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喀什地区麻扎建筑特征研究初探

2017-08-09孙婧妍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喀什地区墓室伊斯兰教

孙婧妍,周 琦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新疆喀什地区麻扎建筑特征研究初探

孙婧妍,周 琦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麻扎是新疆地区特有的陵墓建筑类型,喀什地区作为麻扎建筑发源地,是丝绸之路新疆段中、下路的交汇点。麻扎处于这种历史文化悠久、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是新疆古建筑遗产的代表之一,又深受到中亚地区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在介绍麻扎建筑背景的基础上,探讨其组成、分类,并从造型、空间、建筑装饰与营造等方面详细对麻扎建筑的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深入解读,以此加深对麻扎地域建筑的理解,并对喀什乃至新疆地区同类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麻扎;墓葬;建筑特征

麻扎,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之后产生的一类陵墓建筑类型。最早起源于伊斯兰教王室的墓葬制度,后来成为普世性的宗教信仰寄托。17世纪中叶和卓统治时期是麻扎建筑在其发源地喀什地区的兴建高潮时期。与中国古代被赋予“永生”寄托的陵墓建筑不同,麻扎被认为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而备受世人朝拜。喀什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早期地区也是宗教活动较为兴盛的地区,喀什的麻扎数量众多,代表性强。但由于地区幅员辽阔的麻扎位置分散,故对麻扎建筑的研究较为零散且不成体系。本文通过对喀什地区麻扎建筑进行全面的实地调研,主要对其建筑特征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展现其承载人类文明历史、融合多元文化、丰富建筑遗产体系等重要价值。

1 麻扎建筑形成的宗教背景与发展历史

麻扎的产生和发展与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密不可分。一部新疆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囊括了麻扎的建筑历史。伊斯兰教与麻扎在喀什地区发展存在3个重要的时期:①喀喇汗王朝时期。该时期是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并大规模发展传播的时期。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武力入侵中亚,伊斯兰教开始由陆路向新疆地区逐渐渗透。直至公元9世纪,喀喇汗王朝第三代汗王苏力坦·苏图克·布格拉汗最先接受伊斯兰教,并在全汗国范围内推广。其子为他修建新疆第一座麻扎——苏力坦·苏图克·布格拉汗麻扎。虽然该时期存在的伊斯兰教主要是“正统流派”——逊尼派,但受到少数什叶派崇拜伊玛目(宗教领袖)和圣徒的影响,参谒圣墓的麻扎朝拜逐渐被人们接受与认同,发展成一种普遍的宗教活动。②叶尔羌汗朝时期。该时期伊斯兰教进入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苏非神秘主义广泛传播。苏非派又称“伊禅派”,主张在麻扎周围修建罕尼卡(布道所),并在此“苦行”以拯救自我、求得庇佑。苏非派对麻扎的狂热崇拜极大地带动了麻扎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麻扎在新疆地区的影响力。③和卓统治时期。伊斯兰教在此时期繁荣发展,麻扎崇拜的狂热也随之达到顶峰。和卓家族以“圣裔”自诩,享有极大的宗教权利和地位。为争权夺利伊斯兰教内部出现了喀什以北天山西部的白山派与莎车附近帕米尔一带的黑山派之间的斗争。他们把麻扎作为重要是宗教工具,不惜耗费大量财力竞相修建,掀起了麻扎建造的高潮。与此同时,和卓利用各种手段宣扬麻扎的神化地位,引发民众对麻扎朝拜的狂热,麻扎建筑空前发展。现存较好的霍加穆罕默德谢里甫麻扎、阿勒屯麻扎与阿帕克霍加麻扎(图1)等均是该时期建造。

图1 和卓统治时期修建的麻扎建筑

2 喀什地区麻扎的组成及分类特征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北依天山,西靠帕米尔高原,南临昆仑山系,东部地势高敞,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敞开,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三角绿洲。其中包括县级市——喀什市及其治下莎车、疏附、疏勒、伽师、英吉沙、麦盖提、叶城、岳普湖、巴楚、泽普10县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1自治县。喀什地区的麻扎按现存墓室建筑及墓群规模的不同,可以大体上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麻扎影响力的大小与规模没有直接关系。不论麻扎的规模如何,总结可以发现,基本的组成要素都包括:大门、墓室建筑、礼拜寺3大部分。大型麻扎通常除了大门、墓室建筑、礼拜寺3大部分之外,还有罕尼卡、教经堂、接待室、沐浴室、庭院水池、阿訇或谢赫住宅及其他附属建筑共同组成庭院式或宫殿式的建筑群。例如,喀什的阿巴霍加麻扎、叶尔羌汗国王陵等。

