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鸡肉别入九误区
2017-08-07王荣华
王荣华
鸡肉是白肉,营养高,很多人都知道白肉比红肉好,所以鸡肉是我们饮食生活中最常食用的肉类。那么你对鸡肉的正确吃法了解得多吗?对于鸡肉的食用,我们常常存在着不同的误解,以下几种则是最为常见的。
误区一:土鸡营养远远高于肉鸡。现在很多人喜欢吃土鸡,一是因为它肉味好,二是觉得土鸡吃的是五谷和小虫子,都是天然、无污染的饲料,营养价值高。但实际上,土鸡和肉鸡在营养构成上没有实质性差异,只是土鸡肉中抗生素类药物残留相对较少,从这点来说,对健康更为有利。
误区二:老母鸡营养价值高。鸡肉的营养成分中,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仔鸡蒸煮之后,肉极容易酥,肌肉纤维非常细嫩、松软、适口、味美。老母鸡一般用来炖汤,但鸡肉往往越烧越硬,不易煮烂。这是因为仔鸡的肉里含弹性结缔组织极少,多数是易溶于水的胶原结缔组织,不到100℃就可分解成可溶性胶蛋白,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而老母鸡肉中,多是不易溶于水的弹性结缔组织,即使160℃的高温烧煮,也不能使之变成可溶性胶蛋白,人体就没法吸收而被排出体外。因此,仔鸡的营养价值比老鸡肉的营养价值高。
误区三:很多人都习惯去市场买活鸡,现场宰杀回家就炖汤,觉得这样炖出的鸡汤味道最鲜美。其实,鲜鸡买回来后,应该在冰箱冷冻室里放3~4 h再取出解冻炖汤,这样的鸡汤味道才更鲜美。这个道理跟不要吃鲜鱼一样:活鱼宰杀后,鱼肉的肌纤维逐渐出现僵直,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不能分解产生氨基酸,而氨基酸正是鱼肉鲜味的主要成分。只有当鱼体从高度僵硬,逐渐开始向自溶阶段进行转化时,鱼肉中丰富的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才逐渐分解为人体容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
误区四:鸡皮很油,含脂肪多,应在烹饪前去掉。这样做不仅会破坏鸡肉的美味,同时,在鸡皮和鸡肉之间有一层薄膜,在保持肉质水分的同时也防止脂肪的外溢。所以,在烹饪后去皮才是正确的。
误区五:鸡胸肉的脂肪和热量要比鸡腿肉低,所以鸡胸肉比鸡腿肉更健康。其实只要把鸡皮去掉,鸡腿肉的脂肪含量还是相对较低的,而且鸡腿肉含铁比鸡胸肉多,味道也要比鸡胸肉好。
误区六:黄皮鸡要比浅色皮的鸡脂肪含量低。鸡皮的颜色是由饲料决定的,跟营养价值、味道、鲜嫩度及脂肪的含量都无关。
误区七:烹饪好的鸡肉,如果鸡骨周围发黑,就说明熟鸡肉变质了。在烹饪鸡肉时,黑色的营养色素会从骨头中渗出,它含铁,可以安全食用。
误区八:喝汤不吃肉。很多人只喝汤却把炖过的肉弃之不食的做法也不妥,实际上鸡肉比鸡汤更有营养。此时的鸡肉已经被炖得很烂,容易消化也利于营养被吸收。想要更好的营养,还是应该主吃汤里的鸡肉,适当喝一些汤当作调味,这才是科学有效的滋补。鸡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属于优质蛋白,鸡油中含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鸡汤中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味道鲜美。鸡汤可刺激胃液分泌、改善食欲、帮助消化、促进乳汁分泌。但鸡汤的热量不高,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如鸡肉多,所以一定要边喝汤边吃肉,这样才能起到补益的作用。
误区九:鸡肉人人皆宜。鸡肉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老年人、病人、体弱者更宜食用。但感冒伴有头痛、乏力、发热的人及内火偏旺和痰湿偏重之人忌食鸡肉、鸡汤;肥胖症患者和患有熱毒疖肿之人忌食;高血压病人和血脂偏高者忌食。鸡肉鸡汤中含脂肪较多,会使血中胆固醇进一步升高,引起动脉硬化,冠心病,使血压持续升高,对病情不利;患有胆囊炎、胆石症的人忌食,以免刺激胆囊,引起胆绞痛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