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幼儿享受折纸活动的快乐

2017-08-06黄晓秋

新课程·上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育价值幼儿园

黄晓秋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机关幼儿园)

摘 要:如今的孩子已经对琳琅满目的玩具失去了兴趣,对幼儿园的积木玩具也不感新奇了。用什么样的替代品,既可少花成本,又能开发幼儿智力呢?极力地在民间流传的游戏和废旧制作的玩具中寻找,折纸恰恰成为两者兼备的选择之一。它专注于手指间的一丝一毫,心手协作,并且集感受、想象、思维、技能各方面的综合。折纸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在幼儿园各年龄、各时间段推广开展,并有着其积极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幼儿园;折纸教学;教育价值

“让我们的启蒙教育者行动起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使幼儿园成为孕育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摇篮,让幼儿园教师成为文化传承的先驱者。”恍然大悟间,我想到了在日常教学中开展的折纸活动,折纸不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手工绝活吗?细细反思这两年来在折纸活动中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体悟到点滴心得。

一、幼儿园为折纸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1.幼儿园时间安排为折纸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幼儿园的活动时间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支配性,因此,可以把折纸教学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如:餐前、餐后、来园和离园时间段,教师可以适时适宜地安排各种折纸教学活动,教孩子对边折、对角折、四角向中心折、集中一角折和双菱形折法等,使孩子在宽松自如的环境中观察、模仿、操作,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一开始,教师的指导可能要深入一些,但是时间一长,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到了这个时候,灵活自由的时间就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大家好像形成了一种自然规律,一有空就静静地拿出一张纸陶醉于手指尖的快乐,专注于创作的乐趣。如此一来,灵活的时间段就成了培养孩子良好常规的途径,一举两得。

2.幼儿园环境创设为折纸活动作品提供有利平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折纸的立体可塑性非常强,是创设环境的重要材料之一,通过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参与到创设环境布置中来,使孩子成为创设环境的主人。

3.幼儿园区域活动为折纸活动提供兴趣舞台

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开辟了折纸角,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我觉得非常行之有效,因为区域活動有其特有的促进功效,是为孩子的兴趣延伸和拓展提供舞台,折纸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和整合性,又有很强的延伸性和拓展性,是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活动之一,不管是何种程度的孩子,都能在折纸中无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开拓延伸的地盘,有的孩子还把心爱的作品带回家沾沾自喜地送给家人,还有的孩子把创意的作品得意地挂在作品栏里,使孩子的兴趣点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

二、折纸教学为幼儿带来全方位发展

1.在一物多玩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小的一张纸能千变万化,这就是折纸的魅力所在。孩子们在不变的一张纸上求百变,别出心裁折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把一张纸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物多玩既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能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2.在探索折法中培养良好的创造力

心灵手巧的人能把纸片折出千变万化的形象,折折、剪剪、画画的过程会让孩子收获一刹那的惊喜与奇迹,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能在轻松、快乐的时光中激发出孩子的智力潜能。根据中班幼儿需要情境的年龄特征,我以讲解示范和观察图示相结合,到了大班大家基本会看图示折纸了,就以循序渐进的分类和归纳相结合,使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为创造想象力打下基础,这也顺应了大班孩子需要逻辑的规律。

3.在互相交流中培养良好的亲子感情

有位妈妈和我说:“我们家孩子一有空就拿出纸来折,有一次,我在办事情,他在角落里等我,拿着一大张报纸剪成正方形,折了一大堆东西,我真是太惊喜了,本来顽皮的他现在会专注于做一件事了。”有不少家长反映:“现在在家里也能像在幼儿园一样坐得住了,有时候,我们还会互相交流折法,有时间的时候还会共同琢磨折法,把研究出来的作品放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孩子的折纸能力,还增进了亲子感情。”

我在过去的教学中一直尝试把传统文化教学折纸渗透到一日活动中,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中,符合我园民间文化特色的环境创设。在以后的折纸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探析,把问题细化、深入,继而剖析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传统折纸教学能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主题墙饰和环境布置中展现文化传承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杜华.儿子玩折纸[J].幼儿教育,2006(Z2).

[3]周兰梅.折纸活动的启示[J].幼儿教育,2007(Z1).

编辑 任 壮

猜你喜欢

教育价值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爱“上”幼儿园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