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州蒲织保护与传承策略探析

2017-08-09刘春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蒲草雷州编织

刘春雨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雷州蒲织保护与传承策略探析

刘春雨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雷州蒲织技艺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雷”字号风物,曾伴随着南海丝路的开辟与发展兴盛一时。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传统技艺正受到科技、审美、流行时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度萧条。文章通过深入湛江麻章区太平镇对雷州蒲织的织造材料、编织工艺、发展现状等方面展开田野调查,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与传承策略,实现雷州蒲织的复兴梦。

雷州蒲织;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史记》载:“结括草为席,既洁且柔:洁可以祀神,柔可以养体”。蒲草属香蒲科水生多年草本植物,种类繁多,因其具有挺拔、耐磨、柔软等优点,一度作为我国古代草席编织的主要原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地处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素有“蒲草之乡”之称。雷州先民编织并使用蒲织品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曾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远赴重洋[1]。《海康县续志》记载:“蒲草……拔起晒干,男女手织,大者曰席,小者曰苞。商人运售香港澳门及外洋各埠”。可以说,雷州蒲织是凝结着民族智慧的历史与文化载体,是雷州地区发展变迁的见证者;是最具代表性的雷字号风物。在人类文明史、雷州开发史、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有着杰出的贡献。其中,雷州蒲织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的湛江麻章区太平镇、雷州沈塘镇等乡镇。这一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在2012年就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自然生态的雷州蒲织织造工艺

民间传统手工艺也是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手工艺的魅力之所在是手工,而其生命的所在,不仅停留在技上,也停留在艺上。雷州蒲织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历史悠久,织造工艺繁复,整个织造过程均由工匠纯手工完成。

1.1 晒草

干燥是蒲草编织的重要环节,决定草的色泽优劣、经济价值高低,同时,也直接关乎用于编织的蒲草的茎秆韧度与编织质量[2]。将从市场上买回来的新鲜蒲草放在庭院、路边等宽敞平坦的地方展开呈扇形进行晾晒,约每隔3小时将蒲草进行翻转晾晒,使其晾晒均匀。其中,晾晒的蒲草不能太湿(会霉烂变质),同时也不能太干燥(椿草开裂),影响织物美观。

1.2 压(椿)草

压(椿)草是将筒状蒲草压扁柔滑,以备编织的重要一环。过去主要是通过重达几十斤的木槌、石碾等对蒲草的砸压使其变扁变软(图1);而今在麻章的太平镇,多将晾晒好的蒲草放在平坦的马路上让过往的车辆碾压,并不时的将其翻动,使得蒲草的每一节都能得到均匀的受力,最终使蒲草达到软韧易编的效果。

图1 压草石碾(来源:作者自摄)

1.3 脱草裤

草裤是指蒲草基部的叶鞘(图2)。为使织造产品保持结实美观,一般要在织造前将蒲草的草裤脱掉。蒲草的草裤有些在晾晒过程中就已自动脱落,但有些则粘在根部稳固如初,虽然在椿压后会有些松动,但仍要通过人工用手指将剩余的草裤一一脱掉,以备下一环节的有序开展[2]。

图2 蒲草草裤(来源:作者自摄)

1.4 分草

将已进行脱草裤处理的蒲草,按照不同的编织产品要求进行长短不同的分草处理,并将其中的烂草剔除。其中细草编织费时费力,多作为编织精品物件用料。而后将分类好的蒲草宽松收拢成束,因而后煮染上色环节蒲草会吸水膨胀,故需捆扎宽松,以便捆扎处能更好的上色。

1.5 煮染

传统蒲织产品,多采用蒲草晾晒后的天然色泽,无需染色。20世纪50—70年代才出现染色蒲织产品,色彩主要有红色、绿色、咖啡色。现将大锅中装满3/4的清水,大火煮开,并根据自身喜好进行染粉的调制,因染制好的彩编织物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褪色现象,所以一般有经验的艺人都会将最初的颜色染深一个色度,以使得其能保持色泽艳丽之美(图3)。

图3 蒲草染色绿粉(来源:作者自摄)

1.6 后整理

为使染色之后的蒲草更具光泽且不脱色,一般在煮染之后要进行一定的处理。主要包含清洗、晾晒、储藏、椿草4个环节。

清洗:主要是为了使染好的蒲草在使用中不易脱色,用清水将染好的蒲草进行清洗处理。

晾晒:使清洗过后的蒲草水分蒸发,防霉防蛀。干燥程度仍保持在6~7成干为上。

储藏:将晾晒好的草放在防潮、干燥的地方进行储藏,时间为1~2天。

椿草:椿草环节主要是采用木杵对整理好的蒲草进行椿平、椿滑处理,以保证被椿砸的蒲草具有扁、滑的特点(图4)。

图4 椿草(来源:作者自摄)

1.7 编织

雷州蒲织多为手工艺人徒手完成。编织中会辅以穿针(图5)、剪刀等工具,用以完成收边、整理等工作。织造中通过对织入纬条、经条的飞数的把握形成不同的图案。其中分为一上一下直格法、挑二压二斜纹法以及杂步法。织造常见纹样有水波纹、城墙纹、回字纹、囍字等(图6)。

图5 蒲织穿针(来源:作者自摄)

