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靶心,命中十环
——2017年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预测与备考策略
2017-08-07山东何传跃赵洪禹
山东 何传跃 赵洪禹
瞄准靶心,命中十环
——2017年高考古诗文阅读命题预测与备考策略
山东 何传跃 赵洪禹
就全国新课标卷原本的试卷结构来看,古诗文阅读占30分(文言文阅读19分,古代诗歌鉴赏11分),与现代文阅读的比重相当。所以古诗文阅读考点的得分,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高考语文成绩。2017年高考古诗文会呈现怎样的命题态势?这是我们需要整体了解和把握的。
先通过下表回顾2016年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情况:
试卷 考查篇目 作者 年代 题型 分值 考查点全国新课标Ⅰ卷 《金陵望汉江》 李白 唐 2主观题 11 鉴赏意象意境;分析思想情感全国新课标Ⅱ卷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唐 2主观题 11 鉴赏语言形象;分析表达技巧全国新课标Ⅲ卷 《内宴奉诏作》 曹翰 宋 2主观题 11 鉴赏语言形象;分析思想情感山东卷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元 2主观题 8 鉴赏诗句表达;分析情感变化江苏卷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宋 2主观题 11 鉴赏语言形象;分析思想情感浙江卷 《北来人二首》 刘克庄 宋 2主观题 7 鉴赏诗句表达;分析表达技巧天津卷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唐 3主观题 8 鉴赏词语、诗句表达;分析情感态度北京卷 《西村》 陆游 宋 2客观题,1主观题 12 鉴赏诗歌内容;分析内容差异
2016年全国各地语文考卷的古代诗歌鉴赏仍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其中唐诗三首,宋诗三首,宋词一首。从作者来看,体现出诗词大家占主流的倾向,如李白、杜甫、王维、辛弃疾、陆游等;从体裁看,涉及诗、词、曲三种体裁,仅山东卷为元曲,江苏卷为宋词,其他均为唐诗、宋诗,可谓“三足鼎立,诗占鳌头”;从分值看,全国卷、江苏卷为11分,北京卷12分,山东卷、天津卷均为8分,浙江卷为7分,可以说11分左右为主流,分值相对稳定。古代诗歌鉴赏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而其本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性,决定了其最适宜以主观题形式来考查,因为主观题给考生构建了更大的表达空间。2016年除北京卷沿用主、客观题相结合的考查形式外,其他试卷古代诗歌鉴赏均以主观题形式考查。
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点是对诗歌形象、意境、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的理解、鉴赏和评价,其中语言、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等是最重要的命题点。因为把握形象才可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才可能感受诗作的风格特点,而思想情感是诗歌的源起,表达技巧是诗歌审美内涵的直接体现。从2016年各卷对古代诗歌的命题来看,全国新课标Ⅱ卷、Ⅲ卷,江苏卷都涉及对形象的考查;全国新课标Ⅱ卷,山东卷,浙江卷,天津卷均涉及对语言的考查;全国新课标Ⅰ卷、Ⅲ卷,山东卷,江苏卷,天津卷均涉及对思想情感的考查;全国新课标Ⅱ卷,山东卷,浙江卷,天津卷涉及了对诗句或全诗表达技巧的考查。这充分彰显了形象、语言、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这四个方面在高考中的命题重点和热点的地位。
2017年的《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试题虽然多样,但不外乎语言、形象、内容、情感、谋篇、表达等方面,这一点不会有大的变化。古代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厚重的情感和艺术的手法打动人,因此语言鉴赏、情感把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始终会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不过高考命题越来越趋向综合、灵活和开放,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难度应该会有所增加。比如鉴赏诗歌形象的考点,可能会出现揭示所刻画形象意义一类的命题,而不再仅局限于对形象把握。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考点,则可能会出现对比分析类命题。诗论类题型在2016年各卷中没有出现,但其是古代诗歌鉴赏中考查难度较大、较有分量的题型,在2017年高考中有可能会出现,古代诗歌鉴赏的对比鉴赏型命题形式也需要关注。
2017年全国卷《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有所变化。样卷和近期的一些模拟试题中,古代诗歌鉴赏题都改为一客观题一主观题的形式。主观题当然能很好地满足鉴赏能力的考查需求,但毕竟一道主观题只能侧重一个考点,会导致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点单一、知识容量不足。而五选二的客观题,能够最大化地增加诗歌鉴赏的考查容量,也能较好地考查考生整体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可谓是一种既体现创新,又具有含金量的命题形式,对这种题型变化尤其要特别关注。
古代诗歌鉴赏应当作为备考冲刺的最大争分点放在突出位置。怎样才能确保作答准确、到位呢?简要提四点:
一是树立诗歌类型意识,边塞诗、田园诗、行役诗、怀古诗等,每种类型都有内容、情感、表达方面的共性,明确类型,举一反三,有助于诗歌的解读鉴赏。
二是梳理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比如诗歌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思想情感、语言风格等,梳理这些知识有利于准确作答。
三是识记诗歌表达术语,诗歌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手法都有其明确称谓和特定表达效果,牢牢识记相关术语和表达效果就能在作答时更深刻到位。
