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 T与MR I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效果比较

2017-08-07董祥宝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癌灶门静脉螺旋

董祥宝

(徐州民政医院放射科,江苏 徐州 221003)

C T与MR I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效果比较

董祥宝

(徐州民政医院放射科,江苏 徐州 221003)

16层螺旋Ct;MRI增强扫描;小肝癌;诊断

小肝癌又称为亚临床肝癌或早期肝癌,一般指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cm或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cm的肝癌。小肝癌患者临床上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一旦有症状出现时,多数已经发展到中期或晚期,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螺旋Ct扫描和MRI增强扫描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探讨了两种方法对于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9月-2015年7月收治的小肝癌患者64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n=32)和实验组(n=32)。实验组中,男女比例20:12,年龄30-65岁,平均46.5±2.8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2:10,年龄32-68岁,平均47.3±3.4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患者晓肝癌的检出率。

1.2.1 对照组:行16层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平行扫描,扫描部位是患者的上腹部,全肝脏。然后利用动态增强扫描方式进行检查,使用高压注射器将100ml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入肘静脉,注射速率2.5-3.0ml/s,肝动脉期25-29s,门静脉期44-59s,延迟平衡期时间300s。注射造影剂后,调整扫描时间,动脉期19-28s,门静脉期54-64s,延迟平衡期时间100-110s。完成扫描后分析图像,并进行相应处理。

1.2.2 实验组:行MRI增强扫描。实施平行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tR参数为3.8ms、tE参数为1.8ms、t1参数为7.0ms,层块厚度的参数范围135mm-165mm,层厚3mm,层间距2mm。在进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时,使用高压注射器将30ml造影剂钆喷酸葡胺注入肘静脉静脉,注射速率3ml/s,注射完毕后,每隔10s、45s、95s进行扫描。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学特征

2.1.1 对照组:平扫时肿瘤为圆形,呈浸润性生长。癌灶直径<3cm,密度存在差异,呈不均匀状态,甚至可见液化坏死区域。平扫检出癌灶28个,其中26例患者为单个癌灶,1例患者的癌灶为2个,未见3个癌灶及以上的患者。行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增强较为明显,肝动脉可见显影;门静脉和肝脏增强较为显著,肝内门静脉的分支较为清晰。增强扫描时检出癌灶35个,其中28例患者为单个癌灶,2例患者癌灶为2个,1例患者的癌灶为3个。

2.1.2 实验组:平扫时,化学位移成像中信号出现反相位丢失现象,同时出现假包膜征。平扫检出癌灶30个,其中22例患者为单个癌灶,1例患者的癌灶为2个,2例患者的病灶为3个。行动态增强扫描时,癌灶边界清晰可见,肝动脉、门静脉的病变情况较为清晰。动态增强扫描检出癌灶38个,其中31例患者为单个癌灶,2例患者的癌灶为2个,1例患者的癌灶为3个。

2.2 检出率比较 对照组经病理结果确诊,共检出38个病灶,16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分别为73.7%和92.1%;实验组经病理结果确诊,共检出40个病灶,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分别为75.0%和95.0%。两组患者平扫和增强扫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CT和MRI检出率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3 讨论

肝细胞癌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据有关资料显示[2],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及早发现存在相关性,因此,如何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有学者研究发现,小肝癌患者实施手术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存活率高达80%以上[1]。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小肝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诊断小肝癌临床常采用Ct扫描,但小肝癌的癌灶分布具有特殊性,常位于肝叶深部,因此常需实施Ct增强扫描。近年来,MRI亦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小肝癌的诊断中,应用MRI扫描检出率相对较高,不仅可以检出直径较小的病灶,行增强扫描时还可以观察癌灶的供血情况。但MRI扫描费用较高、检查时间较长,要求也相对较高。

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分别行Ct和MRI检查,平扫(73.4% vs 75.0%)和增强扫描(92.1% vs 95.0%)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螺旋Ct扫描和MRI检查诊断小肝癌的价值相当,且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

综上所述,在小肝癌诊断中,应用16层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的检出率相当,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采取何种诊断方法。

[1]谢敏.16层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方法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J].罕少疾病杂志,2011,18(1):22-23.

[2]张贵彬,谢强,林焕西,等.飞利浦16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方法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探讨[J].哈尔滨医药,2013,33 (2):115.

(短篇报道栏目编辑:张玉亭)

R735.7

A

1004-6879(2017)04-0348-02

收稿日期:2017-02-27)

猜你喜欢

癌灶门静脉螺旋
MRI-DWI对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复发微小癌灶的诊断价值
探讨CT对乙肝肝硬化相关性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乳腺癌多发性癌灶的相关因素分析与临床研究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超声评分法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
旋风“螺旋丸”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