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三近”

2017-08-05熊丹红

新课程·小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情境小学数学策略

熊丹红

摘 要: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心理品质的重要来源,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枢纽。因此,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迸发学习热情,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探索神秘,做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心理品质的重要來源,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枢纽。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创设适合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呢?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或不同的知识点等方面出发,从而让数学教学情境亲近学生、贴近生活、走近数学。

一、让教学情境亲近学生,生动有趣

小学中低学段的学生其实更多是受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教学中,若是能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或融于学生亲身体验的场景中,通常能起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譬如,我在教一年级认识平面图形时,先展示由五彩缤纷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拼成的屋子,然后让学生一一拆下,感知图形的特点,教学后请他们利用特点再拼出汽车、蝴蝶、军舰等图案。这种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

而针对高学段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境反倒不一定能被学生所接受,我们不妨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导学生去体验、去享受、去分享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圆的认识”中,为了帮学生认清圆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大家看,一匹马被拴在木桩上,它吃草的时候绷紧绳子绕了一圈。半个月过去了,草地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能找到其中的学问吗?”然后发给四人小组一个图钉、一根细线、一枝蜡笔,分别替代木桩、绳子和羊,让他们在一张白纸上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透过图钉认识了圆心、透过短线认识了半径,还初步认识了圆的面积,即被羊吃掉的草的面积,圆的周长就是被羊吃掉的草的一周的长度,甚至还能发现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数学思维本身是美丽的,只要数学情境能让学生有亲近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发展。

二、让教学情境贴近生活,服务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经历、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有助于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真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更能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根据学习内容的容量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较多的数学情境。新课伊始,我出示了一些纸币模型,问学生是什么,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地方用过人民币,这样让学生寻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对人民币的已有认知与经验;在教学“1元=10角”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小红的妈妈正准备晚餐呢,却发现盐罐里没盐了,只能让小红去买。妈妈说:“孩子,盐1元钱一袋,你去储蓄罐里拿吧!”小朋友请你想一想,小红可以怎样拿钱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人民币的兑换知识。在课后我还安排了购物情境,使学生对人民币的使用有了质的飞跃,课程的学习更水到渠成了。

例如,教学“果园里桃树和梨树一共有180棵,梨树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时,我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例题,并创设情境:冬天到了,笑笑说服了父母允许她自己去买衣服。她来到商店,挑了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谈话中,店老板说:“这件上衣的价钱抵得上三条裤子呢。”笑笑把上衣和裤子都买了下来,刚好付了100元。回到家里,爸爸说:“裤子很不错,多少钱?”妈妈说:“上衣更漂亮,多少钱?”笑笑这才发现自己忘了问上衣和裤子的单价。然后我让学生独立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编成一道数学应用题,“现在请你们帮笑笑解决问题吧!”这样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让教学情境走近数学,耐人寻味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在设计情境中我更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想方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富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中表现自我、展现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

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时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一吨”。我没有为故事做过多的铺垫,当引起学生的注意后,直击问题的中心——过桥要注意什么?他们能过桥吗?让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课程的导入显得顺理成章。在学习吨的知识后再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他们该怎么过桥?为他们设计一份过桥方案。这样的情境既富于趣味性,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蕴藏数学味,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教学情境还必须蕴含数学问题或思想,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存在的意义。在“比一比”的教学中,课本只提供两只鸟分别叼着写有“1084、982”和“3756、4184”的纸片,即要分别比较这两组数的大小。我另辟蹊径,设计了“货比三家”的数学情境:顽皮家准备买一台洗衣机。他们来到苏宁电器,发现一种自己满意的洗衣机价格是946元。顽皮爸爸建议再走几家看看。后来他们又去了国美、晓记两家家电,发现同款式的洗衣机分别卖1002元和899元。他们该到哪家买洗衣机?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对洗衣机的三种价格(946、1002、899)进行比较。“货比三家”包含着数的大小比较,有很浓的“数学味”,这种活动不再是枯燥无意义的,而是现实有价值的。这样一来,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价值和数的大小比较中的生活价值便能被小学生所感觉和体验。

就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来说,教学情境的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正视。创设有价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精神,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升华。这样,学生便不只是停留在教学情境的表面,而能触景生情,迈入数学实质领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高效学习,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杨代琴.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评价的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

[2]吕开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7(2).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境小学数学策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Passage Four