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思维中提升
2017-08-06田淑珍
田淑珍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第一小学校)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所以,为了培养学生从小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笔者在小学语文讲读课上尝试问题导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发现这种方法对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关系,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胆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问题导学,简单地说,就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由于小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差,问题导学的实施仍存在困难。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用爱心鼓起学生质疑的勇气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质疑的首要条件。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假如老师就像古代私塾的先生,整日板着面孔,不苟言笑。上课时,学生稍有不规,轻辄骂,重辄挨板子。学生哪有兴趣和勇气向老师提问,共同探讨问题。所以,要想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大胆向老师质疑,老师首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既是人师,又为人母。学习上多关心,生活上多照顾。让学生对老师不陌生,有亲切感、信任感,力争让学生由于喜欢老师而喜欢这门功课。为了做到这一点,在第二课堂,讲故事、做游戏时,笔者常常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握手、亲近、交朋友。
二、从不同途径教会学生提问的技巧
学生勇于提问不难,贵在所提问题是否目的明确,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紧扣教材。问题如果没有价值,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还会扰乱课堂。所以,在提倡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还要注意个别淘气学生趁机捣乱。这样,就要求广大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的提问技巧。
1.揭题质疑
教师出示课题后,要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出想弄懂的问题。比如,讲《称象》一课时,笔者先说导语:同学们,生活在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答:大象)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大象到底有多重呢?(答:称一称)对!假如是现在,有先进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技术,称一头大象的重量很容易。可是故事发生在古代,只有普通的秤,该怎么办呢?你们想从《称象》一文弄懂哪些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提问:谁称的象?在哪儿称的?用的什么办法?结果怎样?……这样就触发了学生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学生自然兴趣盎然。然后,围绕这些问题读文、讨论、探究,课文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很轻松地就弄懂了。
2.阅读质疑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老师的问题提问。比如,讲《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因为本文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型结构相似,所以,讲第二段时,笔者示范性地提出问题:过了几天,小蝌蚪的身体有什么变化?它遇到了谁?询问了什么?人家怎么回答的?于是,小蝌蚪怎么做?學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读懂了第二段。然后,布置自学任务,自学第三、四自然段。学生模仿老师的提问方式,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3.小结质疑
每篇文章将近尾声时,要引导学生提出并思考以下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什么?文章写作特点是什么?等等。学生在梳理、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课文,走进文本,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对课堂问题善于归纳总结
讲读课文时,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及重点、难点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或者对分析课文有帮助的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后,一起探究。这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一节课下来,顾了数量不顾质量,课堂气氛乱哄哄的,没有实效。如,讲《不懂就问》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篇幅长,内容多,所以学生先后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绪。如:私塾是什么意思?孙中山为什么问老师问题还需壮着胆子?孙中山是怎样背诵昨天功课的?同学们听到孙中山发问,为什么惊呆了?什么是戒尺?先生听了孙中山的话是怎么做的?……假如这时,学生一问,老师立即作答,上成“答记者问”的形式,则课堂效果不理想。这时,笔者根据学生的问题和教材重点,把上述问题归纳为三个大问题:(1)从什么地方看出孙中山从小勤奋好学?(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3)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态度怎样?然后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一边讨论,一边渗透解决学生刚才提出的小问题,结果这篇文章条分缕析地就讲解完了。对教材的处理,老师要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放得开,收得拢。
四、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肯定评价
对每节课勤于动脑、积极提问并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一些提问不到位的学生,教师决不能冷嘲热讽,要多鼓励,多引导。
问题导学,可以使师生之间双向信息反馈交流,好处自不必说,但切忌极端化。不要把原来的“满堂灌”一下子变成“满堂问”,更不能上成一问一答的“答记者问”。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而灵活掌握。以积极的态度,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有效的探究。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