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样本”视域下说理文的有效性教学

2017-08-09肖雅思

教师·中 2017年7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样本

肖雅思

摘 要:“样本”是王荣生鉴别出的语文教材选文类型,指进入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读、写技能的“样品”的选文,其教学目标兼备生成性与表现性,课程内容与学生掌握的技能成反比,具有过程生成性。文章以戈洁老师教《说勤奋》为例,要有效教学说理文“样本”,可立足学情,设定教学目标;关注文体,整合教学内容;聚焦语用,选择教学方法。

关键词:“样本”;说理文;有效教学;《说勤奋》

一、引言

王荣生先生以语文教材中“选文”的功能为分类依据,鉴别出了“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选文类型。其中,“样本”是基于叶圣陶先生的“样品说”提出来的,综合观照两位学者的观点,“样本”是指进入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读、写知识与技能(即写作方法)的“样品”的选文。

“样本”类选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教学目标兼备生成性和表现性,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学习到语用学习的有效过渡,让学生从静态知识学习走向动态能力养成。二是课程内容的过程生成性。有别于“定篇”,“样本”的教学内容无法以事先在课程标准中指定的形式呈现,它生成于特定的学生解读特定的文本这一过程中。这说明“样本”的课程内容是可变动的,“样本”一旦发生了变更,学生与文本互动的过程也会随之变化,直接影响到“样本”课程内容的生成。三是课程内容与学生掌握的技能成反比。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教,是为了不教。”“样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技能相关,学生所掌握的技能越多,“样本”可“样”的知识就越少。

说理文,又称“议论文”,是作者分析、议论某个观点或事件的文体。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说理文应从表达观点或评论事件的现实需求出发,为表达观点、评论事件而学习有效论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以教材选文形式呈现的文本,都承担着“样本”的角色,使学生通过对“样本”的揣摩,领悟说理文的结构特征、基本特点、表述方法,以掌握读、写说理文的技能。本文试以戈洁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理文《说勤奋》为例,以具体阐释说理文作为“样本”类选文,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二、立足学情,设定教学目标

“样本”中的教学目标是借助文本解读,丰富学生读、写文章的学习经验,进而迁移运用,能准确地感知特定文本表达的意图及明晰作者是如何通过言语实践来实现这一意图的。对于学习中的学生而言,每一篇“样本”的学习,都是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去研究“样本”的行文结构及言语形式,以自身的读、写经验为基础,提炼出“样本”蕴涵的写作方法。

《说勤奋》作为一篇“样本”选文,其可“样”之处涉及课文课程体系的诸多方面,若將所有涉及的语文知识全部列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戈老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们、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结构特点,明白说理文中的事例要紧扣观点、多角度选材。

这一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在于两处:第一,戈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情。《说勤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说理文,戈老师关注到了这篇文章在整本书乃至整个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她立足于这一类文体的教学,而非仅仅聚焦于这一篇文章,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整个单元、整个学段,甚至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中去进行观照,将《说勤奋》当成“样本”,教学生学习说理文的方法。也就是说,她培养的是学生类化知识、迁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因此,戈老师在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结构特点,明白说理文中的事例要紧扣观点、多角度选材。这是要求学生站在说理文行文结构的高度来了解说理文“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的基本写作思路,让学生对说理文这一新鲜文体产生初步的学习经验。第二,戈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切合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些要求在戈老师的教学目标上均有所体现。

三、关注文体,整合教学内容

如上文所述,依据叶老先生的“样品说”,学生将说理文文本作为学习读、写说理文的“样本”,其所学习的具体读、写知识及技能是随着学习经验的不断上升而逐渐减少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说勤奋》是学生学习的首篇说理文,可供学习的读、写说理文的知识与技能是最丰富的。执教者必须根据《说勤奋》的文体特点,学生目前读、写说理文的现实状况、解读文本的赏析能力等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纵观戈老师的课例,“样本”视角下的首篇说理文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整合和课程资源开发中,呈现出“一线两翼”的特征。“一线”是指戈老师课例中指向学生读、写说理文能力的一条教学主线——“学读、写说理文的方法。”“两翼”是指戈老师的说理文教学兼备工具性与人文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戈老师的课例关注到了文本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整合和资源开发上下功夫。

工具性上,戈老师的教学主线就是很好的例证。她对“样本”蕴涵的语文知识进行恰当剪裁,寻找典型的语言现象。在《说勤奋》一文中,戈老师将其外化为具体可视的课题揭理(言之有理),写作思路梳理找到文体行文结构(言之有序)。戈老师还将《说勤奋》作为训练学生读、写说理文能力的载体,以这一能力训练为线索,在第二课时整合了五大板块的教学内容,分别是“复习导入,再识结构特点”“研读事例,体会选材方法”“学以致用,巩固选材方法”“对照板书,总结全文”“布置作业,课外延伸”。这五大板块条理清晰,呈层层递进式,应该说是一种对课堂结构的变革性尝试,充分体现了戈老师整合课程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整合、资源的开发并不仅仅体现在工具性上。戈老师是借助典型辅学材料来落实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的。典型辅学材料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外化成果,其整合、开发对执教者提出了比知识整合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整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时,执教者要先理解这些想要整合到文本教学中的材料是否能恰当地起到辅助文本解读的作用,这里有一个判断和筛选信息的过程。而如何将这些经过筛选的、有积极辅助作用的材料恰当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也很考验执教者的功底。戈老师教学过程中呈现了好几处典型辅学材料来辅助学生阅读。在教学童第周的事例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青蛙卵剥离手术的成功与童第周勤奋之间的关系,戈老师抓住“高难度”这个定语来进行资源的开发,以屏幕显示的形式呈现以下典型輔学材料:

