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湖沼研究

2017-08-07吴家洲刘锡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洛阳特点功能

吴家洲, 刘锡涛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湖沼研究

吴家洲, 刘锡涛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汉魏时期是洛阳湖沼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该时期洛阳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湖沼共有55个, 湖沼数量多, 面积大, 多为人工开凿, 缘渠分布, 注意与寺庙、 园林相结合。 湖沼功能多样, 既可供水给城市, 又可灌溉农业; 既可漕运, 又可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还可以旅游观光。 对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湖沼的研究, 有利于深入了解汉魏时期洛阳的城市规划, 合理开发利用湖沼资源。 关键词: 汉魏时期; 洛阳; 湖沼; 特点; 功能

《说文解字》云:“湖, 大陂也。 沼, 池也。 池, 陂也。”[1]976-977《广雅》也云:“沼, 池也。”[2]147孔安国曰:“渟水曰池, 圆曰池, 方曰沼。”[3]554本文所说的湖沼指陆地上或大或小、 或深或浅的水面, 包括湖泊和沼泽两种地貌类型。 具体来说, 包括湖、 泽、 渚、 渊和陂、 塘、 海、 池、 堨等9种类型, 大致上说, 前4种属于天然湖沼, 后5种基本上属于人工湖沼。[4]181本文所说的洛阳地区以北魏时的洛阳城范围为标准, 包括周边地区。 洛阳都城在东汉形成规模, 曹魏和西晋继续沿用东汉城池, 城门位置和数量没有变化, 但名称多有更改, 北魏洛阳城依魏晋洛阳城而修复、 扩建。[5]21北魏洛阳城规模空前宏大, 东汉和魏晋以来的洛阳城则变成了内城, 形成了宫城、 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5]22北魏洛阳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约15公里[6]204, 大概相当于今洛阳市区与偃师市区中间的区域。

洛阳地区是我国河洛文化的中心区, 地处中原腹地, 为“天下之中”[7]65, 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汉魏时期, 洛阳更是我国经济、 政治、 文化的中心, 经济、 政治、 文化的发展繁荣也为湖沼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西汉以前, 见于文献记载的湖沼很少, 笔者在文献中只找到了两个明确记载的湖沼, 一个是圉泽(东圉之泽), 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召伯逆王于尸, 及刘子、 单子盟。 遂军圉泽, 次于堤上。”[8]1475另一个是狄泉(翟泉), 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左传·定公元年》载:“元年春王正月辛巳, 晋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 将以城成周。”[8]1522从秦汉开始,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期, 洛阳地区湖沼的发展也进入第一个高峰期, 出现了大量湖沼。 这些湖沼对于调节河川径流、 改善地区气候环境、 发展农业经济等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4]176《后汉书》《北史》等正史, 《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等地理专著, 《洛阳伽蓝记》等游记, 《河南志》《洛阳县志》等地方志均记载有大量的湖沼。

一、 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湖沼概况

汉魏时期洛阳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湖沼共有55个, 绝大多数位于今洛阳市附近。

1. 蒙汜池。 《洛阳伽蓝记》曰:“长秋寺……寺北有蒙汜池。”[9]33

2. 碧海曲池。 《洛阳伽蓝记》曰:“凌云台下有碧海曲池。”[9]35-36

3. 灵芝九龙池。 《洛阳伽蓝记》曰:“灵芝均台……西有九龙殿。 殿前九龙吐水成一海。”[9]36《太平御览》卷六十七引《晋宫阁名》曰:“灵芝池广长百五十步, 深二丈。”[10]318

4. 石崇池。 《洛阳伽蓝记》曰:“昭仪寺有池, ……此地是晋侍中石崇家池, 池南有绿珠楼。”[9]41-42

5. 永和里南池。 《洛阳伽蓝记》曰:“嵩明寺北有永和里……里南北皆有池。”[9]44

6. 永和里北池。 记载参考第5项。

7. 翟泉(苍龙海)。 《洛阳伽蓝记》曰:“太仓西南有翟泉, 周回三里。 ……”[9]47《水经注》曰:“池水又东流入洛阳县之南池, 池, 即故翟泉也。”[11]394-395