麻扎在阿拉伯语中原指“参观之地”“游览地”,伊斯兰教传入以后,被定义为伊斯兰教圣贤的陵墓。事实上,麻扎的分类远不局限于此。在社会属性方面,将麻扎分为可汗麻扎、宗教首领及圣徒麻扎和民间麻扎3大类。3类的具体细分及在喀什地区的代表性见表1。

表1 麻扎建筑的分类

3 喀什地区麻扎墓室的建筑特征

麻扎建筑因其规模大小的差异,组成要素也不尽相同。大型麻扎通常包括大门、麻扎墓室、礼拜寺、教经堂及一些附属建筑;而小型麻扎只具备大门和麻扎墓室,有的甚至只保存墓冢。所以下面以麻扎建筑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麻扎墓室为代表来研究麻扎建筑的建筑特征。南疆麻扎与中原地区陵墓建筑有较大差异,但因其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建筑布局自由灵活,外部造型、内部空间以及细部装饰符合阿拉伯及西亚地区建筑基本特征,建筑的穹顶受到施工技术和传统手法的影响厚重浑圆,不似西方穹顶的轻巧尖耸。总体来说,建筑在维吾尔族地方传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融入西亚伊斯兰的建筑风格。

3.1 建筑的外部空间特征

麻扎墓室的朝向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于清真寺,要求朝拜时信徒必须面向圣地麦加的西方,清真寺的朝向为坐西朝东。相反,麻扎墓室的入口朝向没有统一要求,也不强调必须处于正方位上,而是根据地形起伏、道路位置、人流走向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灵活布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过贯穿全局的轴线布置和递进式的院落群组[1]来烘托陵墓威严肃穆的气氛。而麻扎建筑的院落布局自由灵活,不强调轴线,麻扎周边较为开放,增加了它的亲和力。加之众多宗教活动都是围绕麻扎进行的,大大削弱了其作为陵墓建筑的距离感。麻扎墓室的立面形式主要分为3种:单穹顶式(阿巴克霍加麻扎、阿不都热合曼王麻扎)、多穹顶式(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麻扎)和平顶式(叶尔羌汗王赛义德麻扎、哈不德穆罕默德麻扎),如图2所示。穹顶式麻扎主立面大多为“横三纵三式”。横向可分3段,两侧是对称的装饰墙面连接“半嵌入式”圆形角柱,中间为突出于主体墙面的长方体入口部分。纵向分为3段,上层是墓室穹顶,顶部承托一小型的邦克楼。中层是入口上方的多个米合拉甫[2]与墓室四隅角柱上端的邦克楼。下层是方形大门以及入口处高耸的尖拱凹龛,龛后壁呈三面体,曲形上收。平顶式麻扎受到中原地区建筑风格影响建造,如叶尔羌汗王赛义德麻扎,采用中国传统木架结构平屋顶,檐部带斗拱并向外出挑,顶部密肋梁和门窗形式、柱头雕花均为当地做法。可见随着时间推移,麻扎外部风格受不同地区建筑风格影响而不断演进与融合。

图2 麻扎墓室的立面形式

3.2 建筑的内部空间特征

麻扎墓室平面形式有3种:绝大多数是面宽略大于进深的方形,四角半嵌入圆,如艾比甫·艾洁木麻扎、阿巴克霍加麻扎;少数麻扎的平面为八边形形状;此外还有平面功能复杂与其他附属用房组合在一起的形式,如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麻扎等。对于大部分麻扎来说,平面形式为中轴对称式。主墓冢一般处于轴线中心位置或偏向一侧。普通男人的墓冢多为2层墓基和摇篮型的墓体,每层墓基分别象征国事和家事;普通女人的墓冢多为3层墓基和摇篮型的墓体。墓冢外采用琉璃砖贴面或石雕装饰。

