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温度控制对冷凝集患者的输血影响

2017-08-09李绮萍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温度控制

李绮萍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环境温度的控制减少冷凝集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输血治疗的冷凝集素增高患者15例,经处理37℃交叉相合后,进行常规的输血治疗;观察组的15例是冷凝集素增高患者,经处理37℃交叉相合后,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输血治疗的环境温度进行加温调整、对患者自身进行保温控制,医护加强输血宣教。 结果 对照组输血治疗15例,其中1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输血治疗15例,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 冷凝集素增高患者输血前排除冷凝集的影响交叉配血相合后,输血治疗过程中的适当的环境温度控制、保温措施和沟通宣教可以减少此类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输血感受,顺利完成输血治疗。

[关键词] 高效价冷凝集素;温度控制;交叉配血;输血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446.6;R4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1-155-04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controlling on blood transfusion of patients with cold agglutination

LI Qiping

Department of Blood Transfusion,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Foshan 528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duce adverse reactions of blood transfusion of patients with cold agglutination by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Methods 15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blood transfusion and their cold agglutinin was improved.After blood cross matching with 37 degree,they were given routine blood transfusion.15 patients with increasing cold agglutin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heat pre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of their blood transfusion treatment was heated and adjusted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treatment and after blood cross matching with 37 degree.Medical staff was given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Results Of 15 cases with blood transfusion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10 cases with adverse reactions of blood transfusion.Of 15 cases with blood transfusion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re was no case with adverse reactions of blood transfusion.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increasing cold agglutinin,eliminating the effect of cold agglutination of patients with increasing cold agglutinin after blood cross matching and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heat preservation measures and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blood transfusion treatment can reduce adverse reactions of blood transfusion of such patients,improve feeling of blood transfusion of them and finish blood transfusion treatment smoothly.

[Key words] High-titer cold agglutinin;Temperature controlling;Blood cross matching;Adverse reactions of blood transfusion

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红细胞会出现凝集现象并出现阻塞引发雷诺氏征与发绀症状等。该类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案,以防寒保暖作为主要的治疗措施[1]。冷凝集素增高患者的输血相容性检测需排除冷凝集素的干扰,才能真实检测到患者的血型、不规则抗体和冷凝集素增高患者与供血员的交叉配血情况。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有冷凝集素增高患者輸血治疗15例,其中1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中,7例(70%)表现为输血侧手臂的疼痛,3例(30%)表现为输血侧手臂的疼痛并心悸。2015年输血科改进输血管理流程,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发现有冷凝集现象的患者,输血科提前与科室护士沟通,指导护士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和输血中的温度控制工作。2015年1月~2016年9月,有冷凝集患者输血治疗15例,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且患者输血体验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医院收治的冷凝集素增高的输血治疗患者30例,其中对照组15例,在院输血治疗发生时间是2013年1月~2014年12月;观察组15例,在院输血治疗发生时间是2015年1月~2016年9月。30例患者中,男17例(56.67%),女13例(43.33%);其中肾病综合征患者7例(23.33%),肿瘤患者6例(20.00%),趾端坏死患者5例(16.67%),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例(16.67%),慢性肺心病患者4例(13.33%),消化道出血患者3例(10.00%)。两组患者冷凝集素效价在1:64~1:512之间,组间效价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按常规流程抽血送检输血科,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

1.2 研究方法

1.2.1 检测试剂与方法 (1)实验试剂:实验分析使用长春博迅的定型红细胞、抗血清、抗筛红细胞和微柱凝胶卡进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定型、抗筛试验、交叉配血。血站O型供血员红细胞5人份混合,生理盐水洗涤3次备用;(2)采集样本:采集患者3mL EDTA抗凝血样品和5mL不抗凝血样品送检。(3)冷凝集素效价测定:倍量稀释法进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测定冷凝集素效价。通过用患者血清加入备用的O型2%红细胞悬液,摇匀,置于4℃冰箱30min。以最高稀释倍数观察可见凝集者为冷凝集检测效价。(4)样品处理:离心分离样品中的红细胞和血浆。红细胞用37℃生理盐水洗涤至镜检红细胞为单个离散状无凝集即可。取血浆3mL,加入与等量的上述经处理红细胞,混匀,置于4℃冰箱进行吸附30min。冷凝集素较强的样品可以多次重吸收。上述吸收处理后用冰水保护迅速进行离心,分离血清备用[2-4]。(5)输血相容性检测:用洗涤后的红细胞和经吸附处理的血浆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抗筛试验、交叉配血。

