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市教育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2017-08-09周国哲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旧址杭州市遗产

周国哲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

杭州市教育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周国哲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

教育遗产和工业遗产、宗教遗产等一样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遗产,它们不仅承载和见证了杭州历代教育发展的历程,而且包含着杭州地区传统建筑本身特有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蕴。保护好这些教育遗产,不仅可以延续杭州的历史文化氛围,也可以提升杭州的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特色。文章通过对杭州市教育遗产资源的全面梳理和调查研究,分析目前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进一步保护的建议。

教育遗产;保护;问题 ;建议

教育遗产和工业遗产、宗教遗产等一样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州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7大古都之一,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遗产。保护好这些教育遗产,不仅可以延续杭州的历史文化氛围,也可以提升杭州的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特色,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因此,如何挖掘、保护、管理、利用好这些教育遗产目前已成为杭州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1 杭州市教育遗产总体概况

2007—2011年,杭州市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这是杭州有史以来较为全面、深入、细致的一次文物普查,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1 134处,其中有100余处为教育遗产。这些遗产大多为校园内建(构)筑物,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师生宿舍楼、校办工厂、碑亭、塑像等,还有与教育有着紧密联系的学堂、书院、藏书楼、图书馆、私塾、义学、碑刻等。目前,这些教育遗产(含校园内文化遗存)中,已有3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为市级文物保护点,17处为历史建筑。本文梳理了杭州市目前保存较好,价值较高的教育遗产(含校园内文化遗存)77处,详见表1。

表1 杭州市重要教育遗产(含校园内文化遗存)统计表

续表1

为了加强对杭州市区教育(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挖掘和保护杭州市各级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2009年杭州市规划局委托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杭州市区教育(建筑)遗产保护规划》,2013年7月份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杭州市政府。规划是从学校整体历史风貌保护和校园内重点建筑物保护两个层面对杭州市区教育遗产进行保护认定的[1]。

2 杭州市教育遗产的特点

2.1 时代特色鲜明

杭州市教育遗产早期遗存较少,主要是一些遗迹和遗址,如施肩吾读书处、瀛山书院遗址、万松书院遗址、碑刻等。大多数的教育建筑主要建造于晚清至20世纪50、60年代,建筑质量上乘,时代特色鲜明,历史脉络清晰,反映了杭州教育的发展历史。晚清的教育遗产建筑依然多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方式,如文澜阁、杭州府学(孔庙)旧址的大成殿、求是书院等。20世纪初,受西方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的影响,杭州的传统建筑形式发生急剧变化,这种态势在当时的文化教育业等公共建筑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如浙江图书馆旧址(含孤山馆舍和大学路馆舍)、之江大学旧址等,均采用了西式建筑形式或装饰元素。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建筑思潮的改变,这个时期校园建筑大都采用砖混结构的“简约民族形式”,抑或是具有苏联印记的“仿苏式”,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等。这些优秀的近现代建筑采用了较为坚固耐久的建材,在设计及施工时均精心制作,体量适中,注重细部装饰,至今原形制格局依然保存,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

2.2 类型丰富

古代教育遗产涵盖了官学、书院、孔庙、私塾、义学等各类教育场所。近现代教育遗产中有综合性大学,也有党校、团校、军校、农大、电子科技、师范等专科院校,还有相配套的各类藏书楼、图书馆、教职工宿舍等,一应俱全;教育层级从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到大学,构成十分完整的近现代教育建筑序列,这在国内其他城市都是不多见的,充分反映了杭州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事业的繁荣和昌盛。

2.3 功能延续较好

杭州教育遗产绝大多数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很大一部分建筑仍延续了原有的教育场所功能,作为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图书馆等进行使用,如之江大学旧址、浙江省第一师范旧址、蕙兰中学堂旧址等。另有部分已经修缮开放,继续发挥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如文澜阁、杭州孔庙、万松书院、求是书院等。

3 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1)之江大学旧址:位于杭州市之江路钱塘江畔秦望山上,系美国长老总差会创办的教会学校,现有钟楼、主楼、图书馆、慎思堂、都克堂等文物建筑20余幢。整个建筑布局高低错落,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且建筑格局解放前后无较大变化,为国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教会大学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浙江大学先后实施了之江大学旧址一期、二期、三期保护工程,分期分批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还委托专业单位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对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长远规划。

(2)浙江图书馆旧址: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28号、上城区大学路102号,由孤山馆舍与大学路馆舍组成。孤山馆舍始建于1900年11月,1903年扩充改建为浙江藏书楼,1909年又扩建为浙江图书馆。大学路馆舍建造于1928年,为一典型的欧式建筑。浙江图书馆旧址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处典范,也是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保存较好,历时70余年始终作为图书馆使用,对浙江文化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3)杭州碑林(孔庙、杭州府学旧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府学弄8号。孔庙自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至清代,一直是杭州府学所在地。藏《南宋太学石经》等大批碑石。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进行了全面整修,2006年至2007年又对大成殿建筑进行维修及彩绘修复,2008年竣工后正式对外开放。现在每年9月28日,都会举办祭孔大典,并长期举办各类中小学“开笔礼”“入泮礼”“成人礼”等活动,成为宣扬儒学文化的一处重要基地。

(4)万松书院遗址:位于杭州万松岭路76号。万松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经历代变迁,建筑日渐破败,杭州市于2001年启动复建工程,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现已成为西湖景区内一处新的人文史迹和杭州市第二课堂教育基地,常年举办各类青少年课外教育活动,开展“万松讲堂”,举办相亲大会,“万松书缘”也成为“三评西湖十景”之一。

