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的时刻
2017-08-05李红梅
李红梅
从教十七载,一直很享受语文课堂上孩子们的争先恐后,内心天真地以为这份热闹是自己把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曾经一度用“气氛热烈”“活力四射”“书声琅琅”来要求自己的课堂,更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欲念。随着龙应台的“人生三书”走进内心后,鄙人对热闹活跃的课堂似乎有点动摇,课堂上不再痴迷于自己的表演,不再眷恋驰骋沙场的雄伟气魄。心似乎恬静了许多,静得有时间了解孩子的学情;静得有心情欣赏佳词妙句;静得有空间容纳思维火花;静得有舞台展示人生自信。
一、静中见基础,因材施教
低学段的孩子非常喜欢齐读,就连老师也很享受这种整齐划一、声音洪亮的齐读方式,孩子们有时还会仰着头眯着眼忘乎所以地唱读。殊不知这种看似激情活躍的课堂往往会让老师无法真正掌握每个孩子的学情,从而忽略对个别孩子的辅导。长此以往,很容易让一些“慢半拍”的孩子在起步阶段就成了学困生。根据以上情况,我在课堂上减少了齐读的教学方法,更多地使用开火车读、独自描红的个体活动。通过开火车读了解每个孩子的朗读水平、心理素质,因材施教给予相应的指导。我们班的蒋涵俊、陈旭两个孩子课外非常活跃,每日全班齐读时都能看出他俩嘴型正确,但在开火车时就老找不着调,声音如蚊子,声母、韵母读音不准,能写出却读不出。发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并安排小组成员课外带读,课内鼓励他们放声朗读,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他们的情况好多了。真心感谢课堂上的静读,让我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基础,及时给予孩子们不同的关注和教育,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孩子们之间的差距。
二、静中学方法,一举两得
1.静让倾听习惯养成
刚开始接这个班的时候,孩子们还处于学前班状态,说话抢着说,着急起来干脆把脚放到凳子上喊。一个班几十号人热闹得像西游记里的花果山,根本静不下心来听老师讲什么。一天下来,我就像散了架的机器无法动弹,心想:明天绝不能这样了。第二天一进教室我先声夺人“谁能坐好不说话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这招真管用,孩子们齐刷刷管住嘴巴坐得直直的。“接下来我的话会很小声,谁能听清楚并举手回答就可以得到一个大拇指”嘿,效果好多了,小耳朵认真聆听我的话语,孩子们的倾听习惯就在我的“忽悠”中逐渐培养起来。
2.静让倾听更高效
每节课都会有齐读,声音洪亮的齐读之后总会来上一段“静读静听”。每个孩子读得不一样,其他孩子听完后有序地进行评价,通过“静听评价”环节,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朗读要求,“音量适中、发音要准、不错字、情感到位”这些评价都能说出个道道来,既培养了倾听习惯,又掌握了学习方法,真是一举两得!
三、静中促思考,百花齐放
“定字去吃虫子,忘了戴帽子这是我记住‘蛋字的方法”
“左有衣服右有谷,丰衣足食就是‘裕”
“把‘一换成下面一个豆的‘壹就不容易被改写了”
每每回想起孩子们的这些话,我内心庆幸不已,庆幸自己每次学生字之前都会给孩子们三至五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段静静的时间里,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记住每一个生字。到了记字方法分享的时候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有思维的火花冒出,简直是百花齐放。在这样静中有动的氛围里,点子多的说多点,点子少的说少点,没点子的多听点,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四、静中增自信,美丽遇见
班里有个轻微癫痫的孩子,他几乎不张嘴,似乎永远跟不上其他孩子的思路,每次看到他就让我想起龙应台的“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子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习惯了用这份心对待这个可爱又可怜的孩子。上天总是眷顾有想法的人。那天上《贺年卡》一课,我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出示课题,适时播放《小小的贺年片》这首歌,紧接着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此时你想与大家说什么呢?”在音乐的熏陶下孩子们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没有急着点名,而是留给孩子们静静思考的时间。没想到这份静静的等候出现了奇迹,那个永远跟不上步伐的孩子举手了。那一刻我欣喜若狂,发自内心地感谢自己的静候。孩子站起来,双手作揖大声说了一句:“恭喜发财!”我跑到孩子身边给了他一个拥抱,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XX你真棒!你是我们的好榜样!”此时的他开心地笑了,笑得如此天真,笑得如此灿烂,笑得如此自信。这时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让教育成为美丽的遇见”。
两年的低学段语文教学让我感触颇深。过于好动,往往会少于思考,课堂环节繁杂氛围太闹,会让孩子难以静心聆听,静心思考。让我们把静静的课堂还给孩子,宛若林间的清晨,清新而美丽,恬静而美好。
参考文献:
汪小卫.浅谈情趣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