 患儿取平卧位,保持患儿躯干与手臂之间呈90°。以患儿的肘正中静脉作为穿刺点,对患儿静脉穿刺点及患儿右胸锁关节之间的12.5cm手臂距离进行规范消毒。完成铺设无菌巾及佩戴手套等基础准备工作后,对患儿的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若穿刺过程产生回血问题,应视实际静脉穿刺状况调低穿刺角度,将导入针推入患儿肘部3-6mm。拔出传地震,利用镊子将导管均匀置入患儿的穿刺静脉中。为避免导管进入患儿的颈静脉,当导管达到患儿的肩部位置时,应将患儿从平卧位调整为头部朝向穿刺侧位。以1U/mL肝素浓度的肝素盐水进行正压封管。完成后,固定患儿的外导管,避免患儿活动引发外导管脱出。为确保PICC手术质量,术后采用X线对患儿体内的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定位。若某患儿体内的导管尖端位置未处于上腔静脉中上段、胸骨右缘第3肋及第2肋间,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
1.2.2 护理方法
1.2.2.1 封管及冲管护理 利用脉冲式冲管方法为肠外营养患儿提供护理服务。以8h/次,每次1U/ML的5mL淡肝素为冲管频率。在冲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导管通畅状况的重视,尽量避免脱管现象的发生。由于患儿封管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导管堵塞问题,对此,当封管液剩余量达到0.5mL时,护理人员应将封管方法调整为边推药边退针方式,以适宜的力道拔出针头。
1.2.2.2 敷贴更换护理 按照无菌操作要求,于肠外营养患儿置入导管后的24h更换透明膜。在后续护理过程中,以2周/次为频率,更换透明膜。在巡视护理过程中,若患儿贴膜存在潮湿或污染问题时,护理人员应忽略更换频率要求,及时为患儿更换新的透明膜。在敷贴更换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须检查患儿肘正中静脉穿刺点是否存在硬结、红肿以及感染问题,若存在,应告知临床医师为其提供对症治疗。
1.2.2.3 生命体征监视护理 定期为肠外营养患儿测量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若患儿出现异常状况,应及时通知临床医师进行治疗,以保障肠外营养患儿的生命安全。
1.3 观察指标 观察肠外营养患儿的穿刺成功率,评分项包含一次穿刺成功、二次穿刺成功以及三次穿刺成功3种。
观察肠外营养患儿的导管置入位置状况,评分项包含上腔静脉中上段、右心房、上腔静脉下段3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选用SPSS21.0软件对86例PICC置管患儿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患儿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检验和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当P<0.05时,可认为各例PICC置管患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肠外营养患儿的穿刺成功率
54例(64.79%)患儿一次静脉穿刺成功;20例(23.26%)患儿二次静脉穿刺成功;12例(13.95%)患儿三次静脉穿刺成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所示。
2.2 肠外营养患儿的导管置入位置状况
60例(69.77%)肠外营养患儿的导管成功置入上腔静脉中上段;16例(18.60%)患儿的导管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10例(11.63%)患儿的导管置入右心房。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2所示。
3.讨论
PICC技术基于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将导管尖端位于患者的上腔静脉中,满足患者的长期静脉输液要求[2]。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ICC技术在肠外营养患儿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部分患儿存在穿刺次数偏多、导管置管位置不合理等问题。
综上所述,PICC技术的应用可满足肠外营养患儿对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的要求。在应用过程中,临床医师则需对导管置入位置的准确性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方琼,乐邱岭.PICC技术在新生儿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2,33:3094-3095.
[2]王文锐,王玉玲,卢丽.超声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入法在肠外营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