四是提升分析内容与情感关系的能力,或景或事或人,诗歌的情感不是无端之物,必然有载体,古代诗歌中最多见的就是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怀诗,善于分析诗景与情、事与情等的关系,才能保证诗歌情感解读的准确性。
再通过下表回顾2016年文言文的考查情况:
试卷 选篇出处 体裁 题型 分值 涉及考点全国新课标Ⅰ卷 《宋史·曾公亮传》 史传 3选择,1翻译 19 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括和分析;语句翻译全国新课标Ⅱ卷 《明史·陈登云传》 史传 3选择,1翻译 19 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括和分析;语句翻译全国新课标Ⅲ卷 《明史·傅珪传》 史传 3选择,1翻译 19 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括和分析;语句翻译山东卷 《晏子春秋》 记人 4选择,1翻译 22 实词;虚词;断句;内容理解和分析;语句翻译江苏卷 张岱(明)《家传》 记人 2选择,1翻译,1概括 18 实词;内容理解和分析;语句翻译;内容概括(主观题)浙江卷 张岱(明)《琅嬛福地记》 记事 3选择,1翻译,1断句 19 实词、虚词、内容理解和分析;语句翻译;断句(主观题)天津卷 杨万里(宋)《李台州传》 记人 5选择,1翻译 23 实词;虚词;断句;信息整合;内容理解和分析;语句翻译北京卷 《管子·轻重》 记人 3选择,1翻译,1填空,1主观 24 实词、虚词、语句理解和翻译,评价与探究
纵观2016年高考各卷,文言文选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全国卷选文均出自正统的“二十四史”,山东卷、北京卷选的是先秦散文,江苏卷选的是家传,天津卷选的是人物小传,浙江卷选的是杂记。这些文本大多以写人为主,以记事为主的较少,都属于叙述类文本,没有出现阅读难度稍大的论述类文本,应当说难易适中,符合《考试说明》中“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从选文内容看,涉及为政、清廉、民本、治学、孝道、修身、读书等方面,人物都是具有良好美德和高尚情操的充满正能量的人物,突显“忠、孝、节、义、廉”等优良美德,具有鲜明的重视传统文化的倾向。各卷文言文阅读的分值都在20分左右,部分试卷较往年略有调整,相对而言变化不大。
从题型设置看,尽管各卷试题数量和试题形式有所不同,但考查点主要是对具体语境中实词、虚词的解释,按照要求筛选信息,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对相关语句断句和翻译等。总的来看,实词、虚词是考查重点,文意理解是不可或缺的考题,语句翻译是考查的重头戏。2016年各卷都出现了文言断句命题,或客观题或主观题,这说明对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已在文言阅读考查中“站稳了脚跟”。另外全国卷三套卷子均单独考查古代文化常识题,这在地方试卷中表现得还不很突出,但显然是一种风向标。2016年的北京卷、江苏卷除文言语句翻译题,还出现了考查文言文解读分析能力的主观题,这种命题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昭示着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方向。
文言阅读考查渐趋成熟,能力考点和命题形式也趋于稳定,短时间内考查能力和命题形式不会有大的变化。笔者预测2017年高考文言文命题会保持材料可读性强、命题难度适宜、设题局部微调、强化知识积累、注重综合能力等特点,体现以考生为主体,强调“言”与“文”并重,尊重考生认知能力的命题思想和理念。
选文方面,文体将更加多元化,但仍会以叙述类文本为主,从“二十四史”走出去,弘扬传统美德,还会出现具有明显传统文化倾向、出自名家之手的小品、游记、墓表、书信等文体。相对于叙述类文本,论文类文本有一定难度,但“谈史论今”的论述类文本在古文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选材方面也可能出现相对浅易的论述类文本。
在设题方面,分值会保持稳定,更侧重对理解分析文意的考查,将“言”的考查与对文意的理解分析结合起来,体现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文”的考查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艺术手法、结构布局、作者观点及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甚或出现评价、探究类的主观题。
2017年全国卷《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古代文化常识为必考内容,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文化常识题无疑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2017年地方考卷也可能出现此类考题。
文言阅读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考前明确方向、抓住重点、强化训练,无疑也会使这方面有重大突破。由此,在最后阶段的备考冲刺中,有关文言文阅读方面笔者提几点建议:
1.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必考内容,自然应当下一定功夫,识记时应明确主次,善于归纳,这样才会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2.梳理文言知识。文言文阅读的重难点是古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等,而这些恰是实词、虚词解释和语句翻译的重点所在,所以应在梳理中强化对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的认知,提升辨别能力。
3.强化翻译训练。翻译句子在文言阅读中分值最高,要求翻译的句子都是命题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必然包含诸多的采分点,强化翻译训练,努力做到“信、达、雅”的翻译要求在复习阶段至关重要。
4.精选阅读文本。在复习备考时,应精选多读以良臣贤吏为主角、体现高尚人生价值、彰显中华传统美德等的叙述类文本,还应该拓展阅读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小品杂记、赠序游记等。强化文言文阅读的语言感觉,也就提升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谷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