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分析*
2017-08-07彭长征余玉玲雷云国
彭长征,余玉玲,雷云国
(东莞市东城医院疼痛科,广东 东莞 523007)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分析*
彭长征,余玉玲,雷云国
(东莞市东城医院疼痛科,广东 东莞 523007)
目的:观察应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确诊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均采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于术后1个月、3个月评价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结果:30例患者术后1天、1周、1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的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的治疗优良率分为90.0%(27/30)和93.3%(28/30)。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确切。
颈椎间盘突出症;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
颈椎间盘突出症为我国临床十分高发的一种骨科疾病,发病实质是颈部椎间盘因反复性轻微损伤或急性轻微损伤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对颈神经和脊髓造成压迫[1]。本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一侧上肢有麻木感等,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学习和生活。临床早期多采用保守的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进展[2]。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微创手术[3]。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3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探讨了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3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未合并心、脑、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30例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5-76岁,平均(53.1±2.9)岁,病程1个月至5年,平均(2.6±0.5)年。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30例患者均采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进行治疗,仪器为北琪双极射频热凝器及配套的穿刺针和电极。
具体手术步骤: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颈下放置垫枕,增加颈椎间隙。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确定靶点,术中在影像学的引导下标记穿刺点,选用合适的穿刺针穿刺进入靶点位置,X线透视明确是否穿刺至靶点。准确穿刺至靶点后,拔出穿刺针芯,将匹配的电极置入穿刺套管针内,连接好导线。严格按照治疗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先对患者实施高频电流刺激,再对患者实施低频电流刺激,起始温度设置为60℃,然后逐渐增加至90℃。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根据患者的耐受限度调整治疗参数,最大耐受温度连续治疗4个周期,每个周期持续时间100s,之后再提升2℃,治疗1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①30例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的疼痛程度;②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的临床治疗优良率;③术前,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
1.4 评价标准
1.4.1 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在白纸上画一条长度为10cm的线段,以毫米为单位标记好刻度,1毫米计0.1分,线段0的一端为0分,表示无痛,10的一端为10分,表示最痛,要求患者在最能够反映自身疼痛的分值处做标记。
1.4.2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者体征变化和颈椎活动情况判定疗效。优:患者颈部疼痛等体征基本消失,颈椎功能恢复正常,不影响生活和工作;良:患者颈部疼痛等体征明显减轻,颈椎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但偶尔出现短暂不适;差:患者体征缓解不明显,日常生活受限;无效:患者颈部疼痛等体征进一步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1.4.3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中的ADL
项目进行评价。ADL项目共包括10个评价维度(进食、床位间的移动、个人卫生处理、上厕所、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脱衣服、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每个评价维度的评分范围是0-10分,总分范围0-100分。评分为10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够完全独立,91-99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需要轻度依赖他人,61-9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需要中度依赖他人,21-6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需要严重依赖他人,评分<2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1.5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指标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指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30例患者术后1天、1周、1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ADL评分(±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和ADL评分(±s)
与术前评分比较:*P<0.05
评定时间例数VAS评分ADL评分术前305.39±0.4651.3±2.6术后1天302.85±0.35*—术后1周302.31±0.33*—术后1个月302.01±0.19*59.8±2.1*术后3个月30—70.6±3.1*
2.2 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 30例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的治疗优良率分为90.0%和93.3%,两个随访时间点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0例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的治疗优良率(n=30)
2.3 患者治疗前后的ADL评分 30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我国临床上用于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4]。其中保守治疗是早期我国临床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总结长期临床应用经验发现,保守治疗适用于初次发病、突出物较小、临床症状较轻微的患者[5]。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确切疗效,但创伤较大,且术后存在复发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医疗仪器层出不穷,使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也进入了微创治疗时代[6]。
为进一步改善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我院于2013年开展了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该治疗方法是目前我国临床上用于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微创方法,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的优势[7]。本研究对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30例患者术后1天、1周、1个月疼痛程度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并且术后1个月、3个月的临床治疗优良率均达到了90%。本研究提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效果,与李靖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将射频直流电直接作用于颈椎间盘突出部位,能有效消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减轻或消除髓核膨出对颈神经和脊髓的压迫,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能在短时间内增高局部温度,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减轻局部炎性反应,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8]。
综上所述,采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开展应用。
[1]刘明.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6(1):25-27.
[2]王汝雯,何树娟,杜丽丽.射频靶点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40例的护理效果[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 (12):1334-1335.
[3]胡水燕.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4,27(9):396-397.
[4]邹绵芳,张秀萍,罗华,等.前入路颈椎间盘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1):155-156.
[5]贺娟敏,夏保志,孙剑,等.射频三氧硬脊膜外置管联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1):67-68,78.
[6]许玉红.臭氧联合靶点射频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模式及康复指导[J].医药前沿,2015,5(3):90-91.
[7]魏建梅,王志剑,张达颖,等.颈前入路不同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4,10(4):252-257.
[8]毕殿海,曾欢高,廖勇,等.三重叠介入手术疗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4,27(11):294.
[9]李靖,吴成富,余四海.射频靶点臭氧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4):58-59.
CLINICAL ANALYSIS OF TREATING PROPLASE OF CERVICAL INTERVETEBRAL DISC WITH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AND TARGET ABLATION OF 30 CASES
PENG Chang-zheng, YU Yu-ling, LEI Yun-guo
(Department of Pain Management, Dongguan East City Hospital, Guangdong Dongguan 523007,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reating proplase of cervical intervetebral disc with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and target ablation. Methods: 30 cases of proplase of cervical intervetebral disc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all tre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and target ablation. The VAS score and Barthel index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ain degree and ability of daily life (ADL)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excellent-effective rate of patients was evaluated 1-month and 3-month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the VAS score of 30 patients 1 day, 1 week and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were all decreased, while the ADL score were all increased (P<0.05). The excellent-effective rate of 30 patients 1 month,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as respectively 90.0% (27/30) and 93.3% (28/30). Conclusions: Treating proplase of cervical intervetebral disc with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and target ablation can relieve pain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aily life effectively, so has defnite curative effects.
Proplase of cervical intervetebral disc;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and target ablation; Clinical effects; Ability of daily life
R681.5
A
1004-6879(2017)04-0289-03
2016-09-21)
* 2015年东莞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一般项目(2015105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