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的应用
2017-08-09蔡明珠
蔡明珠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一般放在高二第二学期,复习的内容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这是初中、高中地理衔接最紧密的部分,又是初中、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存在明显差异的体现,高中地理学习内容多、时间紧,所以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一般按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来复习。这种复习方法条理清楚,知识体系完整,但每个区域都这样复习,方法单调重复,学生容易疲惫,不易记清楚知识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尝试着把时事新闻引进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提高了复习效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意义
1.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备考的角度来看,近年的地理高考试卷中涉及越来越多的热点新闻的内容,但试题并没有把热点本身作为考点,而是通过热点来考查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地理知识。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相关的时事新闻,可正确认識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 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时事新闻内容新颖,又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出现,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素材,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3.加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时事新闻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拉近区域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锻炼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二、应用方法
1.以时事新闻播报导入区域复习
复习某个区域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该区域的时事新闻,选择一则与地理有关的新闻进行播报,并从地理角度解读该新闻。例如,在复习“南亚”时,第五组的学生播报了《印度新德里一处马路因高温熔化》的新闻,学生是这样解读这个新闻的:“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在每年的旱季(10月至次年5月)受到副热带高压的长期控制,出现高温天气。同时,印度北部有青藏高原,特殊的地形也是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辐射强度、地形、天气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得印度相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更高。还有能源的过度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等原因,加剧了全球变暖现象。”
这个环节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新闻资料,较深入地了解该地区,并对该地区的某些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
2.以时事新闻作为案例,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时事新闻的发生都跟区域有关,在区域复习时,教师可以选取该区域发生的有趣的或引人关注的时事新闻作为案例,激发学生兴趣。继而创造情境,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复习“欧洲”部分时,适逢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教师可以以《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参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则新闻为案例,设计问题。
我们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而自豪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是乘坐飞机到达巴黎的,除了航空运输,还有什么现代运输方式可以从中国到达巴黎?
(2)飞机飞到欧洲上空,俯瞰欧洲,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地面景观?
(3)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到达巴黎后,会遇到什么样的天气?这里属于什么气候?
(4)欧洲是仅大于大洋洲的世界第二小的大洲,却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欧洲根据地理方位、居民、文化分为欧洲西部和欧洲东部,欧洲西部又分为北欧、中欧、西欧、南欧。请你认真比较后,说出五个分区各自最大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通过这一系列涉及亚欧联系、欧洲的地形、河流、植被、天气和气候、居民和文化等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进行思考分析,有趣又容易记住,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
3.以时事新闻为素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复习“两极地区”时,教材中的资料较少,可以用“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落成了”和“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等极地科考的新闻作为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生动。通过阅读这些极地科考的新闻,学生对南、北极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感受到了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