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能”的高三微专题课堂教学设计
——以“导数中的分类讨论问题”为例

2017-08-07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数学大世界 2017年18期
关键词:意图变式解决问题

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周 婷

基于“四能”的高三微专题课堂教学设计
——以“导数中的分类讨论问题”为例

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周 婷

在数学教学中穿插微专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善教师的数学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研究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本课例是在一次市级交流活动中,工作室的一位特级教师开设的一堂微专题公开课。该教师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旨,展示了“精选例题、注重变式、合理设问”的课堂教学设计,呈现了一节高效的微专题课堂。

一、教学设计

1.引例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为模型引入参数,把定的问题变活,激发学生思考兴趣,让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对分类标准进行辨析并形成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探究

问题1:本题的(2)(3)(4)(5)对参数进行分类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总结、同学帮助修正、教师协助完善的过程,进而“发现”分类讨论的标准。

参数的取值在(2)中,对导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产生了影响;在(3)中,对根的大小产生了影响;在(4)中,对方程是否有根产生了影响;在(5)中,对含参数的根的位置关系产生了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确定分类标准强化分类讨论意识,深化对分类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例题

问题2:你能确定该题分类讨论的标准吗?

设计意图:加深对已“发现”方法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3:同学们能对题目做适当变动,使之与引例呼应吗?

师生活动:探讨发现引例(5)中的附加条件能确保导函数有两根,该变式中没有此条件,还需要讨论根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加深对分类标准和方法的理解,增强问题意识。

4.拓展

问题4:同学们想想,能减少分类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通过调整思路探究最优解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变式

师生活动:自主探究后,小组交流参变量分离和直接求导,教师适时点拨,比较两种解法的优劣,发现对于参变量分离需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若直接求导,对于参数在二次项,需对进行讨论,时还需考虑方程的根是否在定义域内。

设计意图:加深对分类讨论的分类标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问题5:同学们能说说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吗?能否优化解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角度讨论比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解法优化意识。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再展示交流。可以由条件,用特殊值将 的范围缩小,从而减少分类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等价转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的思维往高层次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6:同学们还想尝试对问题进行怎样的变式?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变换参数 的位置,比较和变式2的解法的异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6.反思

问题7: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还能对题目进行拓展探究吗?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回顾反思、总结、交流,同学帮助修正、补充,教师帮助完善,并对学生提出的探究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反思和概括意识,在反思中感悟、延展,鼓励拓展探究,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设置微专题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使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探究过程,促进学生“四能”的提升,通过微专题有效地整合知识和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意图变式解决问题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