“1930年,生物界正在研究青蛙卵。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像蛋白一样的软膜,因为卵小膜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时手的动作稍有不当,卵膜就会被撕破。许多人包括童第周的教授——欧洲著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都失败了,这简直成了当时生物界无人敢挑战的最大难题。”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学生就能了解到这个手术具体有多难——在生物学界无人敢挑战,就连童第周的教授都没法完成。除了难度高,进行手术的实验条件也很艰苦。为了加深理解,戈老师又以屏幕显示的形式出示了以下材料:

“没有电灯,他只好把显微镜搬到室外,冬天利用雪地微弱的反光,夏天烈日当头,汗水滴在视镜上模糊了视线,仍然坚持攻关。

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废弃的茶杯、玻璃瓶、碗等代替;

没有显微解剖器,就自己用手拉细玻璃丝,一次,两次,三次……”

如此艰苦的条件,童第周却完成了如此高难度的手术,可想而知,童第周成功的背后吃了多少苦头、花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努力。

看似普通的一个设计,却隐藏着戈老师独到的匠心。值得一提的是,在感知这个细节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可迁移运用的语文阅读类化知识,也得到了一种语文上的积累:阅读量的积累、学习方法的积累等等。文本仅仅提供了“高难度”三个字,戈老师却为学生提供了翔实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难度之高。学生还能从中意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他们会对用简练、优美、微妙的语言来传情达意产生体会。这些人文性素养在戈老师的课堂中得以渗透,这是一种语文态度的培养、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精神的传递。

从这个角度进行观照,戈老师通过《说勤奋》一文,既“样”了说理文的语文知识,又“样”了说理文的读、写技能;既为学生进行文本学习提供了支架,又拓展了学生阅读的容量,还提供了阅读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在不断挑战思维的过程中,实现了“样本”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聚焦语用,选择教学方法

当前课堂结构中,关注表达、语用训练尚呈碎片化状态。文体意识逐渐走向苏醒的语文老师们慢慢在实践中关注到文体特征以及特定文体的表达规律。上文已论述到,“样本”所“样”的是语文知识及方法,教学生怎么读、怎么写。换而言之,学生在“样本”中学习到的应该是语言运用的知识而非静态的语言知识。

在进行说理文教学时,聚焦语用,不纠缠于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而着力于作者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以教学方法为教学的有效支架,让学生从篇到类、再由类到篇,完成“篇”与“类”勾连循环的学习过程。

戈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说理文“样本”《说勤奋》,有两个为学生学习说理文提供帮助和支持的策略性支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朗读支架,二是问题支架。

在《说勤奋》课例中,包括引读在内,戈老师一共提出了12处朗读要求。这些朗读对象有的直接源自于“样本”的部分选文,有的直接指向文本的理解活动,还有的为学生理解发现“样本”的言语密码提供新的角度等。戈老师兼顾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来提出要求,需要学生沉思的内容,戈老师就请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批注。而文本中需要学生朗读、理解的片段,戈老师处理的方法是或引读、或请学生轻声自由朗读,圈画批注。通过反复朗读的言语实践,学生得以进入文本,使自己的语言学习经验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架设问题支架时,“样本”类说理文应注重指向“难题”,即可以帮助学生将思考点着力于突破文本读、写形式的关键之处。在这里,戈老师设置了主问题辐射子问题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读通文本。戈老师在研读事例、体会选材方法之初,便让学生自读相关段落,并思考:童第周的事例与司马光的事例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一问题为《说勤奋》学习中的主问题,紧扣文本,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说理文论证举例时的选材讲究。比较两个事例的相同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所有选取的事例都必须紧扣观点“勤奋”。通过比较两个事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晰举例论证时要注意多角度选材。这是通过不同的学法指导,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来突破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

在解读童第周的事例时,戈老师让学生注意这句话:“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然这句话从字面上看不到直接反映童第周勤奋的关键词句,为什么作者还要把它写进去呢?”这个子问题紧紧扣住了学生自主阅读时可能产生疑问的地方,帮助学生解决“样本”解读的难题。

在巩固选材方法的设计上,戈老师出示了一些古今中外因勤奋成才的人的事例,“如果让你为这篇说理文再选一个事例,你会选哪个?”这个问题指向学生对说理文举例论证时紧扣观点、多角度选材的理解深度,本质上是利用“用件”来为学生进一步拓宽理解文本的路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样本”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着眼点有三:一是问题紧扣文本,且要促进文本理解;二是问题指向学生自主阅读时的疑难之处;三是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新思路。

一节好的“样本”教学课,必然是有厚度的语文课,而语文课的厚度也正是语文课难以量化的原因之一。学生在大语文观的引领下,必然会有思考的空间和精神的发展。戈老师这节课为学生今后的说理文阅读与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学到了便于提取的可迁移类化知识,也进行了语文的积累。可以说,一节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和思维都有所发展的语文课,其教学目标是富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3]韩芳芳.典型辅学材料支持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7).

[4]龚赛蓉.明体裁 品语言 学方法——浅谈小学说理文的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6).

[5]李彩香.关注事例.说理文应从这里寻求突破[J].小学教学参考,2016(7).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样本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村企共赢的样本
样本的价值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