图6 蒲织字纹(来源:作者自摄)

2 雷州蒲织发展现状

2.1 从业人员少

雷州蒲织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汉唐时期,曾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而一度兴盛发展,绵延千年之久。在明清两代,蒲织成为雷州地区大宗出口货物,也在一定上促使了从事雷州蒲草编织的人员的增加;特别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发展的高峰;在整个雷州地区,从事蒲草编织的人员高达十万人之多,年产蒲席、蒲扇等近2 000万件。现今,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经济效益低下的影响,雷州地区绝大多数的蒲织艺人早已另谋他业,仅剩下一些妇女在闲暇之余进行编制售卖。雷州蒲织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态势。

2.2 产品品类单一

品类即商品的分类,一个小的分类就代表了一种消费者的需求。传统的雷州蒲织产品多为蒲席、蒲扇等;整体上给人以品类单一之感,无法满足现代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这也是雷州蒲织价格低廉,在销量上仍无法突破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2.3 缺乏设计感

在针对性地开展雷州蒲织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如今的蒲织产品在编织图案上相较之前有所发展,但在整体上仍然存在着设计感不足之态,具体体现在色彩的搭配与造型设计两个方面。

2.3.1 色彩搭配单调

色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具有物的本质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观,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象征的意义、蕴含的寓意也不尽相同[3]。雷州地区地处我国南部沿海,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等造就了其独特的民俗色彩。雷州蒲织染色多以红色、绿色为主色,色彩搭配艳丽浓郁,对比强烈,地域特色鲜明。而然于今,基于受众对设计产品色彩的多重需求,雷州蒲织传统的用色则尤显搭配单一,有待丰富与完善。

2.3.2 造型设计平淡

造型作为设计艺术作品构成的重要元素,是产品设计功能与审美的重要评价指标。雷州蒲织传统产品因其功用性能的单一,造型多为规整的正方形、长方形、笠形,平淡之性,整体上缺乏与现代人审美相契合的形式美感。

3 雷州蒲织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3.1 完善对传承人的保护机制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与根本,建立与完善对雷州蒲织传承人的保护机制,是解决其传承危机的关键。可以在保证传承人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加大对其精神方面的关怀、鼓励与宣传,让每一个传承人在得到社会认可与尊重并激发其传承热情的同时,给予他们一个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这是整个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中之重[4]。

3.2 生产性保护

所谓生产性保护,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生产力和文化产品,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种保护方式[5]。其最终目的是消费,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了民众日常需求的变异性和多样性,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生产技艺必须在时代变迁中传承和发展[6]。

对雷州蒲织这一传统手工技艺而言,加强对蒲织传承人的保护,加大与设计部门的有机协作,创作出既能保持蒲织本真,又具创意,且迎合受众日益增长的产品多样化需求,以此来更好地实现雷州蒲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3.3 加大宣传力度

大多数的传统民族民间传统技艺或因经济、市场、交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使其慢慢走向没落、甚至衰亡。为此,让其能够得到场域之外的人所认知与接受,是对传统非物质文化得以更好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所在。之前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交通条件的闭塞等因素,雷州蒲织发展与传播空间很狭小。通过发挥现今信息时代的宣传技术,参与各种线上线下的雷州蒲织技艺与文化的展示和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了解它,以更好地实现雷州蒲织技艺与文化的传承。

3.4 传承人与校、企间的养分互给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传承的基础。为此,在保证传承人基本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对其自身的审美素养与设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是使其技艺与文化更好传承的有效途径。对于雷州蒲织,应充分发挥传承人与校、企之间的养分互给,为蒲织产品注入新鲜的设计血液,开拓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

4 结束语

雷州蒲织技艺作为雷州文化的重要代表,曾在南海丝路的开辟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信以国家海洋战略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将会使雷州蒲织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最终实现雷州蒲织技艺的伟大复兴。

[1]黎明.雷州蒲织[N].湛江日报,2011- 06-19(04).

[2]高诚苗.雷州半岛蒲草种植与蒲织传统工艺考察[J].老区建设,2016(8):29-36.

[3]赵军.颜色与民俗:另一个视角的中西比较[J].民俗研究,2004(4):168-175.

[4]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123.

[5]朱以青.生产技艺的生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视角[C]//山东省民俗学会会议论文集.济南:山东省民俗学会,2013:136-156.

[6]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3(1):19-24.

The Study 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Strategy of Leizhou Typha Angustifolia Knitting

LIU Chunyu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China)

Leizhou typha angustifolia knitting wa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Leizhou Peninsula culture marks. With Maritime Silk Road's opening and development, it has flourished. Now it has stagnated for fac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ste, fashion and so on.Through field work on weaving material, knitting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Leizhou typha angustifolia knitting Taiping town Zhanjiang city. Propos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Strategy for realize the great renaissance of Leizhou typha angustifolia knitting.

Leizhou typha angustifolia knitting;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026

A

刘春雨(1985-),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饰设计与文化研究。E- mail:1124801350@qq.com.

2015年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ZJ15QN02);2016年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C16117)

猜你喜欢

蒲草雷州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一针一线编织爱
曾如影
蒲草抄书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梦中题词
江城子
蒲草抄书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雷州书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