1.2.2 输血前的处理 对照组和观察组交叉配血均是用洗涤后的红细胞和经吸附处理的血浆,37℃交叉相合后发血。对照组无特殊处理,按常规流程输血治疗。观察组输血前,输血科指导护士重点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和输血中的监控工作:充分与患者沟通宣教,通过调整空调温度设置、使用暖炉等措施,使患者病房的环境温度升高到20℃~24℃之间。在患者输血的一侧手臂加用热敷包、加强患者身体保温,并在输血过程中先慢后快加强输血巡视观察等。

1.2.3 疼痛的判断 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为疼痛,判断依据是原疾病没有的临床表现,但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经过性疼痛,表现为面部表情痛苦、皱眉、咧嘴或咬牙、呻吟或呼叫、大汗淋漓等,或会采取强迫体位等。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数字评分法用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5]。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冷凝集素效价测定结果

本次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冷凝集素效价均高于1:16,效价在1:64~1:512之间,组间效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

未处理的30例样品ABO正反定型都不一致,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阳性,其中18例(60.00%)交叉配血主、次侧均有凝集,5例交叉配血只有主侧凝集(16.67%),7例(23.33%)交叉相合。经处理后的30例样品的红细胞和血浆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是ABO血型正反定型一致,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阴性,交叉配血主、次侧均无凝集,交叉相合。

2.3 不良反应疼痛分级结果

研究中,冷凝集素增高患者输血治疗有1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其中7例(70.00%)为输血侧手臂疼痛,3例(30.00%)为输血侧手臂疼痛并心悸。疼痛分级为轻度疼痛5例(50.00%),中度疼痛4例(40.00%),重度疼痛1例(10.00%)。

2.4 两组输血不良反应数比较

对照组冷凝集素增高患者输血治疗15例,输血不良反应10例。观察组冷凝集素增高患者输血治疗15例,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冷凝集素有高效价和低效价之分,低效价冷凝集的效价通常<1:16,不具备临床意义;高效价冷凝集素的效价通常在1:16之上。本次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冷凝集素效价均高于1:16,效价在1:64~1:512之间,组间效价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凝集反应在临床检验中常有发现,这些患者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多是由于正反定型不一致而发现的[6-8]。本次研究的30例患者都有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现象。交叉配血时注意温度控制在37℃,或运用洗涤红细胞、吸收放散方法进行抗干扰处理,不难配血。未经处理的30例样品中有7例(23.33%)交叉相合,这是因为微柱凝胶卡式的操作方法中,有15min的37℃孵育时间,可以部分消除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的影响。

根据临床回访,我院有冷凝集反应的患者在输血中常有疼痛症状,尤其输血侧手臂,疼痛为轻、中度,影响患者休息。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一组新的无法用原有疾病解释,而是由输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9]。冷凝集素增高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出现输血位置的疼痛症状,属于输血不良反应。对“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专家多采用“输血并发症”命名,并根据输血相关疾病在《疾病分类与代码》中的分类位置,“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出现输血位置的疼痛症状”,这情况应归属“疾病主要编码T80.100输注、输血和治疗性注射后血管并发症”[10]。冷凝集素增高患者,输血时出现的疼痛现象可能是库存血温度低和秋冬季室温低,输入的低温红细胞在较高效价的冷凝集素作用下出现聚集现象而引起的疼痛。根据报道,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0.27%~0.55%之间[11-13]。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冷凝集素增高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达66.67%,明显偏高,影响到输血安全及输血治疗效果。为确保输血安全,冷凝集患者在输入血液以前要进行适当的加温和保温并慢滴[14]。文献报道常用的血液加温的方法有:(1)将血袋置于37℃水浴10min;(2)将库存血直接连接静脉输血器,同时将输血管近肢端部分浸入37℃500mL的生理盐水中,保持水溫不低于36℃,血液边加温边输血。(3)使用输血加温器[15]。这三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均存在条件限制:方法(1)血液加温后保温时间短、难判断是否有溶血的发生,而且加温后的血制品保存时间缩短,即滴速要加快,不适用于有冷凝集反应的患者;方法(2)需人为控制水温,加温时产生的气泡就容易直接输入人体[16],且需排除溶血的影响,操作难标准化,增加输血的风险;方法(3)使用输血加温器,此法是冷凝集患者输血的最佳选择,但加温器会增加科室成本,仪器使用率不高,维护保养、计量检测等均需投入及保证,故我院临床科室没有设置。

