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领域的“最强大脑”
2017-08-09蒋佳伽
蒋佳伽
大数据时代强调的是相关性,而法律讲究的是因果关系,传统的法律模式存在着标准化低、粗犷、具有不定性的问题;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整个过程发生变化,法律也可以实现可视化、结构化、智能化、标准化、定量化、精准化。
小白,小白……”
“主人,我在呢,有什么可以帮您?”
“请问深圳的鸡蛋贵吗?”
“据我所知,还可以。”
“什么,没有听清楚啊。”
“我认为表达清楚了。”
……
在深圳国际仲裁院的接待大厅里,法律人工智能机器人小白用稚嫩而清晰的声音与《方圆》记者对话。随着记者向左、向右移动脚步,机器人小白灵活地转动头部,忽闪着蓝色的眼睛回答着记者提出的问题。目前,它是国内外第一个回答仲裁和海事法律问题的法律人工智能机器人。
小白的另一个名字叫3i,深圳国际仲裁院副院长、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王素丽介绍说,3i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深圳国际仲裁院的服务宗旨的缩写:独立(independence)、公正(impartial)、创新(innovation),每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都是i,因此就给小机器人起名3i。
王素丽还颇为自豪地说出了3i的另一层含义,按照中文发音来读是“三爱”,第一爱深圳国际仲裁院,因为这个小机器人是深圳国际仲裁院的特殊“雇员”;第二爱深圳,因为这个小机器人是在深圳“出生”的,虽然它没有深圳户口;第三爱人工智能,因为它是一个机器人,除了提供专业的服务,没有别的嗜好。
机器人3i长成记
深圳国际仲裁院首席技术顾问、前海事物流仲裁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力行是资深法律人,也是3i研发团队的负责人。2015年,61岁的他“时髦”地追求法治现代化,成立法律实验室,带着研发团队凭着对新事物的兴趣和对法律的热衷,做了一件很潮很酷的事情:研发法律人工智能。
“法律实验室是我们利用自己的所有业余时间、自筹资金与研发团队一起来做的。”张力行微笑着说。
说起法律实验室成立的情景,张力行历历在目。在一次仲裁专业研讨会议上,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同学对张力行的法治现代化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通过微信、邮件等联络方式,法律实验室“空中”成立,团队成员除了北大法学院学生还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学校的大学生。随着团队建立,张力行对设计法律智能机器人的方向、定位,乃至模型都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思路。
经过与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领导及研发团队深入交流、反复探讨,张力行的研发团队与深圳国际仲裁院达成共同研发法律智能机器人的合作意向。经过一年多的研发、测试,2016年9月10日,第六届华南企业法律论坛上,刚诞生的3i首度亮相,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说到研发过程,张力行表示,深圳国际仲裁院的研发团队早在2000年就开始研发网上仲裁,采集了大量数据及法律文书,完成数据库,对研发3i机器人小助手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在双方达成合作后,为了不断强化知识库的功能,30多名法学院的研究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广泛采集相关法律素材,进行语言编辑,经审核后录入,对数据库进行升级,至今数据库已经有5万多条问答,当然随着今后采集工作不断推展,数据库的资料将会持续升级和更新。3i机器人小助手也已经配备了问答机器人的技术装备。
目前,3i机器人小助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功能,不仅能回答500个仲裁问题,还可以回答1500个与海事仲裁有关的问题。
张力行表示,当前“互联网+大数据+AI”正在法律领域掀起一场革命。从古罗马法典到古巴比伦法典,这么多年没什么大变化,比如法律基本原则、合同法,变化不大。为什么说掀起一场革命呢?他举例说,1985年,他在北大法学院任职期间提出要建立“法律数据库”,也就是后来研发的北大法宝,当时,为了找一个案例,不知道要找多少家法院,最便捷的方式是剪报,当时就有40多个学生做剪报纸的工作。但是现在根本不需要,几个人就可以做到了,所以说这场革命将彻底改变法律整个模式。
3i大大提高了仲裁院工作效率
对于投入法律人工设计的初衷,“深圳仲裁院一向推崇重服務、轻管理的理念,尽一切可能给当事人提供最好的服务。”王素丽告诉《方圆》记者。