4 存在的问题

4.1 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列入杭州市各级文保单位(点)及历史建筑的教育遗产是有法可依的,而大多数未定级的教育遗产就缺少有效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针对教育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对教育遗产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认定标准,未纳入现有文物保护体系的教育遗产面临着被破坏和毁灭的危险。

4.2 保护利用缺乏统一规划

杭州市规划部门虽然已编制了《杭州市区教育(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但目前仍未批准实施。由于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校园的标准化建设,大部分学校仅对已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建(构)筑物单体予以保留,其他建筑大多已经拆除重建,或即将面临着改造,造成教育遗产消逝严重[3]。随着高校逐步向高教园区积聚,原有老校区的更新改造及土地出让,高校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正在快速流失,如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理工大学等老校区风貌已荡然无存。因此,杭州教育遗产的保护规划亟须批准实施。

4.3 保护管理难度大

目前教育遗产的保护主要依靠教育部门、文物部门及房管部门,但监管难度较大。有些学校因为自身教学条件的需要,也不愿将建筑纳入保护的行列;有些学校利用暑假进行教育设施改造,为了赶工期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意将修缮方案或者装修方案报相关部门进行审查,等相关部门发现时已经实施或已完工,依法整改处理难度较大;还有部分校园教职工宿舍,通过房改,已变成私人产权,如浙江农业大学旧址部分小二楼建筑等,住户由于使用需要,未经文物部门同意随意对房屋进行装修改造,与文物保护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与矛盾。

4.4 保护管理意识不强

校方对校园教育遗产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人员保护意识不强,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存在不履行报批手续,擅自进行装修改造等现象,如浙江省第一师范旧址、浙大玉泉校区建筑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建筑群等;有的校方将文保建筑使用权授权给第三方,但缺少对第三方的监管,导致第三方未经审批随意对文保单位进行改造,如浙江省团校食堂建筑改造为咖啡厅;还有部分校园历史建筑一直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长期空置,造成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如浙江农业大学旧址、蕙兰中学堂旧址(含蕙兰小学旧址)等都存在空置现象。

4.5 保护经费不足

杭州市教育遗产点多面广,而且多数是没有保护级别的,尚未纳入文物保护体系中来,也无法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日常的保养维修费用由产权单位自己承担,资金缺口比较大。

5 保护管理建议

5.1 完善法律法规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杭州实际情况,制定杭州市教育遗产的保护条例或办法,明确教育遗产保护的内容、对象、原则与方法,明确保护机构的形式及职能、保护资金的来源与政策、违法行为的处罚程序与量度等,规范教育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使教育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

5.2 落实保护规划

建议杭州市政府对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杭州市区教育(建筑)遗产保护规划》进行专题研究,征求各相关部门(单位)的意见后,加快批准实施。规划成果及时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衔接。规划不仅重视对留存的单幢遗产建筑的修缮和保护,还要对学校名称、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历史风貌进行统筹保护。相关的各项建设活动都要充分考虑校园整体性,要与校园的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扩建、改建校外周边道路,也不得破坏历史风貌和环境氛围。

5.3 实施分级分类保护

教育遗产因历史变迁,其建筑面貌、文化价值、保存现状千差万别,因此对于其保护不能采用同一种模式。一方面要根据其价值大小,采用分级保护。现在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点)的教育遗产往往价值比较高,我们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利用;对于公布为历史建筑的教育遗产,应按照《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有关要求进行保护利用;对于一般的“三普”登录点,应进一步研究评估其价值,择优推荐为历史建筑,并参照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利用。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教育遗产的保存现状,分类保护利用。对保存较好仍在校园内发挥作用的教育遗产,应继续延用以前的教育功能;对保存尚好却无法继续发挥教育功能的教育遗产,可作为对外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加以利用,如开辟为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对保存较差且价值一般的教育建筑,可以在保持原风貌和主要结构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内部改造后,赋予新功能;对仅剩遗址的教育遗产,可以在遗址适当位置设立保护标志碑。

5.4 提高保护意识

进一步支持和拓展教育遗产的研究,挖掘、阐释教育遗产的价值。加强对教育遗产保护认识的宣传,加大市民、特别是学校决策者对教育遗产保护认识的教育。在师生中开展校史、校训、历史名人等方面的宣传,增强师生的校园自豪感,促进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教育遗产的价值,自觉保护教育遗产。还可以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教师节等节日,举办教育遗产保护专题活动或展览,扩大教育遗产的社会关注度,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

5.5 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政府给予资金补助,财政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并通过政策优惠的办法,着力解决教育遗产保护的资金问题。保护经费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拨付。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捐助,开辟多种资金来源,用于校园历史建筑和周边历史风貌的保护。

[1]郭大军,杨毅栋,李荔.教育遗产保护模式初探[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2]杭州编制建筑遗产保护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10(23):10.

[3]李方容,徐煜辉,李和平.教育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及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作用[J].四川建筑,2009(3):12-13.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Hangzhou Education Heritage Protection Present Situation

ZHOU Guoz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Center of Hangzhou West Lak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Hangzhou Zhejiang 310000,China)

Education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heritages together with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religious heritage, etc. Hangzhou owns abundant education heritage that not only carried and witness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urses of all previous dynasties in Hangzhou, but also contained unique historic value and aesthetic meaning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Well prote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heritage can both extend historic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enhance urban culture connotation of Hangzhou to manifest its urban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it aims to analyze existing problems and weaknesses in current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propose suggestions on further protection through completely combing and investigating education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Hangzhou.

educational heritage;protection;problem;suggestion

G122

A

周国哲(1983 -),男,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E- mail:hzzgz@163.com.

猜你喜欢

旧址杭州市遗产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油画
遗产怎么分
玻璃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千万遗产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