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云南映象》
2017-08-07党兵
党兵
云南有许多种面孔。
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哈尼梯田的大地史诗,五百里滇池激荡的浩瀚历史,古城的酒吧街上缓缓流淌的情怀如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云南。不可否认的是,云南最负盛名的还是她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这片美丽的土地上,26个民族和谐生存,舞蹈、歌唱、节日、民俗……成就一个奇异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不是长期生活在云南的人,很难在几次旅行中体验所有的民族景观。幸好有《云南映象》,这台2个小时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将原创乡土歌舞精神和现代民族经典全新整合重構,集中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云南映象》是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亲身打造,这部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作品;可以算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舞蹈艺术方面的一大示范之作。舞剧全长120分钟,由“序———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祭火”、“朝圣”、“尾声———雀之灵”等7场歌舞组成,来自滇山村寨的数十名舞蹈演员用极其质朴的歌声和肢体语言,加上空灵悦耳的音乐,古典抽象的画面,心灵的回归、生命的激情、灵魂的升腾均尽数诠释,这台被评论家认为是“独一无二”的舞台之作,以其感人至深的抒情描述和既抽象又真实的艺术形象,紧紧地攫住了观众的心,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进入了美的境界,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得到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正如《云南映象》在概述中所说:“在歌舞集中,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的碰撞,将带给您一种特定的‘云南映象。”
《云南映象》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原生态云南民族歌舞。作为《云南映象》剧的艺术总监、编导和主演,杨丽萍说:“《云南映象》应该是民间舞蹈的集纳,无论其形式或内容,都是原生态的。”这里所谓的原生态,包括节目取自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舞蹈元素;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元素组合;服装道具设计制作采取各民族着装的生活原型;70%的演员是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演员等,以此来表现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之深厚积淀,反映云南民族的音乐、舞蹈资源和服装资源等等,最后在时空错位、视觉错位中构建一种生态情感,留给观众一种特定的“映象”。
《云南映象》是云南民俗的一次集中展示。杨丽萍遴选了“烟盒舞”、“海菜腔”、“花腰彝”、“打歌”等十多种云南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一切动作都是来自于生活中诸如耕种、纺织、收割、推磨等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杨丽萍试图用这样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情感,展现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歌舞的绚丽色彩,成就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譬如“烟盒舞”,这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带彝族尼苏支系(俗称“三道红彝”)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他们以传统的装烟丝盒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弹响作节拍,弹奏出一种语言示爱的方式,舞蹈的高潮是跳一种模仿自然界昆虫交尾的舞姿,有的像“扭麻花”、有的像“鸽子渡食”,有的像“蚂蚁走路”,还有的像“鹭鸶拿鱼”等等,这些独特的舞蹈语汇,使广大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独特习俗、文化所渗透出来的历史思维和哲学内涵,更多的凸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云南映象》表现出蓬勃向上的原生态生命意识。《云南映象》表面上是对云南博大深邃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人们透过舞台瞭望到云南文化的一扇窗口,而实际上却表达了自然和生命的和谐关系,它的真正原生态文化还是植根于云南这片浸润了太多民俗民风的广袤沃土,在“序———混沌初开”中,藏族老人对玛尼石和牛头拜了拜,拉开了精神之旅。在“太阳”中,来自6支不同少数民族的非专业演员们敲响几近于绝响的62面大鼓,节奏催人心魄、如雷如风。“土地”中,彝族姑娘用滇南四大腔中难度最高的“海菜腔”震撼了观众的灵魂。“家园”中对自然的敬畏和祭祀使我们重温祖先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美。“祭火”里的面具、葫芦笙、东巴舞与涅磐舞直入人心,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心灵的虔诚。这场强调“原生态”的歌舞,带着原汁原味的野性和激情,恰到好处的生涩,不加修饰的舞台背景,不加掩饰的情欲,以及质朴的歌声、形体造型和回味无穷的意境,无不弥漫着原始的沉郁气质和生气勃勃的原始特征。
可以说,《云南映象》时时闪耀着生命的火花,处处充盈着生命的涌动。它之所以被演绎得如此激情澎湃、质朴纯粹,并且打动人心,就在于那是一种活脱脱的生命力量,是生命意识的蕴积与喷发,是生命意识的象征与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