为解决冷凝集患者的输血安全问题,保障输血治疗的安全性,2015年我院输血科改进管理流程:冷凝集患者输血前,输血科与科室护士主动进行沟通,解释冷凝集反应的原理,增加护士工作的信心,指导护士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和输血中的监控工作。输血前的准备包括:充分与患者沟通宣教,争取患者的理解支持,通过调整空调温度设置、使用暖炉等措施,使患者病房的环境温度维持在20℃~24℃之间;在患者输血的一侧手臂加用热敷包、加强患者身体保温。这些措施没有对输注的血液进行任何处理,血液的理化性质没有改变,保证了血液的安全性。改进管理流程后,2015年1月~2016年9月共有15例冷凝集素增高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均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改进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冷凝集现象多发生在温度较低的秋冬季,但也有报道发生在高温的天气[17]。输血过程的标准化、客观性有利于输血安全和医患双方沟通,减少纠纷的发生。不对库存血做直接加温处理,可以真实的还原库存血冷链的完整性。输血科发现问题后主动与临床进行沟通,可以加强科室之间的合作,构建良好的沟通氛围。输血前充分与患者沟通宣教、输血中及输血后关心和询问患者,有助于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的异常情况,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输血的正确认识,提升患者的输血体验[18],减少紧张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次研究对象的冷凝集素效价在1:64~1:512之间,环境温度控制结合患者身体保温可减少输血过程中疼痛现象的发生。但冷凝集素效价高于1:512时,此处理措施能否有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建月,韦喜敢,杨海燕.冷抗体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干扰及处理方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1):1100-1102.

[2] 张峰,韩海心,余东.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干扰及处理方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28(6):506-507.

[3] 庞卫花,徐娜,杨敬芳,等.ABO血型初筛错误及微柱凝胶正反定型不相符原因分析[J].河北医药,2016,38(11):1682-1684.

[4] 刘芳,高新.高效价冷凝集素所致血型鉴定困难200例报告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 (6):67-69.

[5] 高霞燕.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中的应用[J].当代临床医刊,2015(2):1297-1298.

[6] 李欣.血型检测中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资料的临床报道[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0):175-177.

[7] 徐新蓉,龚国富.微柱凝胶法检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分析与处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226-228.

[8] 邝苑丽,邹燕,肖旺贤,等.临床ABO血型鉴定错误的主要原因[J].宜春学院学报,2014,36(12):79-80.

[9] 陈小伍.输血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21.

[10] 郭永建.输血并发症分类现状与建议[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8):777-780.

[11] 杨芳年,郭玉嵩,林天平,等.113例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9):915-916.

[12] 袁宏.128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4):245-246.

[13] 姚中吉,陈海波,郑冰冰,等.海南地区208例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报告[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10):888-889.

[14] 周脉飞.高效价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4,7(9):110-111.

[15] 孟庆艳,胡宏波.加温输血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5):595-596.

[16] 邱惠玲.加温输血应用情况及优缺点[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12):1082-1083.

[17] 楊英姿,刘芳,周志健,等.冷凝集素温度谱广的冷凝集素综合征1例[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0,34(1):70.

[18] 黄建娇,吴圣豪,胡型忠.凝聚胺交叉配血不合患者输血的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7):722-724.

(收稿日期:2017-04-24)

猜你喜欢

温度控制
基于PLC的智能加热座椅系统
电饭锅为什么不会把饭做糊?
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度控制
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施工质量监督管理
感应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研究
朔州隧道冬期混凝土施工热工计算
基于FPGA的大功率成像组件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集成一体化智能熔点仪的研究
基于模糊PID的液化气梭式窑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干燥仓库防潮工程防护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