8. 天渊池。 《洛阳伽蓝记》曰:“华林园中有大海, 即汉天渊池……”[9]47《洛阳县志·古迹》载:“园东引翟泉西通谷水注园内大海中, 海即汉时天渊池。”[12]832

9. 玄武池。 《洛阳伽蓝记》曰:“海西南有景阳山……山北有玄武池。”[9]48

10. 流觞池。 《洛阳伽蓝记》曰:“柰林西有都堂, 有流觞池。”[9]50

11. 扶桑海。 《洛阳伽蓝记》曰:“柰林西有都堂, 有流觞池。 堂东有扶桑海。”[9]50

12. 张伦宅池。 《洛阳伽蓝记》云:“昭德里。 惟伦最为豪侈 ……园林山池之美, 诸王莫及。”[9]69

13. 景明寺外山池。 《洛阳伽蓝记》曰:“景明寺……房檐之外, 皆是山池。”[9]93-94

14. 景明寺三池。 《洛阳伽蓝记》曰:“景明寺 ……寺有三池, 萑蒲菱藕, 水物生焉。”[9]93-94

15. 高阳王寺池。 《洛阳伽蓝记》云:“高阳王寺……其竹林鱼池, 侔于禁苑。”[9]116-117

16. 冲觉寺池。 《洛阳伽蓝记》云:“冲觉寺……土山钓池, 冠于当世。”[9]123-124

17. 咸池。 《洛阳伽蓝记》曰:“宝光寺 ……园中有一海, 号咸池。”[9]132-133

18. 鱼池。 《洛阳伽蓝记》曰:“洛阳大市……市西北有土山、 鱼池。”[9]136

19. 河间寺池。 《洛阳伽蓝记》曰:“四月初八日, 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入其后园……朱荷出池。”[9]147

20. 大觉寺池。 《洛阳伽蓝记》曰:“大觉寺……怀所居之堂, 上置七佛, 林池飞阁, 比之景明。”[9]151-152

21. 方湖左边池。 《水经注校》曰:“谷水又东, 左迤为池, 又东右出为方湖……”[11]403

22. 方湖。 记载参考第21项。

23. 鸿池。 《后汉书》载:“癸巳, 诏以鸿池假与贫民。”[13]91《水经注》曰:“谷水又东注鸿池陂。”[11]403

24. 塘池。 在今河南省偃师市西。 《水经注》曰:“谷水又东注鸿池陂……四周有塘池, 池中又有东西横塘, 水溜径通。 ’”[11]403

25. 东横塘。 记载参考第24项。

26. 西横塘。 记载参考第24项。

27. 绿水池。 《水经注》云:“高祖常以避暑, 为绿水池一所, 在金墉者也。”[11]393

28. 九谷池。 《水经注》曰:“濯龙、 芳林, 九谷、 八溪。 (朱《笺》云:《文选》薛注引《洛阳图经》曰:‘濯龙, 地名。 芳林, 苑名。 九谷八溪, 养鱼池。’)”[14]1033《河南志》云:“右城外……又有照园, 九谷池, 八溪池。 皆莫知所在。”[15]59

29. 八溪池。 记载参考第28项。

30. 濯龙池。 《河南志》云:“濯龙池。 薛综注《东京赋》引《洛阳图经》曰:‘濯龙, 池名。 ’”[15]59

31. 幽泉池。 《河南志》云:“幽泉池, 阴流池, 鸣鹤池, 流杯池。”[15]54

32. 阴流池。 记载参考第31项。

33. 鸣鹤池。 记载参考第31项。

34. 流杯池。 记载参考第31项。 《水经注》也云:“守敬按:《御览》一百七十七引《述征记》, 广阳门北, 魏明帝流杯池西, 平原懿公主第有皇女台。”[14]1033