墓室内部由于穹顶的关系显得十分高耸,使人产生敬畏之感。穹顶下部开多个小窗,以满足光照和通风的要求。墓室内墙有众多龛空间又称凹壁,是两边对称中间凸起的尖拱造型。此种形式进而衍生出了半圆形、二心拱形、多心拱形,并且运用到窗洞口的形式中。室内的这种龛空间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而且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3]。为了承受穹顶的压力和侧推力,加之材料的限制,墓室墙体均比较厚重,有的厚度可达2 m。

3.3 建筑装饰与建造技术特征

麻扎建筑的装饰艺术显现了浓郁的新疆维吾尔族特点:①有秩序的重复性与单一性。装饰符号上采用三角形、方形、菱形或不规则几何图形组合变化而成的基本单元,通过重复整齐规则的排列,即可产生富于秩序的美感。此种做法常见于麻扎墓室的窗口格栅、屋顶上檐装饰及不贴琉璃砖的麻扎外墙。装饰艺术的单一性主要是指装饰的类别,受教义的限制不能出现人、动物一类生命体的具象图样,致使其图案大多为经过创作和提炼的抽象符号,如阿拉伯书法变体的古兰经经文图。②富有规律的变化性和创造性。装饰符号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即植物图案。它是由藤蔓、花卉等多种植物搭配几何线条创造而成的。将其图案烧制在规格相同的白、蓝、绿琉璃砖上,如图3所示,贴于建筑的外墙或穹顶,在重复中产生一种变化性与韵律感。③不喜空白、崇尚繁复。伊斯兰教认为空白是魔鬼出没的地方,故应以稠密的纹饰填满空间[4]。所以不论何种纹样其排列手法均是繁复细密、起伏有序。而与这种看似“热闹”的装饰手法不同,麻扎墓室的色调除局部有较鲜艳的彩绘外,大部分采用素雅的颜色,符合麻扎作为墓葬建筑的使用性质。

麻扎墓室的建造材料主要为当地的土坯砖。高耸的穹顶结构与敦厚的方形主体浑然一体皆为砖砌。穹顶的砌筑方式采用了叠涩技术与拱顶技术的结合。早在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之前,拱顶技术广泛应用于民居,随后才被运用到麻扎等宗教建筑上。穹顶的砌筑是在主体方形的基础上利用室内增券次地转化的办法。从方形依次发八券、十六券,最后转变成穹顶,顶部的压力和推力通过券的支撑逐级递减,最后由下面厚重的墙体抵消。

图3 琉璃砖装饰图样

4 总结

喀什地区的麻扎建筑既是中国古代墓葬建筑一种特殊的类型,又深受到中亚地区建筑特色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喀什地区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亚伊斯兰文化交融的物质载体。喀什地区麻扎点状分布于新疆丝绸之路中路的两侧,印证了古商道的发展轨迹,为丝绸之路补充了相关资料。同时麻扎的风格多样化,间接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对话中的重要作用。喀什地区麻扎建筑群布局自由灵活,院落宁静庄重,具有悠久的历史内涵。建筑风格独特,外部空间符合中亚地区陵墓建筑的分段式特征;内部空间以及细部装饰具有浓重的维吾尔族风格,同时融入当地传统做法和工艺。建造技艺采用了西方的拱券技术,材料运用当地的黏土、砖石材料,营造手法为传统中式。对喀什地区麻扎建筑的探讨,为新疆麻扎墓葬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该类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提供详细资料,为更进一步理解与探索新疆地域性建筑提供了方法。

[1]邓峰.中国古代陵墓展示利用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23-25.

[2]张泓,李钢.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建筑中的龛空间:米合拉甫[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03(2):16-20.

[3]张睿.新疆伊斯兰麻扎建筑艺术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43.

[4]左力光.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M].北京: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18.

Study on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azar Building in Kashi District

SUN Jingyan, ZHOU Q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Mazar is the unique type of mausoleum tomb in Xinjiang, while Kashi area is not only the birthplace of Mazar building, but also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Mazar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f Xinjiang, which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Central Asia, and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architectural background of Mazar,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composition, classification,modeling, space, building dec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similar buildings in Kashi and Xinjiang.

Mazar;mausoleum;architectural feature

TU251.2

A

孙婧妍(199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 mail:747812523@qq.com.

猜你喜欢

喀什地区墓室伊斯兰教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墓室探秘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