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辩证”中走向深刻
——学习辩证分析
2017-08-07江苏唐惠忠
江苏 唐惠忠
在“辩证”中走向深刻
——学习辩证分析
江苏 唐惠忠
【技法点拨】
写作实践表明,一个对辩证法一无所知的人,是无法透过事物表象或命题者所给的文字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当然也无法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前,较多中学生写议论文时不会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而是抓住问题的某一侧面,极力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陷入极端,从而得出片面性、绝对化的结论。
如何在议论文中辩证地进行说理呢?相关要点主要有四: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下面重点说说第一点与第三点。
其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生活本身存在着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与非、多与少、快与慢、成与败、进与退等。所以,写议论文常常需要从相对的两方面辩证地分析论述。这就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以全面地认识问题。如高中课文中,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的典范。作者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既“占有”,继承好的;又“挑选”,剔除坏的;既不是无选择地兼收并蓄,也不是盲目地全盘否定。在论述对“鱼翅”“鸦片”“烟具”和“姨太太”的正确态度时,既反对“左倾”,又反对“右倾”,全面科学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其二,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
事物往往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甚至几个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说理片面的毛病。因此,我们要养成全面说理的能力,只有整体把握事物、全面分析问题,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比如就命题作文“第一步”写议论文,在论述了“第一步”的重要性之后,不妨加上这么一段文字:
第一步固然重要,它几乎奠定了你未来的路。但第二步、第三步亦不可小视。在这一路上,我们应坚定信念,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远方。
写“第一步”,大多数学生恐怕始终是围绕“第一步”展开的,如果你能由“第一步”联想到“第二步、第三步亦不可小视”,就会使论述更为全面。当然,这样的内容所占篇幅不宜太多,无需展开,点到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不少同学将辩证分析简单地理解为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各打五十大板”,或在表述观点时含糊其词,不做明确的判断,这其实是对“辩证”这个词内涵的误解。辩证分析并不反对论点鲜明,辩证思维首先就应该体现在文章论点的正确与鲜明上,如果观点模糊,态度不明朗或似是而非,就谈不上是真正的辩证分析。
【时文引路】
论羡慕
圣 光
羡慕,其实是一种情结,在自己不熟悉但与之相关的领域不太自信,便产生羡慕。孩子羡慕大人:可以不用做作业,可以自由地花钱,可以想干啥事就干啥事。大人羡慕孩子: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必为考核、下岗发愁,也不必为名利、升迁或为繁杂的人际关系殚精竭虑,钩心斗角。穷人羡慕富人:可以大手大脚、挥金如土、饱食终日、不必为几分钱的菜钱讨价还价生磨硬缠。富人羡慕穷人:可以不必为富足而担惊受怕,唯恐被人家绑票敲诈。普通人羡慕名人:天天生活在公众视野里,风光自在。名人羡慕普通人:没有烦人的“狗仔”盯梢,可以自由地逛大街、看风景,不用连出门买葱都要戴墨镜。老百姓羡慕官员: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可以颐指气使,想训谁就训谁。官员羡慕老百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六根清净无恼人的官场应酬,不会连喝酒都成了工作。甚至男人羡慕女人:可以撒娇,可以耍赖。女人羡慕男人;不用受例假之苦怀胎之累,可以很随便地当上爸爸……羡慕,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只要你自己不加节制,它会像昆明滇池里的水葫芦,蔓延开来,疯长开去,弥漫整个心田而不能自拔。(竭力铺陈,突出“羡慕”之“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昆明滇池里的水葫芦”这一妙喻,生动形象)
的确,与其他人相比,生活中要羡慕的人、羡慕的事实在太多。随着年龄增长,社会意识日渐清晰,便发现上帝既不公平,划分了世间的穷富、善恶、美丑、成功与失败、幸福与悲哀,同时他老人家又那样公平,给你金钱,往往剥夺你的真诚和善良;给你美貌,往往不给你智慧和毅力;给你名利,往往拿走你的自由和轻松……世界原来如此不完美,许多人、许多事都比自己强,随便一个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都可以成为羡慕对象。要命的是人们在这时候总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忽视了自己的过人之处。那样一种滋味,丝丝缕缕触动心灵,令人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感觉。尽管不好受,却不由自主地被缠绕着久久不能甩开。(本段深入一层,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客观上,“世界原来如此不完美”;主观上,“人们常常在这时候总看到己不如人处”)
其实,羡慕本身并不让人讨厌,它是一种本能,一种欲望,一种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正式亮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人人都在羡慕别人,人人又都在别人的羡慕之中。(本句其实就是对第二段内容的精准概括)就像诗里说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羡慕是一场梦,人人都有做梦的权利。只是,梦醒了该干啥还干啥,无论是美梦还是噩梦;而羡慕过后却往往要生出一些“副产品”来。(指出“羡慕”与“梦”同中之“异”)
羡慕,努力向上攀一步,是发愤;稍稍往下滑一点,是嫉妒。发愤激励上进,激励追求,为了平衡,为了满足,一个理想可能因羡慕而成为现实;嫉妒造就痛苦,造就邪恶、歪门邪道、走火入魔,一丝丝贪婪因羡慕而引发罪孽。