35. 曲池。 《河南志》云:“华林园……园内有方壶、 蓬莱山、 曲池。”[15]65

36. 舍利池。 《河南志》云:“杨佺期《洛阳记》曰:‘东宫之北曰元圃园, 内有宣猷堂, 舍利池, 都亭池, 灵芝池, 潜灵池, 绿池……’”[15]65

37. 都亭池。 记载参考第36项。

38. 潜灵池。 记载参考第36项。

39. 绿池。 记载参考第36项。

40. 流化池。 《河南志》云:“流化池。 取乾道曲成, 万物无滞之意。”[15]65《北史》云:“后宴侍臣于清徽堂。 日宴, 移于流化池芳林下。”[16]534-535

41. 洗烦池。 《河南志》云:“洗烦池。 京师, 东西二十里, 南北十五里。”[15]65《北史》云:“因之流化渠。 ……次之洗烦池。”[16]494

42. 王怿宅池。 《河南志》云:“太尉清河王怿宅……西园中有土山、 钓池……”[15]75

43. 王彧宅池。 《河南志》云:“王彧宅。 宅有园池、 林木……”[15]75

44. 九龙池。 《河南志》云:“修明苑。 内有华阳殿、 兴嘉殿。 九龙池, 御龙池, 白石池, 天泉池, 梁冀宅。”[15]75

45. 御龙池。 记载参考第44项。

46. 白石池。 记载参考第44项。

47. 天泉池。 记载参考第44项。 《北史》也载:“孝武帝泛舟天泉池, 命宗室诸王陪宴。”[16]484

48. 金谷园池。 《太平寰宇记》曰:“晋卫尉石崇因即川阜而造制园馆……又有水碓鱼池焉。”[17]《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的《金谷集作诗》曰:“绿池泛淡淡, 青柳何依依。”[18]632

49. 千金堨。 《水经注》曰:“谷水又东流径乾祭门北, 子朝之乱, 晋所开也, 东至千金堨。”[11]391

50. 湖沟。 《水经注》曰:“河南王城西北, 谷水之右有石碛, 碛南出为死谷, 北出为湖沟。”[11]391赵永复在《水经注记载的洛阳》一文中称:“‘湖沟’似为狭长形河道状的湖泊, 又南与废河道相连, 北人工开河通瀍水, 似原为牛轭湖。”[19]273

51. 计素渚。 《水经注》曰:“洛水东径计素渚, 中朝时, 百国贡计所顿, 故渚得其名。”[11]370

52. 枝渠湖。 《水经注》曰:“伊水又东北, 枝渠左出焉, 水积成湖, 北流注于洛, 今无水。”[11]378

53. 西园池。 《冯梦龙全集·情史》载:“灵帝初平三年, 游于西园……乘船以游漾, 使宫人乘之……”[20]160

54. 袁广汉园池。 《西京杂记》云:“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激流水注其内……延蔓林池, 奇树异草, 靡不具植……”[21]99-101

55. 袁术固渊。 《水经注》曰:“洛水又东……上有袁术固, 四周绝涧, 迢递百仞, 广四五里, 有一水, 渊而不流, 故溪涧即其名也。”[11]370

不过, 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汉魏时期洛阳地区的湖沼应不止这55处。《洛阳伽蓝记》载景明寺“房檐之外, 皆是山池……寺有三池, 萑蒲菱藕, 水物生焉”[9]93-94。 《水经注》载“鸿池, 四周有塘”[11]403。 三池、 塘的名称今均已无法知晓。 汉魏时期, 洛阳城有大量的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及寺庙园林, 大都挖池、 引水穿园, 许多园池名称也无法考证。 无法考证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战乱。 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之乱, 火三日不绝, 京都为丘墟”[13]342, 东汉末年洛阳城毁于战乱, 许多湖沼也湮灭于战火中。

二、 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湖沼的特点

汉魏时期洛阳地区的湖沼有5大特点。

(一)湖沼数量多

汉魏时期, 洛阳地区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55处湖沼, 可见其数量之多。原因有三:

1. 水源充足。 洛阳城湖沼的水源主要来自谷水、 洛水、 瀍水、 金谷水和伊水, 水量大。 东汉时修的千金堨堰谷水、 瀍水, 通过千金渠, 导水入洛阳城。 《水经注》引“《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 守敬按:《瀍水》篇叙瀍水东南流注于谷; 皆言谷水自千金堨东注, 则千金堨在瀍、 谷交会之所。 ’……谷水又东, 左会金谷水”[14]1027-1030。 这些水最终汇流入洛阳城。 洛水从洛阳城西南面逶迤而来, 横穿洛阳城南面城区, 伊水也从西南面来注入洛水, 《水经注》曰:“洛水又东北过河南县南……与涧瀍合。 是二水东入千金渠故渎存焉。 又东过洛阳县南, 伊水从西来注之。”[14]970-971

2. 河渠发达。 阳渠是洛阳城内主要的引水渠道, 阳渠在洛阳城内纵横交错, 既是护城河, 运输的渠道, 又是湖沼的主要水源。 东汉建武五年(29), 王梁“代欧阳歙为河南尹。 梁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 东泻巩川, 及渠成而水不流”[13]624。 此渠即阳渠。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 “上穿阳渠, 引洛水为漕, 百姓得其利”[13]838。千金堰的水通过千金渠流入阳渠, 阳渠水从东阳门通过九曲渎可以直达洛口。 “《河南十二县境簿》云:‘九曲渎在河南巩县西, 西至洛阳。 ’又按傅畅《晋书》云:‘都水使者陈狼凿运渠, 从洛口入, 注九曲, 至东阳门。 ’”[11]396-397

3. 统治者重视。 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苑囿池沼, 《后汉书·百官三》载:“设上林苑令一人, 六百石……设钩盾令一人, 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典诸近池苑囿游观之处。 丞、 永安丞各一人, 三百石。 苑中丞、 果丞、 鸿池丞、 南园丞各一人, 二百石。 ……《汉官》曰:‘又有署一人, 胡熟监一人。 ’案《本纪》, 桓帝又置显阳苑丞。 濯龙监、 直里监各一人, 四百石。”[13]420-421《洛阳伽蓝记》载:“魏太和中, 皇都迁洛阳, 经构宫极, 修理街渠, 务穷幽隐, 发石视之, 曾无毁坏。”[9]54

(二)湖沼面积大

文献所载周回、 广或方一里以上的湖沼有6个, 占总数55个的10.91%, 三里以上的有5个, 占总数的9.1%。(参见表1) 从图1、 图3可以看出, 天渊池、 蒙汜池等都是大于翟泉的, 碧海曲池、 石崇池、 太极殿前左右两池等都是不小的。 天渊池, “皇帝驾龙舟鹢首, 游于其上”[9]48; 天泉池, “孝武帝泛舟天泉池”[16]484; 西园池, “乘船以游漾”[20]160; 可以乘船, 估计都很大。 碧海曲池、 天渊池、 咸池、 扶桑海、 濯龙池、 玄武池都形容为海, 看来也不小。 千金堨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大小, 但是它就相当于一座水库, 面积应该也很大。

表1 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湖沼大小统计表

说明:1步等于5尺, 1丈等于10尺或者9尺, 北魏中尺长27.974厘米[23]。

(三)湖沼多为人工开凿, 缘渠分布, 引渠开池

洛阳城的池沼多数引自阳渠水。 千金堨水经千金渠汇合金谷水从西北角开始分汊进入洛阳城, 称阳渠。 结合图1、 图2和图3及《水经注》中的有关记载, 可以把阳渠流经洛阳城的路径分为四条。 第一条环流洛阳城。 往东“径金墉城北……自大夏门……屈南……出阳渠”[14]1030-1061, 往南“自千秋门南流……又南流, 东转, 径阊阖门……南出径西阳门……谷水于城东南隅, 枝分北注, 径青阳门东……又北径故太仓西……又北入洛阳沟”[14]1030-1061。 第二条横穿华林园。 “渠水又东, 枝分南入华林园, 历疏圃南……历景阳山北……其水自天渊池东, 出华林园, 径听讼观南……池水又东流, 入洛阳县之南池, 池即故狄泉(翟泉)也。”[14]1030-1061第三条横穿宫城, 枝分南流入南渠。 “阳渠水南暨阊阖门径瑶光寺, 直千秋门……又枝流入石逗, 伏流注灵芝九龙池。 其一水自千秋门南流, 径神虎门下……又南径通门、 掖门西。 又南流, 东转, 径阊阖门南……又枝分, 夹路南出, 径铜驼街……南注南渠。”[14]1030-1061第四条出城东流。 “谷水又东, 左迤为池。 又东, 右出为方湖……谷水又东, 南转, 屈而东注, 谓之阮曲……谷水又东, 注鸿池陂……其水又东, 左合七里涧。”[14]1030-1061(参见表2)

