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
2017-08-06章莉
章莉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南湖小学)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真正变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时要遵循主体性原则、目标性原则、问题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主体性原则;目标性原则;问题性原则;情感性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和谐共生的活动过程。
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实施者,其主导作用体现在:
1.要有专业自觉性
教师要有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自觉性,将课堂作为自我成长的最坚实的平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我,并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专业能力内化到教学设计、活动组织中,用心营造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要有专业自主性
教学中教师不能对教材、教参机械套用,做知识的“贩卖者”,而要发挥教学的自主权,从学生的视角,用发展的眼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选择教学策略,要变以往机械执行“教什么”为自主确定“如何教”。
3.要有教学灵活性
学会融会贯通,主动向书本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名师学习,批判性地吸纳,能因时制宜、因生制宜灵活设计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形成个人教学特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为:(1)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可以参与教学内容的确定,自主选择学习方法;(2)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动性,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控与批判,可以主动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知识、方法、能力在自主建构中实现内化提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必须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为前提,并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出更高要求,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相互推动中促进双方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二、目标性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回答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教学目標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如何教”以及“如何实施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问题的回答与实践。针对目前教学中出现的教学目标虚化,影响教学有效性的现象,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
1.研读标准
课程标准是一个整体的目标体系,其中总体目标规定了学生经过长时间学习所要达到的长远目标,而学段目标规定了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的具体化。教师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教师要能准确领会与把握课标精神,特别是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要求,关注其中的发展与变化。
2.领悟教材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具体制定的操作内容,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找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技能提升的培养点、合作学习的操作点、思想方法的渗透点、情感态度的着力点,让教学目标具体化、细致化。
3.分析学情
同样的教学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效果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定教。课前,教师要关注学情,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需求。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才能使制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可行性,才可能实现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教学过程应以“问题解决”为标志,是师生共同参与发现和提出问题、共同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效的学习发生在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其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1.激趣、启动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主要矛盾,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水平,创设一个能充分唤醒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给学生思维的方向、探究的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
2.调节、监控
学生在问题探索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调控学生自主探究的进程,还要关注学生全面参与探究的效度,适时进行科学探究策略的指导。尽管学生是探究过程的主体,但在研究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出现思维受阻、思路脱节现象,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打通思维障碍,顺利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受认知水平影响,会出现简单判断、盲目猜想的现象,教师要进行科学引导,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建立在合理预测、有效尝试、科学探究和推理论证上,以减少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让学生适时调控学习进程,使学习进入更高层次。
3.反思、体悟
学生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研究过程、反思研究方法、反思研究结果等,并对自己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以使学生悟得思想方法,发展数学能力。
四、情感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它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和教学价值皈依。教学中遵循情感性原则要注意两点:
1.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鼓舞
教师要矢志不渝地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善待每一个学生,启迪每一个学生的智慧,相信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把学生看做是具备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特征的个体,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关怀与期望;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立足点,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基础、能力水平、需要、兴趣等进行教学设计;要积极唤醒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心理支持和策略指导,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2.学生之间的尊重、宽容
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分享。学生有效合作的前提是学生之间的尊重信任,只有学生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才能使合作成为可能,也才能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学生也要学会宽容他人,真诚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行为,以同理心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短处和过错,在小组学习中能积极参与,协同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文质.我们是怎样做生命化教育研究的[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文英.以核心问题统领教学[J].小学数学教师,2015.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