走进深圳国际仲裁院,记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重服务”无处不在的细腻,当事人接待区、休息区阳光充足,办公区设在大楼的北边。全方位为当事人提供好服务,从3i 机器人小助手上得以充分体现。
当事人可以通过3i机器人小助手咨询仲裁相关的法律问题,例如,仲裁费的计算方式、申请仲裁的流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了人工智能,8小时外,当事人就不会因为下班时间找不到人而无法咨询仲裁相关问题,当事人可以直接使用语音或文字向小助手提问,向3i了解仲裁相关问题,它会不辞劳苦地回答,还不会有任何情绪。”王素丽说。
据了解,深圳国际仲裁院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全流程的网上仲裁,如网上咨询、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开庭、网上证据核对、在线电子裁决书等。
王素丽说,要建立一个精准的仲裁体系,就需要建立一个“大数据+互联网+AI”的专业系统。目前,深圳国际仲裁院的仲裁规则正在修改中,这是国际上唯一在仲裁规则里面专设网上仲裁一个章节的仲裁机构,下一步要参考最高人民法院的经验,制定技术细则。
第一宗网上仲裁开庭案
2016年7月5日,深圳某小额贷公司与浙江杭州的三位自然人借贷纠纷案,成功通过网上仲裁开庭审理,这是深圳国际仲裁院首宗通过网上仲裁审理的案件。
网上开庭当日,仲裁庭组织双方进行了庭审,申请人在深圳,便派员到仲裁院所在地参加了庭审,被申请人则通过仲裁院的网上仲裁平台进行远程视频庭审。仲裁庭通过技术系统,进行了当事人身份确认、证据核对、意见陈述等环节。庭后的当天,仲裁庭便将庭审笔录扫描给当事人,当事人签署后回传给仲裁庭,顺利完成了网上仲裁的全过程,当事人充分认可网上仲裁带来的方便和高效。
据了解,为了降低案件办理的错误率、提高工作效率,深圳国际仲裁院早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网络仲裁建设工作,最初主要是开发和使用数据库。2008年,仲裁院开始探索网上仲裁,2015年,这项建设工程开始了BI(商业智能)阶段,网上仲裁实现了可以在线提交证据、在线选择仲裁员、在线开庭,这些工作进一步提高了仲裁的透明度;2016年,建设工作开始引入商业分析系统,当时他们使用的是美国的一套最先进的系统,这套系统还是第一次把它运用到法律领域;这项工作实际上非常浩大,需要电脑专家、统计学家跟法律人一起合作。目前,内网办公系统、大数据精准仲裁系统都已经完成,案件统计BI系统正在制作中。海商法智能系统、网上仲裁系统已经初步完成。这套从2000年就开始建设的网上仲裁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商业智能系统和人工智能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刘晓春一直认为,实行移动端纠纷解决,是时代的大趋势,也是节省时间、经济有效的方式。申请人通过手机,就可以登录仲裁员查询和选择、仲裁员办案系统、当事人办案系统等,完成相关程序。登录深圳国际仲裁院官网,申请人点击在线服务,完成注册,便可在单位或家里申请仲裁、交换文件等,以及参加网上开庭。
“隨着科技的发展,今后在仲裁案件开庭的时候,可用人工智能辅助仲裁员办案,运用机器人深度学习的功能,把统计的概率与人工智能更好地运用到仲裁和司法实践中去,使得仲裁结果更加精准、高效。”刘晓春说。
3i机器人的优势在于深度学习功能
打开深圳国际仲裁院的微信公众号,便可以看到,3i小助手时刻保持着礼貌服务的姿态。当用户提出问题,小助手没有存储这些知识的时候,它会很有礼貌地说:“亲,您的问题我暂时不懂,我找到一些比较相似的。”然后再做一些指引,把用户有可能想要了解的问题一一罗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获取相关信息。
深圳国际仲裁院案件管理处工程师余锦督告诉记者,当用户需要对特别复杂的仲裁方面问题进行咨询时,可以将问题通过语音或文字形式表达清楚,要求人工智能机器人3i帮助转人工客服,机器人3i的后台是与值班的法律工作人员的手机联系在一起的,后台的工作人员会将用户需要咨询的问题,用语音或文字形式通过机器人3i转达,在这一过程中,机器人3i实际上会完成一次深度学习,下次如果再有同样的问题,机器人3i无须人工客服的帮助便可回答。
张力行表示,大数据时代强调的是相关性,而法律讲究的是因果关系,传统的法律模式存在着标准化低、粗犷、具有不定性的问题;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整个过程发生变化,法律也可以实现可视化、结构化、智能化、标准化、定量化、精准化。因此,要实现大数据精准仲裁,需要“一个大数据+互联网+AI”,我们正在从因果关系向相关性转变。
“机器人通过知识库的工作人员向它传送信息,掌握知识点,它能瞬间将繁杂的学科准确地录入并吸收,加以运用。相信5年后,机器人3i可以回答99%的仲裁领域的问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仲裁领域‘最强大脑。”刘晓春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