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思维与语言习惯的培养

2017-08-05赵铃娟

新课程·小学 2017年6期

赵铃娟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思维与语言习惯是重要内容,这些都是语言学习的关键,能够为学生在将来的语言学习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现有的研究资料,及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思维与语言习惯的培养等发现,教师在语言思维培养当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语言习惯培养当中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思维;语言习惯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此外,语言能力还体现在语言习惯上,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应该重视学生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的培养,对其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思维的培养

1.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思考、发散思维,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语言材料,更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将其所学的知识与语言思维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质疑,针对所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构建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为了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故意留下一些问题或破绽,然后鼓励学生寻找这些问题和破绽,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说出来,让学生敢于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发散,在不断地质疑和表达当中,锻炼语言思维。

2.运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在相对固定的学习内容之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离不开教师的智慧点拨。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查阅相关的教学资料,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给予学生相应的点拨,激活学生既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沉淀,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在思考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思维上的困难,教师可以用合适的语言点拨帮助学生迈过思维的障碍。比如说,2015秋浙教版语文二上《蜘蛛织网》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蜘蛛织网是为了什么所织的网为什么形态各异?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教书可以从生活习性、气候、天气等方面给予启示,让学生通过联想自己找到答案,并将自己的答案在課堂上准确地表述出来,这样就达到了启迪学生语言思维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习惯的培养

1.以身作则,潜移施教

在小学阶段,学生最信任的人就是教师,而教师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对象。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讲,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来源于课堂,更来源于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应该从规范自身的语言习惯做起,做到每说一句话都要经过相应的思考,避免过激的语言、不正确的语言、错误的语言出现,尤其是不能出现污辱人、骂人的语言。教师如果出现这样的用语学生很快就能学会,他们往往认为教师出现这样的用语更加新颖,在这种新颖性的刺激之下,他们本能地、去快速地接受学习这些不健康的语言。而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注意自己的语言习惯,尽量不出现错误的、不健康的语言,就减少了学生学习的机会,学生养成不良语言习惯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学习这些规范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2.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语言习惯

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语言习惯,不是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去改正,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这些不良语言习惯当中所用语言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改正,让其有一套标准来区分语言当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这样学生在今后的语言学习当中就不会再染上类似的语言习惯。比如说,有的小学生在与同学之间交往时,会给同学起难听的绰号,比如说什么“狗粑粑”等类似的有一定侮辱性的语言,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可以向学生说明这些语言的语性,对另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危害,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如果别人给他起类似这样的侮辱人的绰号自己心里的感受。如果他有不好的感受,他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就会避免类似问题出现,改正乱给别人起绰号的不良语言习惯。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习惯和语言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良好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的培养,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邵金龙.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J].青春岁月,2017(1).

[2]浦仕煜.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学苑教育,2017(4):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