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7-08-05梁再兵
梁再兵
摘 要:教育部在有关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时提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应当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意识、统计概念及数学应用等,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其数学理解能力及交流能力,最终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而在新课改目标下,我国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时,更应当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小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核心型人才,在未来国家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意识
近年来我国不断实行新课改政策,通过对传统教学形式的调整与更改,在进一步加强小学义务教育水平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并通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方法效率达到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核心素养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我国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作为小学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育的同时,不仅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也应加强对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提升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一、提升教师自我修养及创新教学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切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是未知数。而小学生学习能力、成绩好坏大部分都取决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因此,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时,教师应首先提高自身修养及创新能力,保证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地将创新理念及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创新意识。而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传统小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多数认为小学数学知识内容过于简单,不需要对其进行过多渲染,直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而由于小学生在幼儿园教育期间并未对数学这一概念充分学习。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所有的知识点都具有一定难度,而学生如果单刀直入地学习这些知识,无法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应充分学习教育部门相关文件及教学新课改内容,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及教学思维,针对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教学方法与目标展开教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
第二,小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兴趣为主。而由于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中缺少创新性、新颖性,因此,教师虽采用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思想还停留在课本中,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在自我学习及教学素質提升中,不断放开思维,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我创新意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成绩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而且开放性也比较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解法不止一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给学生分析例题、讲授知识时,往往只按照课本所给例题的解法进行讲授,习惯把自己遇到的题目按做法分类、按题型解决,这就是常说的“常规解法”。例如,在学习鸡兔同笼时,我们通常都是利用方程思想去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常规解法。但是在对学生进行了一定创新思维的培养后,学生在面对这个题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多新的解法,现笔者以课程实例来说明。
题目:已知鸡和兔共有15只,共有40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传统的解题思路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将其转化为习惯的解题套路,即,将鸡与兔分别设为x与y,建立方程,经过一定的计算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样的解法没有新意,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尝试用创新思维来引导学生出现了新解法为:
假设鸡和兔训练有素,听到哨子声的时候,它们就会抬起一只脚,(40-15=25),再听到哨子声的时候,它们还会抬起一只脚,(25-15=10),这个时候鸡都一屁股坐在地上了,兔子还靠两只脚在那立着。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5-5=10(只)。
这一解法完美地结合了数学思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这种解法对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进行丰富的书面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展一定量的实践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我们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应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从实践中体会如何创新、怎样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付诸实践的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时,就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剪一剪、叠一叠、画一画,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做出很多创新的图形,这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萍.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研究[J].成才之路,2017.
[2]杨鹏.数学核心素养意识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