表2 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沿渠湖沼统计一览表

说明:一至四所列湖沼为能确定具体位置的湖沼, 其他湖沼为不能确定具体位置的湖沼和不引阳渠水的湖沼。

(四)湖沼与寺庙、 园林相结合

《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最盛时佛宇多到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后来到了孝静帝天平元年(534)选都邺城, 洛阳残破之后, 还余寺四百二十一所。”[9]序2而且寺庙规模都很大, 如景明寺、 宝光寺、 景乐寺、 永宁寺等, 在寺院园林景观中, 假山、 水池是其构成的重要部分[24], 寺院里往往有养鱼池、 放生池。 河间寺“石磴嶕峣, 朱荷出池, 绿萍浮水, 飞梁跨阁, 高树出云”[9]147, 景明寺“房檐之外, 皆是山池”[9]93-94。 汉魏时期洛阳有大量的园林, 东汉时期著名的园林有上林苑、 西苑、 鸿德苑、 平乐苑、 翟龙园、 梁冀园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芳林园、 华林园、 西游园、 石崇金谷园、 元琛宅园、 张伦宅园等。[25]104-123这些园林大都“高台芳树, 家家而筑, 花林曲池, 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 竹柏冬青”[9]143。 园中有池, 池中有园, 园池相融。 如形容翟龙园, 《水经注》引“《东京赋》曰:‘濯龙芳林, 九谷八溪, 芙蓉覆水, 秋兰被涯 ’”[14]1033; 张伦宅园, “园林山池之美, 诸王莫及……崎岖石路, 似壅而通; 峥嵘涧道, 盘纡复直”[9]69。

三、 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湖沼的功能

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湖沼广布, 发挥着多重功能, 既可以用于城市供水, 又可以用于农业灌溉; 既方便漕运, 又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还可以旅游观光。

(一)城市供水功能

湖沼水源主要来自天然河水、 地下水, 水质好、 无污染, 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饮用水。[26]12千金堨就是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洛阳记》曰:‘千金堨旧堰谷水, 魏时更修此堰, 谓之千金堨 ’”[14]1027。 “长分桥西有千金堰, 计其水利, 日益千金, 因以为名。 昔都水使者陈勰所造, 令备夫一千, 岁恒修之。”[14]1027千金堨的修筑抬高了水位, 增加了供应洛阳城的水量。[27]此后数代, 千金堰又经多次修复, 一直是洛阳城的主要水源供应。

(二)农业灌溉功能

湖沼, 特别是人工开凿的陂塘主要是为了农业灌溉。 《后汉书》载:“时帝欲广开鸿池, 典谏曰:‘鸿池泛溉, 已且百顷, 犹复增而深之, 非所以崇唐、 虞之约己, 遵孝文之爱人也。 ’”[13]713可见东汉时, 鸿池已灌溉百顷田地。 张载《洪池陂铭》曰:“开源东注, 出自城池……粳稻连畦……”[28]906可见鸿池上经常是一片“粳稻连畦”的景象。 与鸿池相连的塘池、 横塘, 也为附近提供了灌溉之利。