所以,将羡慕的挑衅自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便是人生的学问。能够在熟悉的地方发现风景的人,更是一个快乐的人。(由前文的“分析问题”拓展到“解决问题”上来。“挑衅”一词,用得颇具力度;而“能够在熟悉的地方发现风景的人,更是一个快乐的人”一句,则呼应了前面的“忽视了自己的过人之处”)
深陷在羡慕的沼泽中可能迷失自己,明天的你也许会羡慕今天的你。
(“明天的你也许会羡慕今天的你”言简意深,引人深思)
最要紧的是自己怎么办。
(原载《联合日报》)
【赏析】
“羡慕”是人类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其“本身并不让人讨厌”。本文逐层深入,对此做了辩证分析:
首先,羡慕“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大人小孩互相羡慕,穷人富人互相羡慕,普通人名人互相羡慕,老百姓官员互相羡慕,男人女人互相羡慕……
其次,羡慕的存在很正常,因为上帝给予这个世界的既不公平又公平,世界不完美,不完美就会产生追求完美的欲望,这就是羡慕。
最后,要正确对待羡慕,“将羡慕的挑衅自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要“发愤”,“努力向上攀登一步”,而不是“稍稍往下滑一点”产生嫉妒。总的来说,“最要紧的是自己怎么办”。
【佳作展示】
竞争的步伐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吴 芳
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对在大学里关系很铁的“哥们儿”,进入同一家公司就职,其中一个人却经常在上司面前毁谤自己的朋友,导致对方因不堪忍受而辞职。从此两人形同陌路,再无往来。也许故事至此便可终了,但数年之后,那位已经是别人上司的“损友”,却通过午夜的电波,将积压数年的歉意与悔恨全部释放,并真诚地希望昔日的同窗能够原谅他,给他一次化敌为友的机会。
我们无须关注那两人究竟能否言归于好,我们所应看到的,是被“竞争”冲昏的头脑和为此而付出的失去挚友的代价。
确实,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这个词语高频率地出现,许多双曾经真诚的眸子已被蒙蔽,许多种美好的情感受到冲击,许多颗曾经溢满关爱的心灵被荒芜成沙漠。竞争,本该是推动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车轮,却被一些盲目无知的人误解成了尔虞我诈、损人利己。正是这一道道人们自筑的藩篱,将无数渴望真诚与关爱的灵魂,囚禁成了荒凉的孤岛,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慨。于是,不少人竖起壁垒犹如刺猬,或如乌龟,或是随时准备竖起刺去扎所谓的“对手”,或是随时准备将头缩入壳中以保卫自己。竞争,其实本没有错;只是人们一时糊涂,作茧自缚,却将罪过全归咎于无辜的“竞争”。
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注定人们不会被虚无的争名夺利蒙蔽得太久。当孤寂空虚的心灵被囚禁过久,那圣赫勒拿岛的海浪必将卷走沉重的藩篱。也许清醒者一开始便看穿了“竞争”的本质,但许多人却总是要经历痛苦的过程,才能意识到他们给竞争下的定义是多么荒诞不经、幼稚可笑!于是,人性中所有的美好都开始苏醒,将人们的眼睛擦得雪亮:竞争,本是人与人思维火花的碰撞,是能力与品质的协同较量。实力与人格,仿佛是竞争的左脚和右脚,任何一只停在原地——哪怕是节奏稍慢,都只能使自己在滚滚“巨浪”的冲击中原地兜圈。竞争呼唤才华横溢,竞争更呼唤诚信与关爱。当所有的竞争者都将实力与人格的步调统一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实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压力,它还赐予了我们难能可贵的人情!
让我们都来检查一下自己的双脚吧,看看你是否有实力,又充满爱心。当你的步伐协调一致的时候——只有这时,你迈下去的步子才会更为有力!
【点评】
这篇文章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不但表达有文采,而且说理有深度。作者对什么是真正的竞争及竞争与人情的关系有着独到认识,既针对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如“竞争,本该是推动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车轮,被一些盲目无知的人误解成了尔虞我诈、损人利己”),又乐观地看到“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注定人们不会被虚无的争名夺利蒙蔽得太久”,并就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发出了热切的呼唤。
“竞争,本是人与人思维火花的碰撞,是能力与品质的协同较量”“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压力,它还赐予了我们难能可贵的人情”……这样一番辩证而精当的阐发,是作者思想比较成熟的表现。
【即时训练】
1.请以“模仿是成功的第一步”为题,试列出议论文的分论点。
【思路点拨】
中心论点:名家的经验之谈无不说明模仿只是成功的第一步。
分论点:①有的人在模仿后勇于创新,走向了成功;②有的人一味模仿,亦步亦趋,只能是泯然众人。
收篇:模仿是成功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又只是第一步而已。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2)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20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可以逾越。
(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又是一个工程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正向思考举例: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专注、持之以恒以做好一件事”的观点;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广泛涉猎,从而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都是正面立意。
反向思考举例: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自作聪明,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
综观三则材料:“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从“专”与“通”关系的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讲求团队合作精神,更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湖山路常熟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