(三)方便漕运功能

《水经注》载:“后张纯堰洛水以通漕, 洛中公私穰赡……《御览》一百九十引《述征记》: ‘旧于王城之东北开渠, 引洛水, 名曰阳渠, 东流经洛阳于城之东南, 然后北回, 通运至建春门, 以输常满仓, 即指纯通漕言……亦谓之九曲渎。 ’《河南十二县境簿》云:‘九曲渎在河南巩县西, 西至洛阳。 ’又按傅畅《晋书》云:‘都水使者陈狼凿运渠, 从洛口入, 注九曲, 至东阳门。 ’……谷水又北入洛阳沟……谷水又东, 注鸿池陂……其水又东, 左合七里涧。”[11]396-397就是说建武二十三年(47)张纯堰洛通漕, 从洛阳城南东西穿渠与鸿池陂两侧贯通, 池东南与洛河打通, 从此鸿池陂水流贯通, 漕运船只从中通行。 《水经注》曰:“谷水又东, 屈南, 径建春门石桥下……桥首建两石柱, 桥之右柱铭曰:‘阳嘉四年乙酉、 壬申诏书, 以城下漕渠东通河济, 南引江淮, 方贡委输, 所由而止。 ’”[14]1040这次修造阳渠使城东阳渠中途改道, 通过鸿池陂与洛阳城南张纯所修漕运渠道汇合, 东通洛水、 黄河, 已形成“东通河济、 南引江淮”之漕运网络。

《晋书》记:“永嘉初, 使矩与汝南太守袁孚率众修洛阳千金堨, 以利运漕。”[29]1433千金堨聚集的大量水源及千金渠不断加入的金谷支流源源不断流入洛阳城, 保证了城市用水, 同时这些渠水流出洛阳城, 又汇入洛河, 增加了洛河水量, 提高了漕运能力。[30]

《洛阳伽蓝记》云:“太仓西南有翟泉, (《水经注》卷十六称:‘晋裴秀修舆地图, 作春秋地名, 言今太仓西南池水名翟泉。 ’)周回三里。”[9]47《水经注》载:“又北径故太仓西。 《洛阳地记》曰:‘大城东有太仓, 仓下运船常有千计。 ’”[14]1049太仓、 翟泉相邻, 又有水道相通, 方便运船停靠。 计素渚为“中朝时, 百国贡计所顿”[11]370。

(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湖沼干净清澈的水质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翟泉水质清澈, 鱼鳖潜游, 《洛阳伽蓝记》载:“建春门内太仓南有翟泉, 周回三里, 水犹澄清, 洞底明静, 鳞甲潜藏, 辨其鱼鳖。”[9]47

鸿池里龟鱼鳖嬉戏, 池中芦荻菱藕丛生, 池上水鸟栖息繁衍, 《东京赋》曰, 鸿池“内阜川禽外丰葭菼。 献鳖蜃与龟鱼, 供蜗螷与菱芡”[31]544。 张载的《洪池陂铭》云:“……鱼鳖炽殖, 水鸟盈涯, 菱藕狎獦……”[28]906。 甚至还有养鹤的, 《双鸿诗序》曰:“近东野有双鸿者, 其仪甚美, 又善鸣舞……韵集曰:‘鹤, 善鸣鸟也。 ’”[28]1137《后汉书·孝安帝纪》载:“永初三年三月, 京师大饥, 民相食。 ……癸巳, 诏以鸿池假与贫民。”[13]91李贤注:“假, 供也, 今得渔采取中。”[13]91在饥荒时, 令贫民渔采其中以缓解饥荒, 可见其资源的丰富。

天渊池不仅有鱼, 还养山鸡, 旁边还有果树, 《全晋文》引《御览》云:“天渊池养山鸡, 甚可嬉。 天渊池南角有果, 各作一株, 无处不有; 纵横成行, 一果之间, 辄作一堂。”[28]1034

蒙汜池里鱼无数, 水禽众多, 池里有红莲和芙蓉, 周边绿树环绕。 张载《蒙汜池赋》曰:“水禽育而万品, 珍鱼产而无数。 苍苔泛滥, 修条垂干。 绿叶覆水, 玄荫珍岸。 红莲炜而秀出, 繁葩赩以焕烂。 ……纤绪挂而鳣鲔来, 芳饵沈而鰋鲤浮。”[28]902《玉海》载:“魏明帝凿蒙汜池, 种芙蓉于中。”[32]3246

流化池有芳林, 桐叶之茂, 《尧山堂外纪》载,孝文帝“仰观桐叶之茂”[33]309; 高阳王寺池周边“芳草如积, 珍木连阴”[9]116-117; 景明寺三池有“萑蒲菱藕”[9]94; 咸池“葭菼被岸, 菱荷覆水, 青松翠竹, 罗生其旁”[9]133; 河间寺池有朱荷绿萍, “朱荷出池, 绿萍浮水”[9]147; 扶桑海中“鳞甲异品, 羽毛殊类, 濯波浮浪, 如似自然也”[9]50; 袁广汉园“江鸥海鹤, 孕雏产鷇, 延蔓林池”[21]101。

(五)旅游观光功能

池沼是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园池结合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大特色, 园林历来都是旅游观光的胜地。

鸿池, 水域辽阔, 水质清澈, 池中多鱼鳖, 四周多林木, 张衡《东京赋》曰:“于东则洪池清籞, 渌水澹澹。 内阜川禽外丰葭菼。 献鳖蜃与龟鱼, 供蜗螷与菱芡。”[31]544俨然一处观光胜地。 《资治通鉴》载:“晋人以来, 往往治池馆于其中。”[34]4487-4488“李尤《洪池铭》曰:‘渐台中起, 列馆参差。 ’”[31]509连皇帝都时常巡幸鸿池, 汉桓帝永兴元年“三月丁亥, 幸鸿池”[13]130。 汉桓帝时, “帝欲广开鸿池”[32]3244, 赵典劝阻, “帝纳其言而止”[32]3244。 张载的《洪池陂铭》(洪池即鸿池)更是对鸿池的景象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 他说鸿池:“鱼鳖炽殖, 水鸟盈涯, 菱藕狎獦, 粳稻连畦, 渐台中起, 列馆参差, 惟水泱泱, 厥大难訾。”[28]906

灵芝九龙池也是一处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洛阳伽蓝记》载: “九龙殿前九龙吐水成一海。 凡四殿, 皆有飞阁向灵芝往来。 三伏之月, 皇帝在灵芝台以避暑。”[9]36

天渊池也是风景如画, 皇帝多次光临, “皇帝驾龙舟鹢首, 游于其上”[9]47。 还有很多描写天渊池的优美诗句, 《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道: “日惟元巳, 谷风散凝, 微阳戒始, 春服既成, 明灵降祉。”[18]765《东宫春》描写道:“洛阳城边朝日晖。 天渊池前春燕归。 含露桃花开未飞。 临风杨柳自依依。 小苑花红洛水绿。”[18]2664-2665

蒙汜池更是美不胜收, 有张载《蒙汜池赋》为证:“丽华池之湛淡, 开重壤以停源。 ……苍苔泛滥, 修条垂干。 绿叶覆水, 玄荫珍岸。 红莲炜而秀出, 繁葩赩以焕烂。 游龙跃翼而上征, 翔凤因仪而下观。 想白日之纳光, 睹洪晖之皓旰。 ……”[28]902蒙汜池水质清澈, 周边怪石嶙峋、 绿树青苔环绕, 杨柳依依, 池里珍鱼无数, 红莲秀出, 洛阳人士甚至天子都时常来游玩, 暂时忘掉了忧愁。

金谷园中的景色也极其优美。 潘岳的《金谷集诗》记:“绿池泛淡淡, 青柳何依依。 滥泉龙鳞澜, 激波连珠挥。 前庭树沙棠, 后园植乌椑。 灵囿繁石榴, 茂林列芳梨。 饮至临华沼, 迁坐登隆坻。”[18]632石崇常与友人潘岳、 陆机、 左思等饮酒作诗于池上。

张伦宅园重在咫尺山林, 突出自然的山岩林泉, 水因地制宜, 没有太大的池沼水面, 而是“深溪洞壑”, “泉水纡徐”, 流水淙淙。[25]124-125姜质《亭山赋》云:“烟花露草, 或倾或倒, 霜干风枝, 半耸半垂, 玉叶金茎, 散满阶坪。”[35]535-536

宝光寺咸池水木交错, 景色秀丽。 “京邑士子, 至于良辰美日, 休沐告归, 征友命朋, 来游此寺。 雷车接轸, 羽盖成荫。”[9]133士子每逢节假日, 经常互邀亲朋好友一同前往游览此地, 车辆一辆接着一辆, 羽盖下都成了阴凉的地方。 “或置酒林泉, 题诗花圃, 折藕浮瓜, 以为兴适。”[9]133士子们或者在池边花丛中饮酒作诗, 或者攀折莲藕、 漂浮瓜果游乐。

四、 结语

湖沼环境是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沼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 湖沼环境的变迁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水环境的变迁情况。 现在洛阳地区的湖沼状况和汉魏时期洛阳地区的湖沼状况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现在洛阳地区存在着城市周边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原有的景观特色不复存在、 湿地生态功能日益退化, 水资源匮乏、 水环境恶化、 物种急剧减少等问题。[36]886对汉魏时期洛阳地区湖沼的研究, 对于了解汉魏时期洛阳的城市规划和当今合理开发利用湖沼资源, 制定正确的湖沼资源保护政策, 实现经济、 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参照和借鉴意义。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张英,王士祯.渊鉴类函[M].北京:中国书店,1985.

[4]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5] 钱国祥,刘涛,郭晓涛.汉魏故都·丝路起点: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考古勘察收获[J].洛阳考古,2014(2).

[6]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韩兆琦.史记评注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4.

[8]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释[M].周祖谟,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 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 陈桥驿.水经注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 龚松林,纂修,汪坚,总修.洛阳县志[M].清乾隆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

[13] 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14] 谢承仁.杨守敬集三:水经注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15] 徐松.河南志[M].高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16] 周国林.二十四史全译:北史[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17] 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8]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9] 赵永复.水经注记载的洛阳[M]∥赵永复.鹤和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0] 魏同贤.冯梦龙全集: 情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21] 成林,程章灿.西京杂记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22]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3] 吴慧.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度量衡[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3):10.

[24] 张鹤泉,赵延旭.北魏洛阳寺院园林营建考: 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的考察[J].史学集刊,2014(5):50.

[25] 王铎.东汉魏晋和北魏的洛阳园林[C]∥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26] 赵天改.关中地区湖沼的历史变迁[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

[27] 杨俊博.从水源问题看汉魏洛阳城址的迁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5):97.

[28] 严可均.全晋文[M].许振生,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9] 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30] 周勋.论千金堨与魏晋时期洛阳城水利关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63.

[31] 严可均.全后汉文[M].许振生,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2] 王应麟.(合璧本)玉海[M].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

[33]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M].北京:中华书局电子版.

[34]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5] 严可均.全后魏文[M].许振生,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6] 秦绍玲.论洛阳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发展[C]∥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湛贵成]

The Study of Lakes and Marshes in Luoyang from Han Dynasty to Wei Dynasty

WU Jia-zhou, LIU Xi-tao

(CollegeofSocialHistory,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From Han dynasty to Wei dynasty, there is a peak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kes and marshes in Luoyang city. 55 lakes and marshes in Luoyang region were recorded on literatur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number and area of lakes and marshes are large. Most of them are dug by human hand along channels, and deliberately in combination with temples and gardens. Lakes and marshes have many functions, they can supply water for the city, irrigate farmland, provide canal transportation and a rich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as well as serve as tourist attractions. Studies on lakes in Luoyang region will be of great help for understanding city planning of Luoyang from Han dynasty to Wei dynasty and how to exploit lake and marsh resources today.

from Han dynasty to Wei dynasty; Luoyang; lakes and marshes; character; function

2016-04-26

吴家洲(1986—), 男, 福建三明人, 硕士研究生; 刘锡涛(1967—), 男, 江西泰和人,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唐代历史地理研究、 明清福建历史地理研究。

K928.64

A

1009-4970(2017)06-0037-07

猜你喜欢

洛阳特点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洛阳正大剧院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